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

關燈
地。

    是其人位。

    但于初依自有師資之别。

    此自明依止之位。

    今就弘化分之。

    外凡已上皆法師位也。

    次約階品。

    如涅槃四依品明有九人。

    初人于熙連河沙佛所發心。

    亦得不謗未能信樂。

    次一恒河沙佛所發心。

    得信樂而未能受持讀誦。

    二恒河沙佛所發心。

    能受持讀誦未能為人說。

    三恒河沙佛所發心能為人說而不解義。

    四恒河沙人十六分中解一分義。

    五恒沙人十六分中解八分義。

    六恒沙人十六分中解十二分義。

    七恒沙人解十四分義。

    八恒河沙人具解十六分義。

    此九品人前四人既無解。

    是弟子位非師也。

    後五品人既有解義屬法師位也。

    此五人合為四依人。

    即初依人。

    又通而為論三十心位俱皆是法師也。

    十地菩薩念念化人皆是法師。

    自有優劣。

    如九地得十種四無礙為大法師也  問。

    三業雲何攝五種法師耶  答。

    論雲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此是意業。

    然初非不藉身口業也。

    書寫是身業。

    而要假意業。

    亦得有口業也。

    餘三皆具三業也  問。

    此五得相離以不  答。

    受持是意業。

    得離讀誦等四。

    若是讀誦等四要須受持。

    所以然者由信心故方有讀誦等耳  問。

    亦有無信而讀誦。

    此應離受持也  答。

    今不論此也  問。

    經中何故先明受持。

    讀誦解說書寫以為次第耶  答。

    信為初門故前說受持。

    以信力故能讀誦故。

    能讀誦竟方解義。

    解義故為他說使法流通故書之也  問。

    此五幾是功德幾是智慧耶  答。

    皆通福慧。

    但餘四屬功德。

    強解說正是智慧也  問。

    受持具信念二力。

    餘四具幾力耶  答。

    解說是慧力。

    亦是精進力定力也。

    讀誦正是精進力亦是慧力。

    但遂強弱耳  問。

    此五幾自行化他耶  答。

    解說通自他。

    但化他強自行弱。

    四通自他自行強化他弱也  問。

    何故但明此五耶  答。

    略舉五耳。

    大品及此經勸發品複有正憶念及修集。

    皆攝入今三業中故也  問。

    受持意業可得化他人不  答。

    由意業信故能化他人亦有化他義也  問。

    此五雲何深淺耶  答。

    依經次第明深淺者。

    直信之則易故在前。

    以有信故能讀。

    讀故能誦。

    誦故能解說。

    解說故雲書寫即是從淺至深也  次論佛道近遠義釋高原求水譬。

    論曰此雖一句經文但尋味之者喜生。

    抑揚涅槃以四重五逆謗法闡提皆一類而科之。

    波若雲不谛讀誦受持故成魔事。

    今具述異聞詳其得失。

    敢希生善庶望免咎。

    有人言初教如高原幹土。

    大品如濕土。

    法華譬泥。

    佛果如水。

    有人言維摩思益如幹土。

    無量義經如濕土。

    法華如泥土。

    佛果如水。

    有人言大品如幹土。

    無量義經如濕土。

    法華如泥。

    佛果如水。

    此三皆執五時說者也。

    生公雲。

    渴乏求水者。

    受持法華求悟佛道。

    欲得之如至渴乏須水也。

    于彼高原穿鑿求之者。

    一乘于三乘為難得。

    故于法華求解如求高原水也。

    受持讀誦為穿鑿。

    未能如聞而解猶為未聞。

    如見幹土。

    若能解者方乃為聞。

    如遂至泥知去水不遠也。

    注經雲。

    生死渴乏須寂滅之水也。

    高原水者一乘理妙。

    求理于法華如求水也。

    猶見幹土者。

    受持書寫以穿鑿之初為未聞。

    未解去道尚遠如見幹土也。

    次讀誦以譬施功不已。

    聞已解故曰見濕土與泥。

    注經猶采生公意。

    但小加修飾耳  評曰。

    此譬唯有二意。

    一譬去佛道遠。

    二譬去佛道近。

    不應纭纭有餘釋也。

    又初三師明法華之前諸教去佛道遠。

    法華教去佛道近。

    後二釋但就法華中自論遠近。

    未能如聞解為遠。

    能如聞解為近。

    今撿經始終皆失旨也。

    尋長行合譬及偈文具有二義。

    一舉餘經對法華以明近遠。

    二就法華自論近遠。

    偈雲如是等諸人不聞法華經去佛道甚遠。

    若聞是深經近于佛智慧。

    此舉餘經對法華以明近遠也。

    長行雲。

    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去佛道遠。

    與此相違去佛道近。

    此文具二義。

    若據未聞為去佛道遠。

    此舉餘經以對法華。

    若就未解為遠能解為近。

    此據法華自論近遠。

    是以衆師偏用一文俱失經旨也  問。

    舉餘經對法華明近遠相雲何耶  答。

    法華之前未開三為方便一乘為真實。

    遂使求佛之人猶有躊躇。

    大小之望取佛之心未決定。

    故去佛道遠也。

    法華明有一無三永息退心求佛意決。

    故去佛道近也  問。

    何以知就開權顯實義明近遠耶  答。

    下偈雲。

    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決了聲聞法者知其是三權一乘為實也。

    又長行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即釋近遠之意故知爾也  問。

    法華之前即是波若。

    可雲波若去佛道遠耶  答。

    前已釋此義竟。

    今重論之。

    一者據波若未開權義邊。

    即始行菩薩猶有進退之望。

    或言進為菩薩。

    或謂退作二乘永不成佛。

    故波若于其人去佛道遠。

    若聞法華無三有一。

    直進不回。

    則法華于其人去佛道近也。

    二者聲聞不覺。

    波若密化二乘令趣佛道。

    如不覺付财。

    猶言波若有三乘教。

    故保執二乘。

    波若于其人去佛道遠。

    聞法華開權明有一無三。

    改二乘執信受一乘。

    則法華于其人去佛道近也  問。

    約大小二人判二經近遠。

    以理言之波若法華雲何優劣耶  答。

    波若正明實慧方便慧。

    此二是十方三世諸佛法身父母。

    求佛者要修學波若如前已說。

    又求佛道者皆具煩惱。

    如老病人寝卧床席不能起居。

    波若方便二健人各扶一掖能至佛道。

    故求佛之人須學波若。

    又三界二乘是佛道巨患。

    以實慧故不着三界。

    以方便故不證二乘。

    離此大惡能至佛道。

    故求佛之人要學波若。

    又波若顯諸實相。

    實相是大乘本。

    由實相故有波若。

    以波若心修萬行。

    萬行皆是無所得。

    如此萬行能動能出名為大乘。

    若爾波若經乃明一乘之本。

    故波若最勝。

    此即是本中之本。

    所以然者。

    一乘為三乘本。

    實相複為一乘本。

    波若常明實相。

    即波若經為本中本也  問。

    實相亦是三乘本。

    雲何言是一乘本  答。

    二乘人不能知本性空。

    故諸法本性空唯是大乘根本。

    非二乘本也  問。

    波若未開權。

    則波若為劣。

    法華為勝不耶  答。

    法華但明開權之義異波若耳。

    若顯實之義終歸波若。

    所以然者。

    開權即改二乘心。

    改二乘心即發菩提心。

    若發菩提心竟即修行學菩薩道。

    要須詑二慧之胎方成如來法身之子耳。

    故知波若為勝。

    又佛始終常用波若化物。

    初顯教菩薩波若。

    密教二乘波若。

    此從大品至法華前也。

    次至法華顯教二乘波若。

    亦顯教菩薩波若。

    以顯教二乘波若故波若亦名法華耳。

    非波若外别有法華也。

    至涅槃明波若即是四種佛性。

    大品雲。

    因名波若果名薩婆若。

    涅槃雲。

    因名觀智果謂菩提。

    菩提無累即是果果。

    觀智與境界更無别體。

    所觀義即境。

    能觀義即智。

    發觀義為境。

    能照義為智。

    故波若即是四性。

    當知唯一波若。

    是故最大。

    又地前四十心名相似波若。

    登地去至佛名真波若。

    故知波若豎通于五十二位。

    即波若最大也  問。

    波若是何物法如此最大耶  答。

    波若是諸佛菩薩觀心。

    是故一切教皆明此法。

    一切佛菩薩無不修行。

    又波若有三種。

    一所行即實相境。

    謂實相波若。

    二能行之觀。

    名觀照波若。

    三為衆生說即文字波若。

    所行境即佛菩薩所行處。

    能行之心即佛菩薩觀。

    此二為自德。

    文字波若即是教門化他德。

    此三攝一切佛菩薩能行所行自行化他義無不盡。

    雖有千經萬論終顯此法。

    以一切教皆入波若中故波若最大。

    龍樹豈是虛言者哉  問。

    若爾法華應劣耶  答。

    法華是波若異名。

    但明上來諸義不及波若。

    故名為劣。

    非但法華不及一切大乘經。

    皆不及波若。

    如論列十種大經而波若最大  問。

    此語難信。

    今重請釋。

    為波若明義已了。

    餘大乘經明義未了。

    故判勝劣以不耶  答曰。

    不也。

    但波若專明上來諸義。

    餘經不爾。

    據此義故稱波若最勝耳  問。

    前言就法華中自論去佛道遠近義雲何  答。

    大意如生公。

    注經釋雲。

    今更須領此意。

    若聞法華生三慧者即去佛道近。

    雖聞不生三慧則去佛道遠。

    故文雲。

    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去佛道近。

    聞解謂聞慧。

    思惟謂思慧。

    修習謂修慧也。

    就三慧中自論近遠。

    聞慧為遠餘二為近。

    如是可知也  問。

    但應如生公及注經釋之。

    所以然者。

    唯一高原就中求水有近有遠。

    唯一法華教中求佛生三慧為近。

    不生三慧為遠。

    若以法華前教為遠法華為近者。

    乃是異原何名一原耶  答。

    法華波若同是一大乘藏。

    亦得同為一原。

    又依生公解有前諸妨故可得兩而存之也。

      法華玄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