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痛苦之根本解除
關燈
小
中
大
而來。
不明、即十二有支中第一支的無明。
無明從譬喻得名,所謂暗無日月是也。
人們的迷惑錯誤,颠倒愚癡,的由确與天昏地黑、暗無日月的景況相似。
這景況在佛典中又統以一“癡”字而描寫之,癡而起非分之貪求心;遇貪求而不得者──或被貪求者,因不勝貪求者之苛擾而生一種反抗──,于是而嗔殺鬥争之業起焉;不用相當之努力,而辄思謀奪其權利者曰盜;不經正當之配偶手續而動行野合亂交者曰邪淫;終日昏昏醉夢間者曰無智──從飲酒來──;奸詐欺騙之言論總曰妄語。
此總稱口業,包括有四類:妄言,無而說有,有而說無之語屬之。
绮語,淫歌小曲,缱绻纏綿等言情文藝品屬之。
兩舌,向甲說乙,向乙說甲。
惡口;如罵人是豬猡屬之。
若追溯此殺、淫、盜、妄、酒等之非理行為之來源何自?乃不外癡、貪、嗔之三種心理現象,此三種現象,佛法常稱為三毒,舉一切壞心理現象而盡之。
所謂八萬四千煩惱,俱以貪、嗔、癡三毒為根本。
由此不免不善之行為,于焉積成每人或共同之業感──結果,此結果為若惱的結晶,為因煩惱業所造成之下場。
吾人一生之思想,無非為癡、貪、嗔三毒所支配;吾人畢世之行為,亦被殺、盜、淫、妄、酒等之煩惱業行所霸占,故其結果必然的為痛苦耳。
佛明确的見到根本改免痛苦的方法,在求“覺悟”──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不過在印度,當日叫佛罷了──。
有覺悟而後可以除癡──癡為痛苦的發源地,亦即召緻惡行的因子──,癡除而貪、嗔的惡心理亦同時撲滅,由此而殺、盜、邪淫、妄語等惡行亦停止運動,由此而苦果亦自然可以免掉。
茲将其循環運動,略為一表于次: ┌生雜染──痛苦的結果…………………………………………苦 三雜染┤業雜染──殺、盜、淫之身三業,妄語等口四業之行為……業 └煩惱雜染-癡、貪、嗔之意三業等心理………………………惑 又惑、業、苦三種,相互為緣而得生起:謂由癡惑不明故造諸業,由諸染業感生諸苦。
譬如世間有某人,由貪恚故殺人劫貨,由是得罪,囹圄拘禁,斬頭抵命;是為一人由癡惑故起業,由業故得苦。
又如世間衆多人,共起貪、嗔,起貪、嗔故,相奪相争,相争奪故,互耗家财,互喪生命;是為人類共業,由癡惑故起業,由業故受苦。
惑、業、苦三,更互相生,如旋大輪,循環無端,這是世間一般的事實,誰都不能加以否認的吧! 佛既見到上述這種循環現象,深起悲憫,誓與拔除。
然如何乃令得拔除耶?曰:欲拔除其果,當先求其因之所在。
由是觀察,知惑、業、苦三種支配了整個的人身全部,而此三種更互相為因:苦果由行業生,業行由煩惱生。
又複當知彼煩惱者複從何生耶?以于根身──人們之全部軀體──器界──即大地、山河、國土、房舍、田園等──,不正确認識它是無常的、無我的、不淨的、苦的。
此無常、無我、不淨、苦四種,為世間人類萬物擺在面前的現象,稍有知識者當能省察承認之;而佛法之原始精義,正亦建立在此四種上面。
此四種在佛經上曰四法印,或四榅陀南,即總集之意,可見佛法初非特别之法也。
由是起貪、起嗔、起愚癡等,而世間永無安息之日矣。
釋迦如來出現世間,示此娑婆──此雲堪忍──世上種種雜染,種種不淨,種種苦惱,無足系念,則貪著留戀等癡惑自然不生;惑既不生,業自清淨;業清淨故,苦亦得除。
聲聞、緣覺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漏盡解脫;佛、菩薩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一切淨土莊嚴。
天人既做到根本除惑的地位,則身、口、意三業自皆清淨矣。
清淨之極為阿羅漢,此是自利的小乘,菩薩則自他俱利為大乘;佛則三覺圓、萬德俱為一乘。
到了佛、菩薩的境地,純以慈悲心作一切方便事業,
不明、即十二有支中第一支的無明。
無明從譬喻得名,所謂暗無日月是也。
人們的迷惑錯誤,颠倒愚癡,的由确與天昏地黑、暗無日月的景況相似。
這景況在佛典中又統以一“癡”字而描寫之,癡而起非分之貪求心;遇貪求而不得者──或被貪求者,因不勝貪求者之苛擾而生一種反抗──,于是而嗔殺鬥争之業起焉;不用相當之努力,而辄思謀奪其權利者曰盜;不經正當之配偶手續而動行野合亂交者曰邪淫;終日昏昏醉夢間者曰無智──從飲酒來──;奸詐欺騙之言論總曰妄語。
此總稱口業,包括有四類:妄言,無而說有,有而說無之語屬之。
绮語,淫歌小曲,缱绻纏綿等言情文藝品屬之。
兩舌,向甲說乙,向乙說甲。
惡口;如罵人是豬猡屬之。
若追溯此殺、淫、盜、妄、酒等之非理行為之來源何自?乃不外癡、貪、嗔之三種心理現象,此三種現象,佛法常稱為三毒,舉一切壞心理現象而盡之。
所謂八萬四千煩惱,俱以貪、嗔、癡三毒為根本。
由此不免不善之行為,于焉積成每人或共同之業感──結果,此結果為若惱的結晶,為因煩惱業所造成之下場。
吾人一生之思想,無非為癡、貪、嗔三毒所支配;吾人畢世之行為,亦被殺、盜、淫、妄、酒等之煩惱業行所霸占,故其結果必然的為痛苦耳。
佛明确的見到根本改免痛苦的方法,在求“覺悟”──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不過在印度,當日叫佛罷了──。
有覺悟而後可以除癡──癡為痛苦的發源地,亦即召緻惡行的因子──,癡除而貪、嗔的惡心理亦同時撲滅,由此而殺、盜、邪淫、妄語等惡行亦停止運動,由此而苦果亦自然可以免掉。
茲将其循環運動,略為一表于次: ┌生雜染──痛苦的結果…………………………………………苦 三雜染┤業雜染──殺、盜、淫之身三業,妄語等口四業之行為……業 └煩惱雜染-癡、貪、嗔之意三業等心理………………………惑 又惑、業、苦三種,相互為緣而得生起:謂由癡惑不明故造諸業,由諸染業感生諸苦。
譬如世間有某人,由貪恚故殺人劫貨,由是得罪,囹圄拘禁,斬頭抵命;是為一人由癡惑故起業,由業故得苦。
又如世間衆多人,共起貪、嗔,起貪、嗔故,相奪相争,相争奪故,互耗家财,互喪生命;是為人類共業,由癡惑故起業,由業故受苦。
惑、業、苦三,更互相生,如旋大輪,循環無端,這是世間一般的事實,誰都不能加以否認的吧! 佛既見到上述這種循環現象,深起悲憫,誓與拔除。
然如何乃令得拔除耶?曰:欲拔除其果,當先求其因之所在。
由是觀察,知惑、業、苦三種支配了整個的人身全部,而此三種更互相為因:苦果由行業生,業行由煩惱生。
又複當知彼煩惱者複從何生耶?以于根身──人們之全部軀體──器界──即大地、山河、國土、房舍、田園等──,不正确認識它是無常的、無我的、不淨的、苦的。
此無常、無我、不淨、苦四種,為世間人類萬物擺在面前的現象,稍有知識者當能省察承認之;而佛法之原始精義,正亦建立在此四種上面。
此四種在佛經上曰四法印,或四榅陀南,即總集之意,可見佛法初非特别之法也。
由是起貪、起嗔、起愚癡等,而世間永無安息之日矣。
釋迦如來出現世間,示此娑婆──此雲堪忍──世上種種雜染,種種不淨,種種苦惱,無足系念,則貪著留戀等癡惑自然不生;惑既不生,業自清淨;業清淨故,苦亦得除。
聲聞、緣覺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漏盡解脫;佛、菩薩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一切淨土莊嚴。
天人既做到根本除惑的地位,則身、口、意三業自皆清淨矣。
清淨之極為阿羅漢,此是自利的小乘,菩薩則自他俱利為大乘;佛則三覺圓、萬德俱為一乘。
到了佛、菩薩的境地,純以慈悲心作一切方便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