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

關燈
色,診其微妙之脈,内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緻矣。

    《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其意如此。

    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備焉。

    夫五脈者人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于面。

    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髒腑,随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脈而已。

    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當微弦而急,所以為生;若浮濇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濇而短,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煤者死。

    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

    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于風木,為初之氣。

    額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于君火,為二之氣。

    鼻為脾之部,合于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于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于燥金,為五之氣。

    頤為腎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于寒水,為終之氣。

    至于相火,為三之氣,應于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

    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于色脈而推之也。

    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

    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髒生成篇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夫脈之大小滑濇沉浮可以指别,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

    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

    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而知之謂之巧,得《内經》之理也。

    下逮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湯液本草【元?王好古】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五髒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将難存。

    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于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醫之可法 錢氏、《活人》、王朝奉、王德孚所論皆宋人,易老、守真皆金人,所用之劑,寒熱之不同者,蓋本諸此。

    讀此數書而用之,亦當以地方世代所宜責之。

    然莫若取法于潔古,折衷于仲景湯液,則萬世不易之大法也。

     醫門羣經辨論【明?呂複】 古方論 《内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于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于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并傳也。

    蓋靈蘭秘典、五常政、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于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針砭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

    而皇甫谧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異同。

    醫家之大綱要法,無越是書矣。

    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内經》十八卷及扁鵲、白氏二《内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内經》;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注釋,複以陰陽大論,托為其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億、高若讷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于冰為有功。

    今于各篇之内,注意與經相類者,仍斷章摘句,而釋以己意,冀與同志商榷,非敢妄議前修也。

    《内經》、《靈樞》,漢、惰、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已。

    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于針,故皇甫谧名之為《針經》,即隋志《針經》九卷。

    苟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别出《針經》十一二卷也。

    所謂《靈寶注》者,乃扁鵲太元君所箋,世所罕傳。

    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湮沒。

    紹興初,史崧并是書為十二卷,而複其舊,較之他本頗善,學者當與《素問》并觀,蓋其旨意,互相發明故也。

    《本草》三卷,舊稱《神農本經》,漢《藝文志》未詳,至梁陶隐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謂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

    秦皇所焚,醫方蔔術不與,故猶得全錄。

    及遭漢獻之遷徙,晉懷之奔迸,文籍焚燹,千不遺一。

    今之所存,有此三卷,是其本經,然所出郡縣,乃多後漢時制,疑張仲景、華元化所記。

    舊經之藥,止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

    唐李英公世績與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

    宋劉翰等又附益醫家當用者二百二十種。

    僞蜀孟昶亦命其臣韓保升等,以唐本《圖經》參考增廣,世謂之《蜀本草》。

    至宋掌禹錫等補注,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定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也。

    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袓、王季璞、鄭虔諸公所撰名《本草》者,凡三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顯晦不齊,無非輔翼舊經焉耳。

    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亦删繁之遺意也。

    竊意舊記郡縣,古今沿革不同,及一物而根苗異名,或同名異質,而主療互見者,尚須考定。

    俾歸于一可也。

    《難經》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黃帝内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

    隋時有呂博望注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有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

    紀齊卿,注稍密,乃附辨楊元操、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異,而考證未明;李子野亦為句批注,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證後附藥,殊非經意;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元,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

    餘嘗輯諸家之長,先訓诂而後辭意,竊附鄙說其間,以便後學,未敢以為是也。

    《傷寒論》十卷,乃後漢張機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尹湯液而為之。

    至晉王叔和始因舊說,重為譔次;而宋成無己複為之注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袛和、王實之流,固亦互有開發,而大綱大要,無越乎吐汗下溫四法而已。

    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羣方之袓,信矣。

    所可憾者,審脈時汩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亦往往反複,後先亥家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奧者。

    陳無擇嘗補三陰證藥于《三因論》,其意蓋可見矣。

    近人徐止善作《傷寒補亡》,恐與先哲之意不合。

    餘因竊舉大要,以補成氏之未備,知醫君子或有所取也。

    《脈經》十卷,乃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本諸《内經》、《素問》,《九靈》及扁鵲、仲景元化之說,裒次而成,實醫門之龜鏡,診切之指的,自與近代仿托钤決者不同。

    曆歲既深,傳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

    至宋秘閣林億等始考證謬妄,頗加改易,意其新譔《四時經》之類,皆林氏所增入。

    陳孔固、何大任、毛升、王宗卿輩,皆嘗審訂刊傳,今不多見。

    近人謝堅白以其所藏善本,刻于豫章,傳者始廣。

    餘嘗摭其精語,并引《内經》之辭,作《診切樞要》二卷,非敢翦其冗複,間亦補其缺漏,且附私語各條之下,以與同志研究爾。

    《脈訣》一卷,乃六朝高陽生所譔,托以叔和之名,謬以七表八裡九道之目,以惑學者。

    通真子劉元賓為之注,且續歌括附其後,辭既鄙俚,意亦滋晦。

    今代王光國删其舊辭,而益以新語,既不出其畦徑,安能得乎原本?餘如青溪徐裔、甄權、李上交輩,皆自譔者,凡十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