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有無自性問題

關燈
法中最殊勝最主要的法;所以唯識宗看一切法,或可離言而有,但決不可離識而有。

    凡執離識而有的,都是遍計所執,不問你有的是真如,是涅盤,是勝義谛,隻要執為離識之外的,都落于遍計執。

    所以從外道所計的各獨定實性,乃至大小乘說離識以外的有為無為法,都是遍計。

    甚至說離識之外有實空、實心,也還是遍計。

    諸法但名宗所說的“名”,大緻都承涊是不離識的,所以沒有離識的遍計執成分。

    

  在西洋哲學裡,有唯實論和唯名論。

    有的主張諸法的共相──觀念或概念──普遍恒常,所以是真實的。

    他們以為事實上的桌子等,時間過久就要壞滅,空間則唯局一處,所以反是虛假;但桌子的名義──共相──倒是遍一切處一切時而真實的。

    所以叫做唯實論。

    反對唯實論的說;共相不可見聞,唯名無實,所以叫做唯名論。

    唯實論不免執名為實的遍計增益執;唯名論多少已走近不離識的途徑。

    

  在不離識中看一切法,有為現實,離言有自相性,是依他起。

    無為真常與勝義皆空,離言有無相性,是圓成實。

    

  諸法假名,謂一切法都是現行意識上的名言分别,所以攝屬遍計執性。

    然廣義的如月稱說世間根量,沒有離了無始來虛妄分别習氣的,所以都是假名,則此假名不但是現行意言分别,世包括了無始虛妄分别習氣。

    最少可以通染分依他,甚至可以成立諸法“唯名論”,或“唯遍計執論”了。

    

  總之、唯識宗是以可離言不可離識來說明諸法或有自性或無自性的。

    空宗是以可離識不可離緣來說明諸法都無自性的。

    然“識”也是緣起法,以緣起義說“識”也空無自性,是亳無問題的;但不可離緣的法,是否都不可離識,或不可離假名,則不無問題。

    所以、各宗普遍所無的是各獨定實自性,其餘則有為、無為、勝義、世俗,有種種說法的不同。

    

  五、中國佛學的圓中自性說

  最後說到“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

    中國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祖說:“明本自心,見本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昔作曹溪禅的新擊節,曾特拈“自性”而加以發揮。

    永嘉禅師說:“本來自性天真佛”。

    天台家在四弘誓願後加四句說:“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

    這些,舉不勝舉,極力講自性,極力稱揚自性,是中國佛學的特點。

    但到底這自性是什麼意義?和空宗等所斥為無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

  當然是不同的!應曉得:離執淨智所顯勝意,因是離執,所以是空;淨智所顯勝義,則又是有。

    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

    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則離有之空是頑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則離空之有是妄有。

    凡是“有”者,皆性空緣起之有,微妙清淨明徹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

    凡是“空”者,皆緣起性空之空,真常圓滿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

    這非妄有、非頑空、即真空、即妙有之如實義,無以名之,假名曰“圓中性”。

    舉例說:如一株芭蕉,托于根種、水土、日光、空氣的衆緣而宛然生長;根種水土等因緣法也同樣的需要依托衆緣,從這展轉依托的衆緣上,求其邊際不可得。

    就宛然的蕉相,層層剝完,求其中堅不可得。

    就根種之展轉托于根種,向前推其開始時不可得,芭蕉複生芭蕉,向後推其終盡處不可得,所以是無邊無中無始無終的。

    然後後當起,就從此開始;前前已盡,就至此為終。

    窮極衆緣,即此是邊際。

    現成宛然,即此是其中堅。

    所以即始即終即邊即中的。

    無邊無中無始無終。

    故畢竟皆空。

    即始即終即邊即中,故統一切有。

    一芭蕉如此,一人、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塵、一恒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

    這圓中性,要到正智如如恒時相應的佛果正覺境界才能畢現。

    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其實普遍恒常本自如是,無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沒有一點兒離開一切法而單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