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七

關燈
潼涪人,通五經諸子,博學,笃好醫方,官仆射中散大夫。

     蕭炳 按《峄縣志》:蕭炳,蘭陵人,精岐黃,于書無所不讀。

    取本草藥名,每以上一字定《四聲本草》五卷,以便讨閱,蓋前人所未有者。

    終身隐居不仕。

     李雲卿 按《古今醫統》:李雲卿,不知何郡人,博通經史,善醫,隐廬山,以濟人為心,千裡之外,來求療病者如市。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白日飛升。

     顯德中道士 按《洞微志》:顯德中,齊州有人病狂,每唱歌曰:踏陽春,人間二月雨和塵,陽春踏盡秋風起,腸斷人間白發人。

    又歌曰:五雲華蓋曉玲珑,天府由來汝腑中,惆怅此情古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

    後遇一道士欲治,病者雲:每夢一紅衣女子,引入宮殿,有小姑歌雲雲。

    道士曰:此正犯大麥毒,女子心神,小姑脾神也。

    按醫經蘿蔔治面毒,故曰火吾宮。

    則以藥兼蘿蔔食之,疾遂愈。

     吳廷紹 按《南唐書》本傳:吳廷紹為太醫令,不甚知名。

    烈袓喉中癢濇,進藥無驗,廷紹進楮實湯,服之頓愈。

    宰相馮延巳嘗病腦痛,醫工旁午累日不痊。

    紹至,先诘其家人曰:相公酷嗜何物?對曰:每食山雞、鹧鸪。

    廷紹進姜豆湯,一服立差。

    羣醫默志其方,他日以楮實治喉癢,以姜豆治腦痛,皆無效。

    或問其故?廷紹曰:烈袓常服餌金石,吾故以木之陽實勝之,木王則金絕矣。

    馮公嗜山雞、鹧鸪,二鳥皆食鳥頭、半夏,姜豆乃解其毒爾。

    羣醫大服。

    【按姜豆湯,查《江南通志》、《江甯府志》、《上元縣志》,俱作甘豆湯,未知孰是】 虞洮 按宋何光遠《鑒戒錄》:虞少卿洮,蜀之醫也。

    長興袓初佐蜀,董太尉璋久患渴疾,遣押衙李彥求醫孟蜀,袓遣虞少卿往。

    虞少卿既至,董公曰:璋之所患,經百名醫而無微瘥者,何也?虞少卿對曰:君之疾,非唯渴漿,而似渴士,得其多士,不勞藥石而自愈矣。

    董公大悅。

    時董公有南面之志,虞少卿故以此言譏之。

    又曰:洮聞天有六氣,降為六淫,淫生六疾。

    害于六腑者,陰陽風雨晦明也,是以六淫随焉。

    六疾者,寒熱入腹感心也,是以六腑病焉。

    故心為離宮,腎為水髒,晦明勞役,百疾生焉。

    大凡視聽至煩,皆有所損。

    心煩則亂,事煩則變,機煩則失,兵煩則反,五音煩而損耳,五色煩而損目,滋味煩而生疾,男女煩而減壽,古者男子莫不戒之。

    君今日有萬思,時有萬機,樂淫于外,女淫于内,渴之難療,其由此乎? 遼 直魯古 按《遼史》本傳:直魯古,吐谷渾人。

    初太袓破吐谷渾,一騎士棄橐反射,不中而去。

    及追兵開橐視之,中得一嬰兒,即直魯古也。

    因所俘者,問其故,乃知射橐者,嬰之父也。

    世善醫,雖馬上視疾,亦知标本,意不欲子為人所得,欲殺之耳。

    由是進于太袓淳欽皇後收養之。

    長亦能醫,專事針灸。

    大宗時以太醫給侍,嘗撰脈諸針灸書行于世,年九十卒。

     耶律敵魯 按《遼史》本傳:耶律敵魯,字撒不椀,其先本五院之族,始置官分?焉。

    敵魯精于醫,察形色即知病源,雖不診候,有十全功。

    統和初為大丞相韓德讓所薦,官至節度使。

    初樞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痾,易數醫不能治,敵魯視之曰:心有蓄熱,非藥石所及,當以煮療。

    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洩其毒則可。

    乃令大擊钲鼓于前。

    翌日,果狂叫呼怒罵,力極而止,遂愈。

    治法多此類,人莫能測。

    年八十卒。

     疊裡特 按《遼史》本傳:疊裡特,字海鄰,有膂力,善馳射,馬踬不仆,尤精于醫,視人疾苦,隔紗覩物,莫不悉見。

    太袓在潛,已加眷遇,及即位,拜疊刺部夷離堇。

    會帝患心痛,召疊裡特視之,疊裡特曰:膏肓有瘀血如彈丸,然藥不能及,必針而後愈。

    帝從之,嘔出瘀血,痛止。

    帝以其親,每加賜赉,然知其為人,未嘗任以職。

    後從刺葛亂,與其父轄底,俱缢殺之。

     耶律庶成 按《遼史》本傳:初契丹醫人,鮮知切脈審藥,上命耶律庶成譯方脈書行之,自是人皆通習,雖諸部族,亦知醫事。

     宋 劉翰 按《古今醫統》:劉翰,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初攝護國軍節度巡官,後周顯德初詣阙,獻經用方書三十卷,體集治世論二十卷,世宗嘉之。

    宋太宗诏詳定本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景、吳複珪、王光佑、陳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陳昭遇 按《廣東通志》:陳昭遇,南海人,世為名醫。

    開寶初,至京師,為所知者薦為醫官,遂留家開封。

    初為醫官,領溫水主簿,後加光祿寺丞賜金紫。

    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醫術,藏名方千餘首,皆有驗。

    及即位,召翰林醫官,各具家傳驗方以獻,又萬餘首。

    命昭遇與王懷隐等參對編類,成一百卷,禦制序,名曰《太平聖惠方》,镂闆頒行天下。

    又嘗被召,與醫官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本草,既成書,新舊藥凡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上之。

    昭遇于藥術無所不究,著述精博可傳。

    往來公卿家,診脈對證,多奇驗。

    性謙慎,以此被寵眷不衰。

     按《古今醫統》:陳昭遇,嶺南人,善醫,太宗時為翰林醫官,治療多效。

     王懷隐 按《河南通志》:王懷隐,睢陽人,初為道士,居汴之建隆觀,善醫診。

    太平興國初,诏歸俗,命為尚藥奉禦,三遷至翰林醫官使。

    初,太宗在藩邸時,暇日多留意醫術,藏名方千餘首,皆嘗有驗者。

    至是诏翰林醫官,各具家傳經驗方以獻,又萬餘首。

    命懷隐與副使王佑、鄭奇等編類,每證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冠其首,而方藥次之,成百卷,太宗禦制序,名曰《太平聖惠方》。

     王光佑 按《古今醫統》:王光佑,太平興國間為太醫,奉诏同修本草,裒集方書,廣心醫學。

     僧道廣 按《古今醫統》:僧道廣,西蜀人,好醫,得不傳之秘。

    幹德中,有人病肌瘦如勞,唯好食米,阙之則口吐清水,食米則快,諸醫不辨。

    道廣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未,以水調頓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

    《病源》謂米瘕者是也。

     吳複珪 按《古今醫統》:吳複珪,淳化間為太宗侍禦醫,與劉翰齊鳴。

    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聖惠方》行世,書中多其所集。

     馬志 按《古今醫統》:馬志,初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藥性,治療辄效。

    太宗時奉诏同修本草,為禦醫,名著當代。

     釋洪蘊【按《江西通志》法堅傳中載有法蘊。

    疑洪當作法,蘊當作薀,未知是否,今姑合之以俟參考】按《江西通志》……今姑合之以俟參考原本脫,據光緒本補。

     按《古今醫統》:釋洪蘊,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書,遊京師以醫鳴。

    太袓召見,賜紫袍,号廣利大師。

    後太宗召講醫方,蘊錄秘方以獻。

     按《江西通志》:釋法薀,以善醫,工診切,每先歲時,言人生死多中。

    賜紫方袍,号廣濟大師,一時稱藥王再現雲。

     趙自化 按《古今醫統》:趙自化,德州人,徙洛陽,業醫。

    淳化中,從兄自正遊京師,以醫鳴,俱授醫官,累遷翰林醫副。

     按《濟南府志》:趙自化,武定人,高袓時以醫鳴世,診治有奇效,累遷至正使,所著有《四時養頤錄》,及《漢沔諸集》五卷。

     馮文智 按《古今醫統》:馮文智,并州人,以方技為業,太宗召為醫官。

    鹹平三年,太後不豫,文智侍藥,既愈,遷尚藥禦醫,賜金紫衣,遷翰林醫正。

     蘇澄 按《古今醫統》:蘇澄,宋良醫。

    人病應聲者求療,澄雲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辄應,惟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以此藥為主治之,愈。

     劉難經 按《王氏談錄》:昔東郡有一醫者姓劉,其術甚異,通《黃帝八十一難經》,病注者失其旨,乃自為解,獻于阙下,仍為人講說,自号曰劉難經。

    其治疾察脈,無隐不知。

    肘後有二藥奁,止藥末數品而已。

    每視人病,旋取諸末,合和加減,分為劑料。

    日服不盡其數,病未愈,他日再至,曰:此藥服不如數耳,所餘當有幾?人不能欺。

    後以老終。

     李甯 按《宋史》柴通元傳:敷水處士李甯,精于藥術,老而不衰,常以藥施人,人以金帛為報,辄拒之。

    景德中,萬安太後不豫,驿召甯赴阙,未至而後崩。

    大中祥符四年,賜号正晦先生,上作詩為賜,加以藥茶缯帛。

     史載之 按《括異志》:朱師,古眉州人,年三十時,得疾不能食,聞葷腥即嘔,用火铛旋煮湯,沃淡飯,數數食之,醫莫能治。

    史載之曰:俗輩不讀醫經而妄欲療人,可歎也!君之疾,正在《素問》經中,名食挂。

    凡人肺六葉,舒張如蓋,下覆于脾,子母氣和則進食,一或有戾,則肺不能舒,脾為之蔽,故不嗜食。

    《素問》曰:肺葉焦熱挂。

    遂授一方,買藥服之。

    三日,聞人食肉甚香,取而啖之,遂愈。

     按《古今醫統》:史載之着有《指南方》三卷,分為三十二門。

     張炳 按《建甯府志》:張炳,字明叔,浦城人。

    少有奇疾,在太學師事蜀士史載之,極醫之妙。

    及歸,推心究物,無問貴賤,有谒必往視之,全活甚多。

    嗜學能文,老而不倦。

    同郡魏掞之稱為太古遺民。

    曆任蕲州簿豐州錄事參軍,卒年九十一。

     劉元賓 按《安福縣志》:劉元賓,連魁于鄉,曆任潭州司理,通陰陽醫藥術數,真宗試之驗,賜名通真子。

    所著有《集正曆》、《橫天卦圖》、《神巧萬全方》,批注叔和《脈訣》、《傷寒論》、《洞天針灸經》。

     釋法堅 按《江西通志》:釋法堅,廬山僧,以醫名。

    宋太袓召見,賜紫方袍,号廣濟大師。

    景德二年,雍王元份久被疾,召赴阙,至則元份已薨。

    法堅還山,卒。

     按《避暑漫抄》:臨安僧法堅,書有歙客經于潛山中,見一蛇,其腹脹甚,蜿蜒草中,徐遇一草,便齧破,以腹就磨,頃之,脹消如故。

    蛇去,客念此草必消脹毒之藥,取置箧中。

    夜宿旅邸,鄰房有過客呻吟床第間,客就詢之,雲為腹脹所苦,即取藥就釜煎一杯湯飲之。

    頃不複聞聲,意謂良已。

    将曉,但聞鄰房滴水聲,呼其人不複應,即起燭燈視之,則其人血肉俱化為水,獨遺骸卧床,急挈裝而逃。

    至明,主人視之,乃不測其何為至此。

    乃潔釜炊飯,則釜通體成金,乃密瘗其骸,既久經赦。

    客至邸,語其事,方傳外人也。

     甄栖真 按《宋史》本傳:甄栖真,字道淵,單州單父人,博涉經典,長于詩賦。

    一應進士舉,不中第,歎曰:勞神敝精以追虛名,無益也。

    遂棄其業,讀道家書以自樂。

    初訪道于牢山華蓋先生,久之出遊京師,因入建隆觀為道士。

    周曆四方,以藥術濟人,不取其報。

    祥符中,寓居晉州,性和靜,無所好惡,晉人愛之,以為紫極宮主。

    年七十有五,遇人或以為許元陽,語之曰:汝風神秀異,有如李筌,雖老矣,尚可仙也。

    因授煉形養元之訣,且曰:得道如反掌,第行之維艱,汝勉之!栖真行之二三年,漸反童顔,攀高蹑危,輕若飛舉。

    幹興元年,謂其徒曰:此歲之暮,吾當逝矣。

    即宮西北隅,自甃殡室,室成,不食一月,與平居所知叙别,以十二月二日,衣紙衣,卧磚榻卒,人未之奇也。

    及歲久,形如生,衆始驚,傳以為屍解。

    栖真自号神光子,與隐人海蟾子者,以詩往還,論養生秘術,目曰《還金篇》,凡兩卷。

     高若讷 按《宋史》本傳: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進士及第。

    皇佑五年,為觀文殿學士。

    若讷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曆學。

    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

    張仲景《傷寒論》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