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果。
業是永遠不斷起滅的,其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果也随之而轉換,故業果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終了。
因為死亡不過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循物理法則的聚散現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質,故吾人所造的業,不因身體死亡而消滅。
吾人身死之際,業力便會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轉變為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産生。
這種轉換狀态,佛家特名曰“輪回”。
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吾人的業力既非以現世為終了,那末吾人就應不以現生善良為滿足,而進求後世的超生。
3.涅盤解脫但是後世超生,無論如何高超,仍不免于輪回。
怎樣才得出輪回?這惟有涅盤解脫。
涅盤本為梵文,意即解脫,即為離縛得自在。
用現代語說:脫離囚奴束縛的生活,達到自由自主的地位。
再詳細點說:這束縛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來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脫祗須自己能覺悟。
又因束縛是自己找來的,故解脫亦大不易,非自己從事于修養不可。
修養方法,佛教向稱有“八萬四千法門”,然今無暇細說。
解脫有二:(一)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
例如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乃至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般若即智慧,其意謂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所纏繞;一面确認有高純妙樂之理想世界,向上尋求。
佛教各種“觀”,都從這方面著力。
(二)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
意志的修養,主要是破我執,要下大決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隸。
佛以為衆生誤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為我,既說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以這個假我為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隸。
例如因舌而貪美食,因目而求美色,以及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縛而不能自拔等,佛以為此等均為我執發生的頑迷。
感情的修養,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為本”。
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人同憂,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于一切衆生,恰如母對嬰兒,所有苦樂悉同身受。
發揮這純潔的愛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圓明我們依上所述的話去修,必可得涅盤,然涅盤之大乘境界,即為法界圓明。
佛每說到這境界,必勉吾人自證,故惟有已經自證的人,方能澈底了解它。
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它是一種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甯無破壞,絕對通達無障礙,絕對自由無系縛的境界。
二、中國佛教之變質
以上所述皆是根本佛教,但佛教自入中國以來,無論在理論、行動、目标各方面都有改變。
今舉其顯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報應與空幻中道:吾國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從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賞罰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緣生果義,一入中國即成庸俗的天神賞罰的三世因果報應說。
六朝是道教興起期,常以“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為标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國,被人附會為虛幻消極。
乙、神力信求與禅悟會通,信天神賞罰,故于佛菩薩亦視為神力而信仰希求。
禅悟會通:則為适應儒道家哲學之成果,而産生宋明之理學。
丙、後世超生與涅盤解脫:中國社會人事之複雜,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拟。
吾人生活在此種環境中,自不免生厭倦,想脫逃,所以由失意政客、失戀兒郎所彙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标上低者隻著重後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盤解脫而已。
結果,社會事業無人過問,佛教徒被人誤認為分利于社會。
這樣變質的佛教,吾人能聽它長久下去嗎? 三、中國佛教之改進
甲、因緣生果與空假中實:佛教所以有第一項變質,乃因國人根本沒有了解因緣生果與空假中實的真義,故吾人應随時随地随人指正與講解。
乙、教團律行與學思論辯:對治從前偏重禅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須提倡持行律儀與精研學理。
如每個佛徒都如此,則佛教決不會腐化。
丙、人間進善與法界圓明:佛教精神原基于導善世人再進為與出世一貫之道,然因中國舊時環境關系,人們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導世間,故弄成佛教與社會脫離的怪象。
因此,我們應提倡善導人世,注重社會事業,改進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識水準,使能即由國家富強人間美善中,通達到法界圓明的佛境。
(天慧記)(見海刊二十五卷八期)
業是永遠不斷起滅的,其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果也随之而轉換,故業果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終了。
因為死亡不過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循物理法則的聚散現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質,故吾人所造的業,不因身體死亡而消滅。
吾人身死之際,業力便會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轉變為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産生。
這種轉換狀态,佛家特名曰“輪回”。
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吾人的業力既非以現世為終了,那末吾人就應不以現生善良為滿足,而進求後世的超生。
怎樣才得出輪回?這惟有涅盤解脫。
涅盤本為梵文,意即解脫,即為離縛得自在。
用現代語說:脫離囚奴束縛的生活,達到自由自主的地位。
再詳細點說:這束縛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來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脫祗須自己能覺悟。
又因束縛是自己找來的,故解脫亦大不易,非自己從事于修養不可。
修養方法,佛教向稱有“八萬四千法門”,然今無暇細說。
解脫有二:(一)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
例如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乃至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般若即智慧,其意謂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所纏繞;一面确認有高純妙樂之理想世界,向上尋求。
佛教各種“觀”,都從這方面著力。
(二)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
意志的修養,主要是破我執,要下大決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隸。
佛以為衆生誤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為我,既說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以這個假我為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隸。
例如因舌而貪美食,因目而求美色,以及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縛而不能自拔等,佛以為此等均為我執發生的頑迷。
感情的修養,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為本”。
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人同憂,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于一切衆生,恰如母對嬰兒,所有苦樂悉同身受。
發揮這純潔的愛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佛每說到這境界,必勉吾人自證,故惟有已經自證的人,方能澈底了解它。
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它是一種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甯無破壞,絕對通達無障礙,絕對自由無系縛的境界。
今舉其顯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報應與空幻中道:吾國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從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賞罰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緣生果義,一入中國即成庸俗的天神賞罰的三世因果報應說。
六朝是道教興起期,常以“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為标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國,被人附會為虛幻消極。
乙、神力信求與禅悟會通,信天神賞罰,故于佛菩薩亦視為神力而信仰希求。
禅悟會通:則為适應儒道家哲學之成果,而産生宋明之理學。
丙、後世超生與涅盤解脫:中國社會人事之複雜,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拟。
吾人生活在此種環境中,自不免生厭倦,想脫逃,所以由失意政客、失戀兒郎所彙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标上低者隻著重後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盤解脫而已。
結果,社會事業無人過問,佛教徒被人誤認為分利于社會。
這樣變質的佛教,吾人能聽它長久下去嗎?
乙、教團律行與學思論辯:對治從前偏重禅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須提倡持行律儀與精研學理。
如每個佛徒都如此,則佛教決不會腐化。
丙、人間進善與法界圓明:佛教精神原基于導善世人再進為與出世一貫之道,然因中國舊時環境關系,人們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導世間,故弄成佛教與社會脫離的怪象。
因此,我們應提倡善導人世,注重社會事業,改進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識水準,使能即由國家富強人間美善中,通達到法界圓明的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