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四

關燈
得之筋髓裡;其代絕而脈贲者,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其後五日而癰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代者經病,病去過人,人則去。

    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及八日,則嘔膿死。

    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癰腫盡洩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爛流絡;流絡動則脈結發,脈結發則爛解,故絡交;熱氣已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懑,食不下,時嘔沫,病得之少憂數忔食飲。

    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一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

    脈法曰:脈來數,病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

    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重陽者逿心主,故煩懑食不下,則絡脈有過,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齊郎中令循病,衆醫皆以為蹶,人中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令人不得前後溲。

    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

    病得之内。

    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左口氣急,脈無五髒氣;右口脈大而數,數者中下熱而湧。

    左為下,右為上,皆無五髒應,故曰湧疝。

    中熱,故溺赤也。

    齊中禦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

    然暑汗脈少衰不死。

    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

    信曰:唯然。

    往冬時為王使于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擥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堕,信身入水中,幾死。

    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并陰。

    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

    切之不交,并陰。

    并陰者,脈順清而愈。

    其熱雖未盡,猶活也。

    腎氣有時間濁。

    在大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齊王太後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瘅客脬,難于大小溲溺赤。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溺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滫,滫者去衣而汗晞也。

    所以知齊王太後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熱,風氣也。

    脈法曰: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腎切之而相反也。

    脈大而躁,大者膀胱氣也。

    躁者呻有熱而溺赤。

    齊章武裡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瘅也。

    加以寒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肺氣熱也。

    脈法曰:不平不鼓形弊,此五髒高之遠即告其人曰:死不治。

    适其共養,此不當醫。

    治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

    即如期死。

    山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

    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并至,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屍奪。

    屍奪者形弊,形弊者不當關灸镵石,及飲毒藥也。

    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先診山跗病,灸其足少陽脈口,而飲之半夏丸,病者即洩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是壞肝剛絕深。

    如是重損病者氣,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肝一絡連屬,結絕乳下陽明,故絡絕,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盡即死矣。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

    臣意即謂齊太仆臣饒、内史臣繇曰:中尉不複自止于内,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

    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決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

    故其三陰搏溲血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

    衆醫皆以為寒中,臣意診其脈,曰:迵風。

    迵風者,飲食下嗌而辄出不留。

    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内風氣也。

    飲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

    皆為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實,中藏實故過期。

    師言曰:安谷者過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胷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

    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胷滿。

    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于病,衆醫皆以為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陰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于膀胱,難于前後溲而溺赤,病見寒氣則遺溺,使人腹腫,出于病。

    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内。

    所以知出于病者,切其脈大而實,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

    脈來難者,疝氣之客于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之絡結小腹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動則腹腫。

    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愈。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懑,臣意告曰:熱蹶也。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病旋已。

    病得之飲酒大醉。

    濟北王召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王曰:是好為方,多伎能。

    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

    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其顔色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

    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王去豎後,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廁,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發而色澤,脈不衰,此亦内關之病也。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太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卧開口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

    臣意往,飲以莨砀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臣意複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劑,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即告宦者平。

    平好為脈,學臣意所。

    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

    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

    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

    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

    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

    至春果病,至四月洩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髒,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

    衆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

    病者胃氣黃,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内關。

    内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

    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

    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于火而以出見大風也。

    菑川王病,召臣意診脈,曰:蹶上為重頭痛,身熱,使人煩懑。

    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病得之沐發未幹而卧。

    診如前,所以蹶,頭熱至肩。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

    請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見王後弟宋達,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挾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病即入濡腎。

    及其未舍五髒,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

    宋建曰:然。

    建故有腰脊痛。

    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複置之。

    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幹,腎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

    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寒熱,衆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内寒,月事不下也。

    即竄以藥,旋下病已。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啬而不屬。

    啬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事不下。

    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臨菑泛裡女子薄吾病甚,衆醫皆以為寒熱笃,當死不治。

    臣意診其脈曰:蛲瘕。

    蛲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

    臣意飲以芫華一撮,即出蛲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

    病蛲得之于寒濕。

    寒濕氣宛,笃不發,化為蟲。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中藏無邪氣及重病。

    齊淳于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病迵風。

    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辄後之。

    病得之飽食而疾走。

    淳于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食飽甚,見酒來即走去,驅疾至舍,即洩數十出。

    臣意告曰:為火劑米汁飲之,七八日而當愈。

    時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為何?曰:以為迵風,可治。

    信即笑曰:是不知也。

    淳于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

    即後九日不死,其家複召臣意,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

    臣即為三火劑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

    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其病順,故不死。

    齊中郎破石病,臣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後十日丁亥溲血死。

    即後十一日溲血而死。

    破石之病,得之堕馬僵石上。

    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

    所以知其堕馬者,切之得番陰脈,番陰脈入虛裡,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

    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谷即過期,不安谷則不及期。

    其人嗜黍,黍主肺,故過期。

    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喜養陰處者順死,喜養陽處者逆死。

    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幾而寐,故血下洩。

    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

    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

    臣意即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