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三

關燈
貴等送家合藥,以虛存假換。

    如果該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無疑謗。

    亦不得稱贊彼家物色之好。

    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樂登山,攜酒遊玩:又不可非時離去家中。

    凡有抱病至者,必當親視,用意發藥,又要依經寫出藥帖。

    必不可杜撰藥方,受人駁問。

     五戒:凡娼妓及私夥家請看,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見戲,以取不正,視畢便回。

    貧窘者藥金可璧,看回隻可與藥,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報。

     一要: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或内或外,勤讀先古明醫确論之書,須旦夕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機變,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臨證時自無差謬矣。

     二要:選買藥品,必遵雷公炮炙。

    藥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時加減者。

    湯散宜近備,丸丹須預制。

    常藥愈久愈靈,線藥越陳越異。

    藥不吝珍,終久必濟。

     三要: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

    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

    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

     四要:治家與治病同。

    人之不惜元氣,斲喪太過。

    百病生焉,輕則支離身體,重則喪命。

    治家若不固根本而奢華,費用太過,輕則無積,重則貧窘。

     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負天之命。

    凡欲進取,當知彼心順否,體認天道順逆。

    凡順取,人緣相慶;逆取,子孫不吉。

    為人何不輕利遠害,以防還報之業也? 六要:凡裡中親友人情,除婚喪疾病慶賀外,其餘家務,至于饋送來往之禮,不可求奇好勝。

    凡飧隻可一魚一菜,一則省費,二則惜祿,謂廣求不如儉用。

     七要:貧窮之家及遊食僧道衙門差役人等,凡來看病,不可要他藥錢,隻當奉藥。

    再遇貧難者,當量力微贈,方為仁術。

    不然有藥而無火食者,命亦難保也。

     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當置買産業以為根本。

    不可收買玩器及不緊對象,浪費錢财。

    又不可做銀會酒會,有妨生意。

    必當一例禁之,自絕謗怨。

     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樣物具,俱要精備齊整,不得臨時缺少。

    又古今前賢書籍,及近時明公新刊醫理詞說,必尋參看,以資學問。

    此誠為醫家之本務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請,必要速去,無得怠緩。

    要誠意恭敬,告明病源,開俱方藥。

    病愈之後,不得圖求扁禮,亦不得言說民情,至生罪戾。

    閑不近公,自當守法。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宋?撰人不詳】 醫工論 凡為醫之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

    正己者,謂能明理以盡術也。

    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

    如此,然後事必濟而功必着矣。

    若不能正己,豈能正物?不能正物,豈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勸學者。

     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乃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

    廣收方論,博通義理,明運氣,曉陰陽,善診切,精察視,辨真僞,分寒熱,審标本,識輕重。

    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去難。

    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别。

    苟能如此,于道幾希。

    反是者,為生靈之巨寇。

     凡為醫者,遇有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

    如到其家,須先問曾請醫未曾?又問曾進是何湯藥?已未經下?乃可得知虛實也。

    如已曾經下即虛矣。

    更可消息參詳,則可無悞。

    又治小兒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溫之異,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為慎耳。

     醫宗必讀【明?李中梓】 不失人情論 嘗讀《内經》至方盛衰論而殿之曰:不失人情。

    未嘗不瞿然起,喟然歎軒岐之人人深也。

    夫不失人情,醫家所甚急,然戛戛乎難之矣。

    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醫人之情。

     所謂病人之情者:五髒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髒者宜涼,陰髒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竣劑有害,此髒氣之不同也。

    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雲僞;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

    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

    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适,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

    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為害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為害也。

    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挂,良藥難醫,此得失之為害也。

    有性急者遭遲病,更醫而緻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為害也。

    有參、朮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為害也。

    有諱疾不言,有隐情難告,甚而故隐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于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謂傍人之情者:或執有據之論,而病倩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

    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标孰本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

    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信其利口而薦者,有貪其酬報而薦者,甚至熏猶不辨,妄肆品評,譽之則跖可為舜,毀之則鳳可作鸮,緻懷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

    此皆傍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謂醫人之情者:或巧語诳人,或甘言悅聽,或強辯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侫之流也。

    或結納親知,或修好僮仆,或營求蔔薦,或不邀自赴,此阿謟之流也。

    有腹無藏墨,詭言神授,目不識丁,假托秘傳,此欺詐之流也。

    有望聞問切,漫不關心,枳樸歸苓,到手便撮,妄謂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

    有嫉妒性成,排擠為事,陽若同心,陰為浸潤,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讒妒之流也。

    有貪得無知,輕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醫難必,極其詳慎,猶冀回春,若輩貪功,妄輕投劑,至于敗壞,嫁謗自文,此貪幸之流也。

    有意見各持,異同不決,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謗多,一齊之傅幾何,衆楚之咻易亂,此庸淺之流也。

    有素所相知,苟且圖功;有素不相識,偶延辨證。

    病家既不識醫,則倏趙倏錢,醫家莫肯任怨,則惟苓惟梗。

    或延醫衆多,互相觀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

    惟求免怨,誠然得矣。

    坐失機宜,誰之咎乎?此由知醫不真而任醫不專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尚多難盡。

    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欲令學者思之慎之,勿為陋習所中耳。

    雖然,必期不失,未免遷就,但遷就既礙于病情,不遷就又礙于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複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難之矣。

     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孫思邈之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嗟乎!醫之神良,盡乎此矣。

    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禀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輕重,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

    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熱須辨,嘗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忏,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四者似分而實合也。

    世未有詳謹之士,執成法以傷人,靈變之人,敗名節以損己。

    行方者智必圓也,心小則惟懼或失,膽大則藥知其證。

    或大攻,或小補,似乎膽大,不知不如是則病不解,是膽大适所以行其小心也。

    故心小膽大者合而成智圓,心小膽大智圓者合而成行方也。

    世皆疑方則有礙乎圓,小則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本草經疏【明?缪希雍】 祝醫五則 凡人疾病,皆由不惜衆生身命,竭用人财,好殺禽獸昆蟲,好棰楚下賤,甚則枉用毒刑,加諸無罪,種種業因,感此苦報。

    業作醫師,為人司命,見諸苦惱,當興悲憫,詳檢方書,精求醫道,谛察深思,務期協中。

    常自思惟,藥不對病,病不對機,二旨或乖,則下咽不返。

    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勿為一時衣食,自贻莫忏之罪于千百劫,戒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