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二

關燈
憂。

    是時子在裡中,急遣人歸視,危就床褥數日矣,竟不起。

    郡有貴介公子壯而負氣,以無病,故試東輝,呼曰:而善脈,其脈我!東輝診而驚曰:子病矣,奈何不治?公手嘻曰:甚矣,醫之利于以不疾為功也。

    我日兼數人之食而病乎?笑而揮之。

    後月餘,竟以痰卒。

    高唐諸生某,試于提學,偕侪輩數人諧東輝問脈,東輝次第診已,徐曰:生且食廪,無奈剝膚之災,以憂目前。

    生喜而懼。

    甫出門,會所雠擲瓦擊之中眉額幾死,試果第一。

    東輝好飲,不治生産,所得金帛,辄給酒家,老而彌甚。

    裡人有奇證,趨請東輝,雖在酪酊中,所醫無不立愈者,裡人以為神。

     李中梓 按《江南通志》:李中梓,字士材,華亭人。

    少博學,習岐黃術,凡奇證遇無不立愈。

    所著有《士材三書》、《頤生微論》、《醫統》若幹卷。

     李瞻 按《儀真縣志》:李瞻,号小塘,以眼科著名。

    有七十二問,按七十二候,以明内外障之得失。

    嘗一人目腫火炎,而性最卞,愈躁而疾愈熾,非藥可下。

    瞻謂曰:子目易愈,此客火将流毒于股,不十日,必暴發。

    其人習瞻名,遂日以股為憂。

    至三日,以一藥而愈,股亦無恙。

    又一人目以氣虛暗,如行霧中,受苓、朮即眩。

    瞻不藥,但曰子以沸水浴兩足,亦三日,一藥而瘳。

    或問其故,瞻曰:性暴人患疾,每欲急愈,火上攻于目,移其意以憂下,即易療。

    氣虛人榮衛不和,湧泉穴位足底,熱之則上可達于泥丸,必血活而藥始效。

    有節钺李公妾病目。

    瞻曰:二目須膿出方愈。

    李慮損貌。

    瞻曰:以虎睛調藥,則膿偕液鼻下,無傷也。

    李果捕虎取睛治之,如所言。

    王荊石兩瞳反背,瞻令端坐,置書于幾,用金針從腦頰刺之。

    初撥,曰見黑影矣;次撥,曰見行款矣;三撥則筆畫朗然。

    曰:君果神授耶?将千金謝。

    瞻卻不受,惟取園中一綠磁瓶蓋。

    王曰:賤物何貴?瞻曰:餘久得瓶失蓋,此其匹也。

    王以為誕,使人驗之,果然。

    大抵以學濟其術多若此。

    更着有《育神夜光丸方》、《蓮子金針鼠尾金針說》,言目内障必藥病者滿百日,醫者齋戒亦滿百日,正心誠意而後可施。

    非天霁日朗,絕無雲翳,及時日遊神合吉,卒不輕用。

    今其書盛傳。

     宋铨 按《潞安府志》:宋铨,潞州人,嘗遇異人傳秘方。

    嘉靖八年,郡判傅必用與寮友夜宴德風亭,醉堕台,折左股,衆醫不能治,謂必殒。

    铨出藥如白扁豆三粒,啖之,骨續有聲,更以手熨,遂應手愈,起行如常,且無痕,真仙餌也。

     尤仲仁 按《無錫縣志》:尤仲仁,字依之,以喉科名。

    初禦史周清白一中官于大獄,得秘方十有七。

    周死而甥得其方,即仲仁之袓也。

    嘗起嚴文靖于屬纩,活範屏麓、孫雪窻于危劇,三人共出赀為仲仁補授太醫院吏目,遂世其家。

     缪坤 按《江陰縣志》:缪坤,字子厚。

    七世以醫傳,坤名更着。

    性行淳笃,自審脈辨方之外,端居讀書,不交塵事。

    嘉靖間,帥府檄至行間療疫,全活甚多,榮以冠帶,非其好也。

    着《方脈統宗》行世。

    鄉飲十七次,壽九十,自為文志其墓。

     丁瓒 按《休甯縣志》:丁瓒,字汝器,西門人。

    丁氏自宋世業醫。

    嘉靖初,丁繩以醫名。

    子畜瓒,授其業,已藉數百缗,欲與子,瓒謝歸。

    醫則奇中,人以仙目之。

    性好客,客嘗滿。

    嘗出五十缗,脫人于厄。

    書畫有米倪風。

    年六十卒。

     薛己 按《蘇州府志》:薛己,字新甫,号立齋。

    性穎異,過目辄成誦,尤殚精方書。

    于醫術無所不通。

    正德時,選為禦醫,擢南京院判。

    嘉靖間進院使,所著有《家居醫錄》十六種,醫家多遵守之。

     王沐 按《蘇州府志》:王沐,号春泉,常熟人。

    天性孝友,壯年妻死不再娶。

    精于醫術,相國嚴文靖公幼時,病痢垂危,沐診視良久,歎曰:是當籍玉堂,甯籍鬼錄也。

    投劑立起。

    嘉靖間,兵荒疾疫,捐赀施藥,全活甚衆。

    部使者上其事,投太醫院吏目,旌其門曰義醫。

     申相 按《潞安府志》:申相,長治人。

    通方脈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着《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治人多應》。

     陳景魁 按《句容縣志》:陳景魁,字叔旦,别号鬥岩。

    世居句容。

    宋端拱間,其高祖公理以醫任玉台秘書,明洪武初,有從善者任元戎幕,嗣後以儒醫顯魁。

    幼敏慧善記誦,既長,從鄉先生樊懿齋習舉子業,又授易于毘陵陸秋崖。

    聞湛甘泉講道南畿,魁往谒學日充裕。

    因父夢椿病疫,諸醫罔效。

    魁精誠禱天,一夕,夢老人書授蚖蟺水可愈汝父。

    既覺不辨其物,博訪之,始知為蚯蚓搗水飲,父疾立愈。

    人鹹以為孝感雲。

    後精心醫學,投劑辄愈。

    着有《醫案》皆奇疾奇方也。

    按《醫學入門》陳景魁因父病習醫,精針灸。

    着《五診集》治素無病,忽吐血半鬥,脈弦急薄,厥證也。

    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

    治通體生疣,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

    始孕婦堕下逾旬,腹腥發熱,氣喘脈促,面赤舌青,口臭。

    公曰:胎未堕也,面赤心盛而血幹也,舌青口臭肝氣竭胎已死矣。

    用蛇退煎湯調平胃散加歸尾芒硝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複安。

     汪機 按《祁門縣志》:汪機幼嘗為邑諸生,母病嘔,遂究心醫學。

    凡岐黃倉扁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證奇疾,發無不中,名高難緻,病者有聆謦欬頓喜,遂瘳。

    所全活甚衆。

    着有《石山醫案》、《醫學原理》、《本草會編》、《素問》、《抄脈訣刊誤》、《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針灸問對》、《傷寒選錄》、《運氣易覽》等書。

     李可大 按《杞縣志》:李可大,字汝,化邑人。

    業儒為諸生,因母病,逐遍覽醫書,久之大悟,遂為醫,無不奏效。

    可大用藥多奇勝,會新鄭相公家居,聘可大至,診其脈曰:公心脈如蝶鼓翼,越五月當大拜。

    抵期果應。

    于是可大名振兩河矣。

    因勸可大入太醫院授修職郎,時朱錦衣子甫一歲,晝夜啼不止,請可大醫之,戒勿見兒,恐成客忤。

    可大曰:但隔壁聞聲足矣。

    朱許之,可大曰:啼而不哭為痛,用桔梗湯調乳香灌之即愈。

    有族母七十餘,中酒昏迷無氣,諸兒以為已死,将入殓。

    可大至,見目未陷心尚溫,曰:此母不死,吾能起之。

    諸兒涕泣求,可大取井底泥塗母心上,用黃連葛根湯灌之,已而果蘇。

    于是邑中相傳可大能起死回生。

    李進士病虛損痢疾,腹痛異常,用人參五靈脂治之。

    衆醫皆訝曰:二物相畏,奈何同用?可大曰:不聞相畏而後能相使乎?藥下果愈。

    鄢陵陳令病傷寒,昏沉将屬纩。

    可大診視曰:此可救也。

    用竹茹犀角灌之而愈。

    寗縣尉亦病傷寒,身皆冷,口出清水。

    可大診之曰:陰毒已極。

    用附子一味,醫之亦愈。

    邑諸生董養性發熱,口幹久而咳嗽吐血,醫皆謂虛證。

    可大診之曰:汝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