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

關燈
道也  問。

    大經何故舉三文耶  答。

    要須三文義乃圓足。

    至菩提心謂至因。

    至菩提及涅槃名至果。

    果中有菩提智果及涅槃斷果。

    所以說二。

    今欲具說始終總攝因果故有三文也。

    又度五百由旬至佛者譬意具三。

    一惡道二好路三寶所。

    合譬亦三。

    一發菩提心謂度惡道。

    二行菩薩行如平坦好路。

    三得佛道如至寶所也  問。

    譬無此意雲何穿鑿耶  答。

    理數應然豈可度二乘地便得佛耶。

    又下偈中具足明之。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此明度五百惡道也。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謂行菩薩行。

    即好路也。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謂得佛道也。

    又度五百即至佛者。

    三百為分段生死。

    二百屬變易生死。

    度于二種生死必得至佛也  次論多少  問。

    何故度五百不多不少耶  答。

    如前十義及惡道中說。

    又唯有五乘故但度五百。

    人天乘是三百。

    二乘是二百。

    故佛乘度此五百。

    以聲聞乘度三百緣覺乘度四百佛乘度五百故。

    不得多少。

    此明一人始終度五百。

    亦得五人度五百。

    如大經一人具七。

    七人具七也  問。

    釋迦舍那教門明度雲何耶  答。

    舍那直說一乘明頓度法門。

    直令菩薩度于五百也。

    釋迦初三後一具漸頓義。

    昔已令諸子度三百。

    今複令度二百謂漸度。

    若為始發心菩薩說法華經即令頓度也  問。

    昔亦明頓度不耶  答。

    昔為菩薩亦令頓度五百。

    如大品四百之喻。

    但未明三百為化城耳  問。

    昔未明三百為化城。

    亦應未明五百惡道  答。

    二乘是佛道大患。

    是故已說是惡道。

    但二乘根緣未熟故。

    不得明化城也  問。

    昔度今度何異  答。

    昔但令菩薩度五百。

    令二乘度三百。

    今教令菩薩度五百。

    明二乘人已度三百。

    但令更度二百耳  問。

    法華叵有菩薩不度五百而修行耶  答。

    亦有此義。

    如位不退菩薩已過凡夫行及二乘行。

    此人已度五百惡道但修菩薩行。

    入平坦好路進至佛果寶所也。

    若就二生死為五百者。

    唯佛度五百耳  問。

    若爾無有菩薩得離二乘地者耶  答。

    勝鬘經雲。

    聲聞緣覺大力菩薩皆共在不可思議變易生死中。

    就此而論菩薩與二乘。

    共在生死中不得相離也  問。

    叵有菩薩與二乘不共在生死以不耶  答。

    攝大乘論明七種生死。

    界内通名分段即三種生死。

    界外有四種生死。

    謂方便生死即變易是也。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

    後三生死唯菩薩受生。

    二乘在變易生死内。

    故菩薩與二乘有共生死義。

    複有不共義如彼論廣說也。

    安樂行義八重第一來意。

    然此品雖是法華之一章。

    實通辨菩薩之要行。

    夫欲自行化人弘道利物者皆須依之  問。

    何因緣故說四行耶  答。

    上品末菩薩聲聞皆雲弘經多難。

    弘經多難或生退沒妨自行化他。

    故說四行。

    身心安樂自行化人則無所廢。

    又大判位行略有三種。

    一發菩提心。

    二行菩薩行。

    三得佛果。

    上三周說法即是發菩提心。

    今此一品即明行菩薩行。

    寶塔已去明佛果也。

    又上三周明開三顯一之義。

    謂智慧門。

    次歎法美人明流通。

    謂功德門。

    物情便謂有三有一有福有慧。

    是故此品泯寂斯念。

    勸菩薩觀諸法如實相。

    不有不無不二不一。

    而不失三一方便。

    自行化他雖有三一。

    三一隻是無三無一。

    為是因緣故說此四行。

    如說經大意釋也第二明四行名不同。

    光宅雲。

    一空慧行。

    二說法行。

    三離過行。

    四慈悲行。

    但初行中辨空慧。

    後三不明。

    故初名空慧行也。

    第二行中廣明說法。

    第三行中亦有說法。

    說法義略故第二名說法行。

    第三行中廣明離過。

    餘行文少故第三名離過行。

    第四廣辨慈悲故名慈悲行。

    第三亦有慈悲。

    慈悲文略不名慈悲行也。

    生公及注經列四行名。

    第一空寂行。

    第二離憍慢行。

    三離嫉妒行。

    四者慈悲行。

    生公不以說法别為一行者。

    下偈雲。

    安住四法然後說法華經。

    此明内住四法外說法華。

    故不以說法為一行也。

    今用生公所說也  問。

    觀第二行文實是明說法。

    不應言離憍慢行也  答。

    由初行有解。

    次行無慢。

    内具此二故外無是非。

    方能說法耳。

    次明四行體。

    光宅以假實二空為初行體  評曰。

    假實二慧此猶小乘論意耳。

    正可通彼阿含不應用釋。

    方等如前評之。

    有人言假實二空似解為體  評曰。

    二空失已如前義。

    似解義又不可。

    下位高人皆通用四行。

    偏據似解而棄真明非可用也。

    有人言初行以忍辱為體也  評曰。

    不然初文具明空有解行。

    忍辱是有行之一枝亦非所用也。

    今所明者初行正是二慧為體。

    何以知然。

    夫欲說法要須正解二慧。

    是菩薩妙悟不同凡夫二乘。

    故以二慧為體。

    故文雲觀諸法如實相空無所有。

    謂實慧也。

    但從颠倒因緣生謂方便慧也。

    第二行體者光宅雲。

    說法行用言辯為體。

    有人言用權智為體。

    今依生公及注經用離慢為體。

    上明二慧已有能說之功。

    但恐内恃明解外相是非。

    故明離慢為體也。

    第三光宅雲離過行即以離過為體。

    龍公雲。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印師雲離七支惡。

    複有人言離慢為體。

    今依生公以離嫉妒為體。

    憍慢則貴已卑人。

    嫉妒則惡人勝已。

    斯二是弘法之大患。

    傷菩薩之本懷。

    故說離之也。

    第四慈悲行。

    經有明文。

    衆師更無異說。

    但慈悲有三。

    一衆生緣見有衆生。

    二法緣不見有衆生而見有法。

    三無緣。

    此三異者亦得三人具三一人具三三人具三者。

    外道有衆生緣。

    二乘法緣。

    菩薩無緣也。

    一人具三者。

    始行為衆生緣。

    中行為法緣。

    上行為無緣。

    今品所明者既發趾标生法二空。

    則以無緣為正宗也  問。

    既言無緣則應不緣衆生。

    何名為慈悲耶  答。

    緣衆生如實相故名無緣。

    無緣者不複起衆生見及法見。

    如實相而識衆生故名無緣也。

    第四釋四行名。

    初行處近處。

    此二種是所行之處。

    舉所目能從境為稱也。

    中間二行離過受名。

    第四慈悲當體為目。

    通稱安樂者。

    安住四行故身心樂也。

    又行此四行身安心樂。

    又外緣不動為安。

    内心适悅為樂。

    又安為離苦樂名得樂也。

    又身安心安身樂心樂也。

    初義為正也。

    第五明開合。

    龍師雲初一是身業。

    次一口業。

    後二為意業。

    此皆大判耳。

    有人言初二主智慧。

    初一為空智。

    次一為有智。

    後二主功德。

    初一為止善。

    後一為行善也。

    今所明可為四雙。

    一者初一為解。

    後三為行。

    解中具空有二解。

    行中有離得二行。

    中二為離行。

    後一為得行也。

    又初一為智慧智慧中有空智有智。

    後三為功德。

    功德中有止有行。

    中二為止。

    後一為行也。

    又初一後一為得。

    中二為離。

    又前三為自行。

    後一為化他。

    化他拔苦與樂。

    自行中初一為生解。

    後二為滅惑也。

    第六明次第。

    夫有苦者皆由乖理。

    若具二慧則是得理。

    得理者無複苦惱身心安樂。

    是以第一先明二慧。

    雖複有解恐恃解[怡-台+夌]他。

    或忌人勝己。

    故明不憍不嫉。

    初具二慧又具兩行。

    則自德成立。

    然後以慈悲被人故次第也。

    第七明位。

    始自發心終于十地皆行四行。

    但地前似而未真。

    登地唯真不似。

    真位之中有并不并。

    就并之中有功用無功用。

    如前釋也。

    但四行就一大體論之必是齊品。

    但習學不同。

    或功德已深智慧猶淺。

    或自行已勝化他猶劣。

    不定也。

    第八明同異  問。

    法師品明三事。

    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于空座。

    與今何異  答。

    彼前明于有行以有資空。

    今前辨于空解以空導有。

    以空導有空宛然而有。

    以有資空有宛然而空。

    但字不累書故前後說耳。

    又前明化他後辨自行。

    今前明自行後辨化他。

    以菩薩先人後己故。

    前化他而後自行。

    然要須自免方能濟人。

    故前自行後化他也。

    次釋法師義。

    法師義者已如弘經方法中釋竟。

    未盡今當略說。

    依此有五種法師。

    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

    釋論解滅诤品雲。

    以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或看文或口受故言為讀。

    常得不忘故為誦。

    宣傳未聞故言為他說。

    聖人經書直說難解故解義。

    此即有六種法師。

    望今文互有廣略。

    今文合受持為一。

    為他說與解義複為一。

    足書寫為一也。

    釋論解無作品。

    明說波若有十種。

    十種皆是就說法中開耳。

    通稱法師者。

    法是可軌義。

    五人上弘此法。

    下為人作師。

    故雲法師。

    通自行化他也。

    又法師者此五人以法為師。

    此自行法師。

    又法師者法乃尊妙。

    要由人弘。

    人有弘法之功名人為法師。

    如雲當作心師不師于心。

    今亦如此。

    以弘法故為法作師。

    此化他法師也。

    次明位。

    若例四依應起自内凡通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