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
【《集簡方》】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調塗足心,引毒歸下,令瘡痘不入目。
【《痘疹要訣》】 痘瘡入目,羞明生瞖:畢澄茄末吹少許入鼻中三五次,效。
【《鴻飛集》,下同】 斑痘入目:雞子殼燒研,入片腦少許點之。
痘後目瞖:用石決明火煅研,谷精草各等分,共為細末,以豬肝蘸食。
痘瘡入目生瞖:用兔屎日幹為末,每服一錢,茶下即安。
【《普濟方》】 斑痘入目生瞖障:用白菊花、谷精草、菉豆皮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幹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月食三枚,淺者五六日,遠者半月,見效。
【《直指方》】 痘疹目瞖:水煮螺蛳常食,佳。
【《濟急仙方》】 痘後生瞖:水銀一錢,虢丹五錢,研作六丸,坩鍋糊定,火煅一日,取出,薄綿裹之,左瞖塞右耳,右瞖塞左耳,自然墜下。
【危氏方】 痘後障瞖:用蛇蛻一條洗焙,天花粉五分為末,以羊肝破開,夾藥縛定,米泔水煮食,子女及甥皆用此得效,真奇方也。
【《齊東野語》】 痘後目瞖:蟬蛻為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下,日二服。
【錢氏方】 痘風赤眼:初生小兒臍帶血,乘熱點之,妙。
【《海上方》】 痘瘢:黃明膠炒研末,溫酒調服一錢匕。
痘已出者服之無瘢,未出者服之瀉下。
【《本草綱目》】 痘瘡赤瘢:用雞子一個酒醅浸七日,白殭蠶二七枚,和勻,揩赤塗之,甚效。
【《聖惠方》】 痘瘡瘢痕:羊(月臣)二具,羊乳一升,甘草末二兩,和勻塗之,明旦以豬蹄湯洗去。
【《千金方》】 針灸 《陳氏痘疹方》曰:治痘疔毒氣熾盛,使諸痘不能起發,已起發者不能貫膿,已貫膿者不能收靥,或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
京師常見治此者,即以銀針挑破出毒血,諸痘随時貫膿,若挑破不痛不出血者難治。
若用此法,灸之即知痛,更用針挑破,紫血随出,諸痘随貫,亦有生者。
其法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痘疔上,用小艾炷于蒜上灸之,每五壯易蒜再灸。
若紫血出後,腫痛不止,尤宜當灸。
治者審之! 醫案 錢氏《小兒直訣》曰:睦親一大王病瘡疹,先用抱龍丸解之,彼另用藥下之,其疹稠密。
餘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證,但用平和之藥解之。
如三月不出,或出不快,宜微發之,更不出,當再發之,出而不多,脈平和無他證者,瘡本稀少,不可更發。
若瘡起發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
若初起就用下劑,則裡虛瘡不能盡出而稠密難治。
至三日,其瘡黑陷,喜不寒戰,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瘡複紅活而愈。
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瀉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五太尉因墜秋千,患急驚發搐,或用表散之藥,不愈,此急驚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龍、麝解之。
至三日肌膚尚熱,餘曰:再二日不愈,必發斑瘡。
已而果然。
服必勝散七日而愈。
此乃初因悞散其表,内熱不止而斑自生也。
十太尉瘡疹未出,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赤,欬嗽時嚏,此五髒證具也。
以其别無他候,故未發出,若已出則歸一髒也。
用抱龍丸數服,瘡疹出而諸證愈。
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河間劉光濟之子病疱後,嘔吐發昏,用丁香、豆蔻之類不效。
适麻先生寄其家,乃謂光濟曰:餘有小方,無毒,人皆知之,公肯從乎?光濟曰:先生之言,必中于理,何敢不從!麻先生曰:劉河間常言涼膈散可治瘡疱,戴人用之如神。
況《内經》言少陽所至為嘔湧。
少陽者,相火也,非寒也。
光濟欣而從之。
此日利二行。
适王德秀自外入,聞其利之也,乃曰:瘡疱首尾不可下。
麻自悔其多言,業已如此,姑待之。
比至食時,下黃涎一合,日午問之,兒已索遊于街矣。
萬氏《家傳痘疹心法》曰:邑人黃鳳山一子五歲,請預解痘毒法。
予曰:令嗣氣色明潤,胎禀壯實,痘出必疏,更服藥則益疏矣。
乃與代天宣化丸服之,後痘甚疏,不藥而起。
邑令朱雲閣義男,一子甫周歲以示予。
予曰:笑無情,恐出痘耳。
訣雲:喜引才方笑。
此子不待喜引自笑,謂之無情。
笑者,心之聲,火象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恐出痘也。
朱公忽焉。
未幾,果痘,頭面腫癢,死。
友人胡三溪中年得子,項小聲小。
予告之曰:項者頭之莖,名曰天柱。
項不任元,天柱頹矣。
聲者氣之發,聲微不揚,元氣弱矣。
誠恐出痘,不能勝毒。
果九歲出痘,乍見乍隐,鼻滴血,死。
邑人李新芳子四歲得驚風,予醫之愈,乃曰:以吾兒托公。
予曰:令嗣胎禀怯弱,精神短少,若調理數年,胃氣充實,出痘無妨,但恐痘太急耳。
次年,果痘密甚,不成膿,死。
邑人周柳溪止一子,五歲,未出痘,癸醜正月念三日發熱,請予視之,見面多青黑色,目無神,元氣怯弱。
予曰:當亟治。
周不喜予言。
予曰:邪氣有餘,元氣不足,若不亟治,後發血泡,不可為也。
彼更請醫作外感治,且汗且下,至念八日,果發血泡,卒。
蕲水周惠長男婦魯氏新寡,二男二女皆未痘,請予視之。
予見二男長女面色嬌赤,神光太露,額有青紋;惟小女形實氣充,面色明瑩。
乃告之曰:若出痘,惟小女吉也。
魯以言太直,不聽。
半月後,長女二男相繼以痘殒,小女存。
蕲水徐長溪三子,癸醜春出痘,季子先病痘卒,次子又卒,惟長子存,亟延予治之。
時未發熱,予觀長溪色憂情苦,預告之曰:令嗣當出痘時,精神爽健,氣色光晶,年壽明潤,印堂黃光,此壽相,又順候,其痘必疏,不須醫治,無疑慮也。
頃之,果出痘甚疏,不藥而愈。
邑訓導馬公順,蜀人也,一孫五歲,出痘至八九日,膿成将靥,忽腹痛煩哭,大便秘。
馬駭甚。
予曰:此結糞也,當急下之。
馬公曰:痘瘡首尾不可下,今當收靥,中氣要實,敢下耶?予思不急下,加腹脹氣喘,且不救,乃作桂枝湯,暗入酒蒸大黃煎服,下燥糞,腹痛即止,痘靥而安。
馬公知之,謝曰:非子通變,幾誤此孫。
邑人汪我溪次女,丁卯冬出痘,延長男邦忠視之,起發貫膿時,昏睡不思食。
予謂忠曰:此心血不足,邪火内熏,神昏證也。
命以龍腦安神丸與服。
有頃蘇,痘亦平。
程希文次子,辛未春出痘,發熱現形時,煩躁谵語,來告予以病證,予授一方,用木通、山栀仁、麥門冬、牛蒡子、連翹、甘草、燈心作引,水煎,調辰砂末,連服三劑,病退痘出,如期愈。
鄖陽撫院孫一女七歲,己巳四月七日發熱,全在幕下,見其面赤腮燥,知是痘證。
次日口角傍便見紅點,如蚊迹狀,不成顆粒,一逆也;腰痛腹痛,二逆也;昏睡谵語,三逆也;幹嘔,四逆也。
初九日,公見其狀,撫膺大恸。
全以色脈無恙,再三慰之。
不信,但垂淚曰:爾痘疹書明言不治,何又相诳也?全告曰:此病在經絡,猶可治也。
但因中氣久虛,不能驅毒外出耳。
孫乃命進藥。
予用保元湯以補中氣,加羌活、防風、荊芥、柴胡發散表邪,木香、山楂驅逐裡邪,調辰砂末以解毒。
初九、初十、十一日,連進三劑。
十三日午時,忽昏暈,目閉口噤,神色俱變。
孫與夫人皆哭。
全急告曰:此有冒汗來也。
汗出,痘亦随出,謂之冒痘。
須臾視之,果得大汗,而痘盡出矣。
複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芪、白朮,調理而愈。
孫拱謝曰:不負吾為爾梓痘疹書也。
壬申春,郡人王蒸湘子出痘,請予往治,痘已盡出,問其詳,時有董醫在,答曰:正月廿七日發熱,廿八日現形,自額上起,今三日矣。
予思額上初出者重,三五成叢者重,五心俱有者重,鎖項者重,乃逆證也。
及審其證,腹脹大而緊,腸中汨汨有聲,大便如黃金色,乃脾敗逆證也。
因其一子,托治甚切,設法調治,腹脹不減,腸鳴如故。
起發之初,心窩中有一痘戴漿者,随即破滅,背瘡盡成水泡,目中淚出,兩拳緊握。
予甚恐,此脾土敗肝木勝之候也。
蓋肝為水泡,其為變也,握不泣而淚出,肝絕也。
未五日而唇瘡幹黑,背瘡盡破,診其脈,濡弱沉細,其脈又逆,六日而癢作,搖頭扭項,逆證也;且求粥食且急,病名除中,又逆證也。
予急進保元湯,合桂枝湯調獨聖散服之,複見紅點。
蒸湘喜曰:此有生意矣。
予曰:若漸出一層小痘則吉,隻恐膏之将滅也,必大明而後滅。
果紅點複隐,加喘而絕。
邑令朱一子九歲,庚申三月發熱嘔吐,召全視之,全曰:痘也。
公曰:不然。
昔在蜀已出過,痘迹固在。
全曰:此水痘瘢,非正痘瘢也。
朱又堅執為傷食。
全辨之曰: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
傷寒發熱則面紅,手足微溫;傷食發熱則面黃白,手足壯熱;痘瘡發熱,男則面黃體涼,女則面赤腮燥,其足俱涼。
今身熱面黃足涼,乃痘疹也。
經雲:痘乃胎毒,五髒各具一證,發熱呵欠驚悸,心也;項急煩悶,肝也;欬嗽噴嚏,肺也;吐瀉昏睡,脾也;耳涼骩涼足涼,腎也。
以此論之,乃痘疹,非傷食也。
朱曰:未見五髒諸證,隻嘔吐足涼,恐非痘也。
全曰:此
【《集簡方》】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調塗足心,引毒歸下,令瘡痘不入目。
【《痘疹要訣》】 痘瘡入目,羞明生瞖:畢澄茄末吹少許入鼻中三五次,效。
【《鴻飛集》,下同】 斑痘入目:雞子殼燒研,入片腦少許點之。
痘後目瞖:用石決明火煅研,谷精草各等分,共為細末,以豬肝蘸食。
痘瘡入目生瞖:用兔屎日幹為末,每服一錢,茶下即安。
【《普濟方》】 斑痘入目生瞖障:用白菊花、谷精草、菉豆皮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幹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月食三枚,淺者五六日,遠者半月,見效。
【《直指方》】 痘疹目瞖:水煮螺蛳常食,佳。
【《濟急仙方》】 痘後生瞖:水銀一錢,虢丹五錢,研作六丸,坩鍋糊定,火煅一日,取出,薄綿裹之,左瞖塞右耳,右瞖塞左耳,自然墜下。
【危氏方】 痘後障瞖:用蛇蛻一條洗焙,天花粉五分為末,以羊肝破開,夾藥縛定,米泔水煮食,子女及甥皆用此得效,真奇方也。
【《齊東野語》】 痘後目瞖:蟬蛻為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下,日二服。
【錢氏方】 痘風赤眼:初生小兒臍帶血,乘熱點之,妙。
【《海上方》】 痘瘢:黃明膠炒研末,溫酒調服一錢匕。
痘已出者服之無瘢,未出者服之瀉下。
【《本草綱目》】 痘瘡赤瘢:用雞子一個酒醅浸七日,白殭蠶二七枚,和勻,揩赤塗之,甚效。
【《聖惠方》】 痘瘡瘢痕:羊(月臣)二具,羊乳一升,甘草末二兩,和勻塗之,明旦以豬蹄湯洗去。
【《千金方》】 針灸 《陳氏痘疹方》曰:治痘疔毒氣熾盛,使諸痘不能起發,已起發者不能貫膿,已貫膿者不能收靥,或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
京師常見治此者,即以銀針挑破出毒血,諸痘随時貫膿,若挑破不痛不出血者難治。
若用此法,灸之即知痛,更用針挑破,紫血随出,諸痘随貫,亦有生者。
其法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痘疔上,用小艾炷于蒜上灸之,每五壯易蒜再灸。
若紫血出後,腫痛不止,尤宜當灸。
治者審之! 醫案 錢氏《小兒直訣》曰:睦親一大王病瘡疹,先用抱龍丸解之,彼另用藥下之,其疹稠密。
餘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證,但用平和之藥解之。
如三月不出,或出不快,宜微發之,更不出,當再發之,出而不多,脈平和無他證者,瘡本稀少,不可更發。
若瘡起發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
若初起就用下劑,則裡虛瘡不能盡出而稠密難治。
至三日,其瘡黑陷,喜不寒戰,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瘡複紅活而愈。
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瀉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五太尉因墜秋千,患急驚發搐,或用表散之藥,不愈,此急驚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龍、麝解之。
至三日肌膚尚熱,餘曰:再二日不愈,必發斑瘡。
已而果然。
服必勝散七日而愈。
此乃初因悞散其表,内熱不止而斑自生也。
十太尉瘡疹未出,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赤,欬嗽時嚏,此五髒證具也。
以其别無他候,故未發出,若已出則歸一髒也。
用抱龍丸數服,瘡疹出而諸證愈。
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河間劉光濟之子病疱後,嘔吐發昏,用丁香、豆蔻之類不效。
适麻先生寄其家,乃謂光濟曰:餘有小方,無毒,人皆知之,公肯從乎?光濟曰:先生之言,必中于理,何敢不從!麻先生曰:劉河間常言涼膈散可治瘡疱,戴人用之如神。
況《内經》言少陽所至為嘔湧。
少陽者,相火也,非寒也。
光濟欣而從之。
此日利二行。
适王德秀自外入,聞其利之也,乃曰:瘡疱首尾不可下。
麻自悔其多言,業已如此,姑待之。
比至食時,下黃涎一合,日午問之,兒已索遊于街矣。
萬氏《家傳痘疹心法》曰:邑人黃鳳山一子五歲,請預解痘毒法。
予曰:令嗣氣色明潤,胎禀壯實,痘出必疏,更服藥則益疏矣。
乃與代天宣化丸服之,後痘甚疏,不藥而起。
邑令朱雲閣義男,一子甫周歲以示予。
予曰:笑無情,恐出痘耳。
訣雲:喜引才方笑。
此子不待喜引自笑,謂之無情。
笑者,心之聲,火象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恐出痘也。
朱公忽焉。
未幾,果痘,頭面腫癢,死。
友人胡三溪中年得子,項小聲小。
予告之曰:項者頭之莖,名曰天柱。
項不任元,天柱頹矣。
聲者氣之發,聲微不揚,元氣弱矣。
誠恐出痘,不能勝毒。
果九歲出痘,乍見乍隐,鼻滴血,死。
邑人李新芳子四歲得驚風,予醫之愈,乃曰:以吾兒托公。
予曰:令嗣胎禀怯弱,精神短少,若調理數年,胃氣充實,出痘無妨,但恐痘太急耳。
次年,果痘密甚,不成膿,死。
邑人周柳溪止一子,五歲,未出痘,癸醜正月念三日發熱,請予視之,見面多青黑色,目無神,元氣怯弱。
予曰:當亟治。
周不喜予言。
予曰:邪氣有餘,元氣不足,若不亟治,後發血泡,不可為也。
彼更請醫作外感治,且汗且下,至念八日,果發血泡,卒。
蕲水周惠長男婦魯氏新寡,二男二女皆未痘,請予視之。
予見二男長女面色嬌赤,神光太露,額有青紋;惟小女形實氣充,面色明瑩。
乃告之曰:若出痘,惟小女吉也。
魯以言太直,不聽。
半月後,長女二男相繼以痘殒,小女存。
蕲水徐長溪三子,癸醜春出痘,季子先病痘卒,次子又卒,惟長子存,亟延予治之。
時未發熱,予觀長溪色憂情苦,預告之曰:令嗣當出痘時,精神爽健,氣色光晶,年壽明潤,印堂黃光,此壽相,又順候,其痘必疏,不須醫治,無疑慮也。
頃之,果出痘甚疏,不藥而愈。
邑訓導馬公順,蜀人也,一孫五歲,出痘至八九日,膿成将靥,忽腹痛煩哭,大便秘。
馬駭甚。
予曰:此結糞也,當急下之。
馬公曰:痘瘡首尾不可下,今當收靥,中氣要實,敢下耶?予思不急下,加腹脹氣喘,且不救,乃作桂枝湯,暗入酒蒸大黃煎服,下燥糞,腹痛即止,痘靥而安。
馬公知之,謝曰:非子通變,幾誤此孫。
邑人汪我溪次女,丁卯冬出痘,延長男邦忠視之,起發貫膿時,昏睡不思食。
予謂忠曰:此心血不足,邪火内熏,神昏證也。
命以龍腦安神丸與服。
有頃蘇,痘亦平。
程希文次子,辛未春出痘,發熱現形時,煩躁谵語,來告予以病證,予授一方,用木通、山栀仁、麥門冬、牛蒡子、連翹、甘草、燈心作引,水煎,調辰砂末,連服三劑,病退痘出,如期愈。
鄖陽撫院孫一女七歲,己巳四月七日發熱,全在幕下,見其面赤腮燥,知是痘證。
次日口角傍便見紅點,如蚊迹狀,不成顆粒,一逆也;腰痛腹痛,二逆也;昏睡谵語,三逆也;幹嘔,四逆也。
初九日,公見其狀,撫膺大恸。
全以色脈無恙,再三慰之。
不信,但垂淚曰:爾痘疹書明言不治,何又相诳也?全告曰:此病在經絡,猶可治也。
但因中氣久虛,不能驅毒外出耳。
孫乃命進藥。
予用保元湯以補中氣,加羌活、防風、荊芥、柴胡發散表邪,木香、山楂驅逐裡邪,調辰砂末以解毒。
初九、初十、十一日,連進三劑。
十三日午時,忽昏暈,目閉口噤,神色俱變。
孫與夫人皆哭。
全急告曰:此有冒汗來也。
汗出,痘亦随出,謂之冒痘。
須臾視之,果得大汗,而痘盡出矣。
複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芪、白朮,調理而愈。
孫拱謝曰:不負吾為爾梓痘疹書也。
壬申春,郡人王蒸湘子出痘,請予往治,痘已盡出,問其詳,時有董醫在,答曰:正月廿七日發熱,廿八日現形,自額上起,今三日矣。
予思額上初出者重,三五成叢者重,五心俱有者重,鎖項者重,乃逆證也。
及審其證,腹脹大而緊,腸中汨汨有聲,大便如黃金色,乃脾敗逆證也。
因其一子,托治甚切,設法調治,腹脹不減,腸鳴如故。
起發之初,心窩中有一痘戴漿者,随即破滅,背瘡盡成水泡,目中淚出,兩拳緊握。
予甚恐,此脾土敗肝木勝之候也。
蓋肝為水泡,其為變也,握不泣而淚出,肝絕也。
未五日而唇瘡幹黑,背瘡盡破,診其脈,濡弱沉細,其脈又逆,六日而癢作,搖頭扭項,逆證也;且求粥食且急,病名除中,又逆證也。
予急進保元湯,合桂枝湯調獨聖散服之,複見紅點。
蒸湘喜曰:此有生意矣。
予曰:若漸出一層小痘則吉,隻恐膏之将滅也,必大明而後滅。
果紅點複隐,加喘而絕。
邑令朱一子九歲,庚申三月發熱嘔吐,召全視之,全曰:痘也。
公曰:不然。
昔在蜀已出過,痘迹固在。
全曰:此水痘瘢,非正痘瘢也。
朱又堅執為傷食。
全辨之曰: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
傷寒發熱則面紅,手足微溫;傷食發熱則面黃白,手足壯熱;痘瘡發熱,男則面黃體涼,女則面赤腮燥,其足俱涼。
今身熱面黃足涼,乃痘疹也。
經雲:痘乃胎毒,五髒各具一證,發熱呵欠驚悸,心也;項急煩悶,肝也;欬嗽噴嚏,肺也;吐瀉昏睡,脾也;耳涼骩涼足涼,腎也。
以此論之,乃痘疹,非傷食也。
朱曰:未見五髒諸證,隻嘔吐足涼,恐非痘也。
全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