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佛教史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提示,直到現在還有重提的意義。
一、道安重行系:自慧遠的承道安修持律淨,覺賢的傳禅,慧文的修實相禅出天台一宗;光統的持律與杜順的修法界觀出賢首一宗;乃至慧能以後的禅宗都是。
二、傳龍樹學系:自羅什傳龍樹論入中國,到興皇、嘉祥的集三論宗之大成。
三、傳世親學系: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三人,相次的傳世親論入中國,而演出地論、攝論、唯識的三宗(附俱舍)。
在這三系裡面,道安重行系永遠是中國佛教思想的主動流。
傳龍樹學系與傳世親學系,隻是兩種外入流。
它從印度傳入,而興盛的時期雖曾影響到主流,但不久即被融攝而至衰歇,不能撼動主流,更不能進為主流。
主流尊其為主流,旁支還其為旁支。
循是以觀,才能見到中國佛教演變之真象。
所以在研究中國佛教史的時候,辨别認清這主動流與外入流兩者特質的不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道安倡以佛姓為姓,一切以探本于佛為宗。
基于這種原因,所以第二種特質就是“宗經的”,他們都以無上正等覺者金口親宣的經典為根據。
因為經的浩繁,所以他們都得博覽全教而約取要旨,故第三種特質是“博約的”。
如道安博覽衆經而綜理經錄,天台、賢首的博綜一代時教而為判攝,都是這種表現。
最後,他們的第四種特質是“重行的”,他們在博覽中提出的一種心要,就成為實踐行門,或淨業或禅觀,作為自行化他的修證法門。
二、“宗論的”,因本的是理,所以就以專明此理的論典為宗依,所以他們或者宗龍樹論或者宗世親論,都不是直宗于佛說的經。
三、“授受的”,因有宗本論典,所以他們的思想直是論師們授受下來的一套,不能自己直探佛法作更偉大的創建。
四、“重學的”,承受所傳授的論典,孜孜鑽研講說,所以他們不能從一種扼要簡易的行門,直截去修行證果。
此中國佛教的主流,充分的表現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力,終于建立起具備深厚特質的中國佛學(在世界佛教的三大系中,南方巴利文系隻局在小乘三藏,未聞摩诃衍義。
流行在衛藏的西藏文系,認為佛教所宗不是有部、經部,便是中觀、唯識,充分的說明了它隻是本理的宗論的與授受的。
能夠直本于佛,探一切經,在“博教約行”中,表現其偉大的創造力的,隻有流傳在中國的漢文系的佛學)。
如主動流的道安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