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略

關燈
華嚴時雲。

    

  爾乃為鈍根一類人,說小乘法,使由小至大,從淺入深漸進于高明廣大之境,令歡喜領解,共獲其所。

    教育之法,精粹完備,尤為絕後空前之偉業!夫佛固世界第一大宗教家也,第一大哲學家也,然苟置之古今東西之教育界中,必又為第一之教育家。

    嗚呼!吾侪學佛者,于佛誠無得而稱矣!亶歆慕之,信仰之、模教之、步趨之耳!

  佛于說華嚴後,遊曆全印,經年十二,遊國十六。

    初入波羅奈國鹿苑中,三轉四谛法輪、度脫五比丘。

    次複度脫舍利弗、迦葉、目犍連等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為第二阿含時。

    阿含者,其時所說之經名也。

    

  茲後一切聞法者,已得決定信心不生疑謗,乃大小乘并說;而往往褒大貶小,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之思想。

    講勝鬘、維摩、盎掘、大佛頂、薩提遮等經,是為第三方等時。

    

  久之,小乘者飽聆大法,根器純熟,堪聞般若,乃說大品、光贊、文殊、勝天王等諸部般若以應之。

    般若者,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種智慧也。

    令衆生悟自心性、本如實空故:生死涅盤皆等空華,如夢如影了無所有,而不必生死是厭,涅盤是欣。

    本如是不空故:具足無量清淨功德,福智莊嚴與佛無異,而不自生退屈,是為第四般若時。

    

  最後,于靈鹫山上講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乘:将從前方便之說,一一揭示披露,俾皆知為無上佛果故假設誘喻,而弗複貪戀乎三乘法。

    佛之出世本懷,逮是始盡暢畢遂,而終焉之期因亦不遠。

    乃于跋提河岸娑羅雙樹間說大般涅盤經,明有情無情皆俱佛性。

    令諸弟子悉以疑義咨決已,即溘然示寂。

    是為第五法華涅盤時。

    佛教之法儀,于是乎靡不備矣。

    

  丁、創辟時代贊語

  綜上五期,凡五十年,佛一代說法,不出此矣。

    曾有古偈曰: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盤共八載。

    然此亦據其大概言之耳,實則随機授法,佛固未嘗拘拘于年月日時也。

    凡說大乘部小乘部各數百種。

    翻譯至我國者,多大乘而少小乘,殆衆生之根性使然也。

    其法義之淺深精粗,當别論之。

    而其救世之鴻業,尤以化不平等為平等稱最著。

    

  初佛之行化,得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護持,印度全境,已薆然肸蚃,所至信奉。

    迨頻王殂後,王子阿阇世即位,信任魔黨提婆達多,常反對佛;迦毗羅城亦遭并吞,僧衆因多往來山林,少入城市,教化漸形衰绌。

    暨提婆達多死,阿王複信仰佛,時即涅盤矣。

    

  三、流傳時代

  語曰:無前之者,雖美弗彰,無後之者,雖傳弗昌。

    證夫古代諸大師,繼繼繩繩為佛散智光神耀于無盡者,斯言益信。

    夫佛固自有生民以來唯一德盛業偉之大聖也,然苟無文殊、普賢、迦葉、阿難、馬嗚、龍樹、無著、天親、摩騰、竺法蘭、羅什、達摩、智者、玄奘、諸海龍陸象,作如來使,為衆生眼、騰踔發揚荷擔不倦,其能傳至今茲否,顧未可測矣。

    噫嘻!斯餘所以一念及而今而後之佛教,每不禁英雄佛子是祝焉!

  甲、印度時代

  初一千餘載,化風所播雖巳漸及西域南洋各鄰邦,然未能宏敷也。

    故以被中國之前,斷為印度時代。

    

  1.印度小乘時代

  佛入寂後,尊者摩诃迦葉嗣道統,集法藏,為佛後之初祖。

    經二年,二祖阿難陀繼之。

    教漸轉恢盛。

    慧光剡剡,五印同照。

    阿難陀、佛之從弟也,多聞聰辨,為諸弟子最,大藏典籍,都由編輯成卷帙;統法數十年。

    洎入滅度,商那和修繼之為第三祖。

    

  厥後大羅漢數百,漸次示寂,婆羅門舊教起而乘之,勢又稍殺。

    佛入滅百年餘四祖優婆鞠多得阿育王之信仰,複大張之,婆羅門以挫,佛迹漸由印度輸入各鄰邦,四祖既沒,其高足各種異說,分律藏為五部,支離紛争、學者失據,内禍濫觞、實起于斯。

    二百年初,又并為二部。

    至三百年間,别其徒衆為九部;分河飲水,智者巳竊憂之。

    逮四百年末造,小乘隳裂自十一部乃至二十部、互攻互仇,是非蜂起,婆羅門乘隙诋诽。

    内讧外患,疊來棼呈,幾如今日之中國也。

    

  迨第十祖脅尊者統攝道衆,諸钜子相為贊助,征服外教,法幢始稍稍安立。

    久之、舊教之妖氛複大熾,印境佛迹、幾希中絕。

    此佛善逝後初五百年消長之梗概也。

    自第一祖迦葉至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其傳法化世不逾小乘範圍,故束為印度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