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三

關燈
更其道也。

    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

    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小兒氣血尚弱,不能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

    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

    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

    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

    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

    至于所傷何物,豈能别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

    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于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其病,而以藥付之,以緻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

    孫真人雲: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東坡雲:隻圖愈疾,不欲困醫。

    二公之語,其有功于世也大矣。

     醫學入門【明?李梴】 習醫規格 醫司人命,非質實而無僞,性靜而有恒,真知陰功之趣者。

    未可輕易以習醫。

    志既立矣,卻可商量用工。

    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孝經》、《論語》、《小學》;大有資力者,次及全部四書古易白文,及《書經》、《洪範》、《無逸》、《堯典》。

     理會大意,不必強記。

     蓋醫出于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每午将入門大字,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一字不遺,若出諸口。

     如欲專小科,則亦不可不讀大科;欲專外科,亦不可不讀内科。

    蓋因此識彼則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

    惟經涉淺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

     熟讀後,潛思默想,究竟其間意義。

    稍有疑難,檢閱古今名家方書,以廣聞見;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請問。

    陶節庵雲:但不與俗人言耳。

    蓋方藥不外于《本草》、《素》、《難》,及張、劉、李、朱,縱有小方捷法,終不是大家數,慎不可為其誣惑。

    入門書既融會貫通,而後可成一小醫。

    愈加靜坐,玩讀儒書,稍知陰陽消長,以己驗人,由親及疏,自料作車于室,天下合轍,然後可以應人之求。

    及其行持,尤不可無定規。

    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

     時時不失平旦之氣為妙。

     及其為人診視,先問證起何日。

    從頭至足,照依傷寒初證雜證及内外傷辨法,逐一詳問。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

    證雖輕而題目未定音,必須仔細察脈。

     男必先左後右,女必先右後左,所以順陰陽升降也。

     先單看,以知各經隐曲。

    次總看,以決虛實死生。

    既診後,挂病家言必以實,或虛或實,可治易治難治,說出幾分證候,以驗自己精神。

    如有察未及者,值令說明,不可牽強文飾。

    務宜從容拟議,不可急迫激切,以至恐吓。

    如診婦女,須托其至親先問證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随其所便,或證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證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

     貧家不便,醫者自袖薄紗。

     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

    及其論病,須明白開論辨析,斷其為内傷外感,或屬雜病,或屬陰虛,或内傷而兼外感幾分,或外感而兼内傷幾分,論方據脈,指下所定,不可少有隐秘。

    依古成法,參酌時宜年紀,與所處順逆,及曾服某藥否。

     女人經水胎産,男子房室勞逸。

     雖本于古而不泥于古,真如見其髒腑,然後此心無疑,于人亦不枉誤。

    用藥之際,尤宜仔細。

     某經病以某藥為君,某為監制,某為引使。

     凡劑料本當出自醫家,庶乎新陳炮灸,一一合則,況緊急丸散,豈病家所卒辦?但有病寒必欲自制者,聽其意向,須依本草注下古法修合,不可逞巧以傷藥力。

    病機稍有疑滞,而藥不甚效者,姑待五鼓靜坐,潛心推究其源,再為診察改方,必無不愈。

    治病既愈,亦醫家分内事也。

    縱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過取重索,但當聽其所酬。

    如病家赤貧,一毫不取,尤見其仁且廉也。

    蓋人不能報,天必報之。

    如是而立心,而術有不明不行者哉! 或問一言為約,曰:不欺而已矣。

    讀入門書而不從頭至尾,零星熟得一方一輪,而便謂醫者,欺也;熟讀而不思悟,融會貫通者,欺也;悟後而不早起,靜坐調息,以為診視之地者,欺也;診脈而不以實告者,欺也;論方用藥,潦草而不精詳者,欺也;病愈後而希望貪求,不脫市井風味者,欺也。

     蓋不患醫之無利,特患醫之不明耳。

     屢用屢驗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補報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

    欺則天良日以蔽塞而醫道終失,不欺則良知日益發揚而醫道愈昌,欺不欺之間,非人之所能與也。

     萬病回春【明?龔廷賢】 醫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衆,惠澤斯深。

    二通儒道,儒醫世寶;道理貴明,羣書當考。

    三情脈理,宜分表裡;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識病原,坐死敢言;醫家至此,始稱專門。

    五知氣運,以明歲序;補瀉溫涼,按時處治。

    六明經絡,認病不錯;髒腑洞然,今之扁鵲。

    七識藥性,立方應病;不辨溫涼,恐傷性病。

    八會炮制,火候詳細;太過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惡;天理昭然,速當悔悟。

    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

     病家十要 一擇明醫,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

    二肯服藥,諸病可卻;有等愚人,自家擔閣。

    三宜早治,始則容易;履霜不謹,堅冰即至。

    四絕空房,自然無疾;倘若犯之,神醫無術。

    五戒惱怒,必須省悟;怒則火起,難以救護。

    六息妄想,須當靜養;念慮一除,精神自爽。

    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太飽難克。

    八慎起居,交際當袪;稍若勞役,元氣愈虛。

    九莫信邪,信之則差;異端诳誘,惑亂人家。

    十勿惜費,惜之何謂!請問君家,命财孰貴? 醫家病家通病 一、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家,診視後,止索一方,命人購藥于市,不論藥之真僞,有無炮制,辄用服之。

    不敬,不責己之非,惟責醫之庸,明日遂易一醫,如是者數日,緻使病證愈增,而醫人亦惑亂,莫知其所以悞也。

    籲!此由病家之過欤?亦醫家之不明欤? 一、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家,不論病之輕重,乃授一二金而索一方劑,刻時奏效,否則即複他求,朝秦暮楚。

    殊不知人禀有虛實,病感有淺深。

    且夫感冒腠理之疾,一二劑可愈;至于内傷勞瘵之證,豈投一二劑可愈哉?此習俗之弊,悞于人者多矣,惟智者辨之! 一、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

    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每于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固醫者之恒情,殆非仁術也。

    以餘論之,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為厚薄哉?告我同志者,當以太上好生之德為心,慎勿論貧富,均是活人,是亦陰功也。

     一、凡病家延醫,乃寄之以生死,理當敬重,慎勿輕藐,貧富不在論财,自盡其誠,稍亵之則非重命者耳。

    更有一等背義之徒,本得醫人之力,病愈思财,假言昨作何福,易某人藥,所為吝财之計,不歸功于一人。

    籲!使不得其利,又不得其名,此輩之心,亦不仁之甚。

     一、常見今時之人,每求醫治,令患者卧于暗室帷帳之中,并不告以所患,止令切脈,至于婦人多不之見,豈能察其聲色?更以錦帕之類護其手,而醫者又不便亵于問,縱使問之亦不說,此非欲求愈病,将以難醫。

    殊不知古之神醫,尚且以望聞問切,四者缺一不可,況今之醫未必如古之神,安得以一切脈而洞知髒腑也耶?餘書此奉告世之患者,延醫至家,罄告所患,今醫者對證切脈,了然無疑,則用藥無不效矣。

    昔東坡雲: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一、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專一誇己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疴,惟毀前醫之過以駭患者。

    設使前醫用藥盡是,何複他求?蓋為一時或有所偏,未能奏效,豈可概将前藥為庸耶?夫醫乃仁道,況授受相傳,原系一體,同道雖有毫末之差,彼此亦當護庇,慎勿訾毀,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戒之戒之! 外科正宗【明?陳實功】 醫家五戒十要 一戒: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觀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欲往而不往,不為平易;藥金毋論輕重有無,當盡力一例施與,自然陰隲日增,無傷方寸。

     二戒:凡視婦女及孀婦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傍,然後入房診視,倘傍無伴,不可自看。

    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誠窺覩,雖對内人不可談,此因閨阃故也。

     三戒:不得出脫病家珠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