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略

關燈
一緒言二創辟時代甲佛之誕生與長成乙佛之出家與成道丙佛之說法與入寂丁創辟時代贊語三流傳時代甲印度時代一印度小乘時代二印度大乘時代三印度時代贊語乙亞洲時代一創開到全盛時代二變通到衰落時代三亞洲時代贊語丙世界時代

  一、緒言

  佛日西升,法流東漸,五百洲靡靡從風,三千載綿綿不絕:今雖名存實亡,通計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數萬萬人,固俨然占有地球文明之一大勢力者。

    顧卒無一完善之史,以紀其盛衰隆替之事變,而寓夫全體大用之精神,得非遺憾欤!

  抑述往可以知來,鑒古可以戒今,有佛史以來,興衰隆替之事變,固皆有原因存焉。

    藉研究而獲厥原因,則古往之所以如是,當來之又将奚若,胥可想見仿佛。

    得而操持其緻隆盛昌大之樞紐,進行不匮,庶幾法行常健,與世俱深,佛化永宏,唯人偕極;夫佛史之作,又烏容稍緩哉。

    

  二、創辟時代

  于穆佛教,闳偉悠久!創兮辟兮,誰為之首?此非研究佛史第一問題欤?然佛陀自受用之法身、報身、玄微廣奧,未易為此世界衆生言也。

    姑就他受用之應化身言之,則吾人所仰止所向往之釋迦牟尼佛陀耳。

    釋迦、其姓也,牟尼、其名也。

    梵語佛陀、華言覺者,有覺自、覺他、覺滿三義:蓋印度之稱佛陀,猶中國之稱聖人也。

    

  甲、佛之誕生與長成

  佛之生誕,史傳紛纭,莫衷一是。

    然内典多稱佛誕于我國周昭王之甲寅歲。

    要之、往上數去,當在二千九百奇年間耳。

    

  亞細亞大陸,有地縱橫數萬裡,雪山皚皚、恒河滄滄,所謂印度即其處也。

    印度凡五,中印度雪山之南,有國号迦毗羅者,實為大聖釋迦誕神之土。

    嘗聞之遊者曰:迦毗羅國山勢四面走來,蔥郁靈秀,遠為我國金陵,洛陽所不及,佛陀降嶽其間,誠有自來哉。

    

  案印度古時,亦如我國之封建,君其土者以千計,迦毗羅乃其大者。

    釋迦之父即其國之主,名淨飯王。

    其母摩耶,育佛七日而殁,母妹憍昙彌撫之。

    釋迦漸長,即嚴毅弘厚,宅心高遠,不弄不競,豁達恬澹。

    其父王以其英發穎悟,世不常觏,遍召遐迩名師教育之而聞一知萬,遽窮蘊邃,文武藝術,萃國士莫之抗,其德慧勇哲,皆天賦也。

    年十七,娶妃耶輸陀羅,美容姿,品性尤賢淑,後舉一子曰羅候羅。

    

  乙、佛之出家與成道

  佛雖處富貴聲色場中,而以慧眼觀人生之苦樂,遁世之思惟因之愈摯耳。

    其人蕭然如秋,藹然如春,孔德之容,睟面盎背。

    恻隐仁慈,博愛溥濟,見塗人之疾苦老死,以及禽蟲草木之慘殇凋謝,罔不哀感傷悼,若己身之置于水火。

    因而恒獨居空寂,研究所以救脫之之法。

    既乃憬然悟曰:因惑業是以有生死;因生死是以有悲歡苦樂;因悲歡苦樂而思所避就,是以有愛憎喜怒造種種罪福因緣,回邅升沉不已。

    今欲解脫此生死輪轉,莫尚覺悟。

    覺悟則惑業滅而生死空。

    惑業既滅,則廓然真淨;生死既空,則寂然常樂,而一切悲歡苦樂、愛取貪嗔、罪福因緣、升沉苦報,皆于是煙銷雲散,蕩盡靡遺矣。

    

  但欲證圓滿之覺悟,以完救世之大願,非沈神潛修擺脫五欲四苦之羁累,不足以達之。

    此佛之所割絕慈父愛妻,屏棄其富貴尊榮,而褐衣跣足遁入荒山窮谷,凍膚餓腸之不遑恤也。

    

  佛之違國舍家,才十九齡耳。

    初于藍摩林遇婆羅門跋伽,因就之訪道,跋伽蓋婆羅門之苦行派,佛審其無益,去之。

    嗣聞摩伽陀國有阿邏邏仙人:德行高潔,定慧兼深,因詣彌樓山叩之;勉以精進之旨,教以禅那之法,與五比丘共習焉。

    凡經六年,盡窮其[(上)穴+(下)交],繼又悟其非究竟,乃别居菩提樹下,降伏魔軍,睹明星恍然大覺!無上之大志,至此實達,無上之大道,至是成就。

    此我國周穆王之癸未歲,而佛已春秋三十度矣。

    厥後父母妻子皆蒙佛度脫,戚屬亦多從佛出家,親親之義,獨盛前古。

    餘嘗謂慈孝友恭物均有焉:唯大聖乃能盡之。

    觀此,洵非誣已。

    

  丙、佛之說法與入寂

  佛之說法,其大旨以有空言破空有執,離二邊存中道,俾衆生明心見性發真歸元而已。

    故雖随機開導,靡不條貫精密,文理秩然。

    

  最初為一類應化而生之高等大機,演華嚴乘修多羅教,以挈法網之綱。

    凡七處九會,後世頌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