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與擇法

關燈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汕頭歡迎會講──

今天能在汕頭中心的市商會與諸位相見,誠為難得!所以不妨乘此好機會,将佛法普通的義理,向諸位談談。

    

一、存心  即普通一般人所謂存心好壞的存心。

    明顯的說,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麼地方。

    依佛理來講,凡人以自私自利為出發點而去作事,謀構成個己的榮譽利益為前提,置公共的幸福于脖後,則無論做什麼好事、壞事,或施舍、結緣、修橋、補路等,都為這自私自利的心所籠罩、所驅使。

    以謀個己的利益幸福為目的,這叫做凡夫心。

    世界上有了這凡夫心,到極壞的時候,就演成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種種争鬥的慘劇,造出種種不堪設想的痛苦;所以、在佛法中是不取此凡夫心的。

    還有一種比較前自私自利而造成種種苦惱的凡夫心稍進一步的,就是佛法中所謂小乘心。

    因為、凡夫完全自私自利,故盲目的造種種業因,緻招生死等種種苦果;而小乘是因感覺到世間生死等痛苦,欲脫離了這些苦痛的關系,因之個己不造惡而習善,自修以自度,獲得個人的解脫自在。

    故凡夫是因造業而墜苦,小乘是由不造業而得解脫,較為超勝一層。

    可是其所站的立場,亦不出為求個人得解脫的自利,故在佛法中名為小乘心。

    前說的兩重心,凡夫固然是自私自利;而小乘求個人的解脫,亦以個人的自利為前提而出發,同是一種不完善的存心。

    還有一種超越前二種以上,凡所作為,都以利益他人為前提。

    遇有公衆福利的事業,甚至奮不顧身,雖犧牲個己生命亦不足惜,真所謂損己利他,這在佛教叫做大乘心。

    就是大乘菩薩積極的存心,完全把自己忘了,置諸度外,隻管謀公共的利益,大家的幸福,亦即是佛心。

    所以這大乘心是值得我們人人學習的,大家應當學習的!我們能學習了此種存心,──即把各人的精神的重心力專注在一處,所謂“精誠所到,金石為開”,把心集中力量去做公共道德的事業,那就會漸漸地将自己看輕,容易達到無我的境地。

    把自私自利心掉轉為公衆心,這種存心最為完美。

    倘把這存心擴充範圍,普遍而行,即可以成佛。

    所以、成菩薩、成佛,非向外馳求,是求諸自己,自己能存這大乘心去修習實行,普遍擴大,即是成了佛和菩薩,轉凡夫而為聖者了。

    但這菩薩心和佛心,非靈奇玄妙的,而是“人人本具,各各不無”的,所以人人皆應學習。

    如一家庭中互相親愛,尤其是父母愛嬌兒,會把全副的精神去教訓、養育,忘記了自己的勤勞辛苦,這就是極完善的慈愛心。

    若個個人把這父母愛兒子的心擴充範圍,去愛宗族、鄉裡、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人類,努力實行,那就各人現前的心,即同佛心和菩薩心無二無别。

    我們能學習菩薩心和佛心去愛護一切,則自然可得到美滿的效果。

    如一家庭中各人皆以他人利益為前提,不怕個己的困苦艱辛,那這家庭中便呈現美滿和幸福的現象!再推到社會團體,一團體中的人員,都以公衆心去求整個團體的發展光榮,不畏個人的艱苦,這團體便自然地發展騰達。

    如中國年來極力企圖民族的自由平等,謀人民的幸福,固能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