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關燈
佛學。

    故第二步工作,在繼研教之後而研理。

    

  丙、修行

  理既遍通,則應起行。

    教海浩瀚,行門無涯,故知佛教修行的法門無量。

    雖然,現在約四種行門來說,可以總攝一切行門。

    

  1.律儀行

  律儀為學佛之行業規範,最為重要,但專依律儀為行門而修習,亦可達到究竟果位。

    如能先持解脫戒而後定共戒、道共戒,乃至菩薩的三聚淨戒,次第而修,即可達到究竟佛果。

    所以律儀,一方面為一切行門應共修共學的基礎,而一方面則亦依此為專門而達到究竟。

    如佛十大弟子中有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亦是依律儀而達到究竟的好例。

    

  2.禅觀行

  是為修禅定止觀行、但其範圍亦同律儀一樣的廣闊。

    在佛法中修定,除了外道鬼神的邪定,其從凡夫禅而小乘未入聖位禅,已入聖位禅,乃至菩薩佛的禅,皆名修習禅定;不過因修行者的程度,緻有淺深的差别。

    又平常從入手方便,則分五停心,如因緣觀、數息觀等;漸進階層如九次第定等等。

    又如大乘所明首楞嚴等種種的三昧,皆是此禅觀行,故禅觀行在佛法中極為普遍。

    因聖智非散心所能發,欲證聖果須由定力;所以修行皆在修慧中,必有定力與之相應。

    如證小乘聖果,最低限度,亦要得到欲界定,否則便無證聖資格,故佛教中種種的修行,皆可攝歸于禅觀行。

    但第一律儀、是在道德實踐上言,而觀、是從現證實驗上說。

    大乘佛教談性相空有的理境,便要如何地去實驗而得證到;故禅觀為佛法中修行的第二部份。

    

  律儀與禅觀二種,是佛法中修行最平正的通途;但有特别的殊勝方便行,便是真言和淨土。

    

  3.真言行

  即修種種陀羅尼行門所謂三密相應,身密結印、口密誦咒、意密觀字,并有曼荼羅─壇─等的施設,而修習亦極嚴敬而不違犯。

    此依種種法配合而成行,如以種種藥配合于一丸而去治病一樣;同時所以修習密行須仗阿舍黎之傳受灌頂,亦正似藥丸須由醫生為對病施用一樣。

    故真言密行為佛法中修行的第三部份。

    

  4.淨土行

  泛常一般的人們,都以為念彌陀生西方便是修淨土行,其實依全部佛法來說則不然,念彌陀生西方不過為淨土法門中的一種而已。

    淨土、是通于諸佛及聖位菩薩的淨土。

    如佛言:「十方淨土,随念往生」,亦通于聖位攝受衆生的菩薩淨土,所以淨土範圍是很廣闊而普遍。

    如藥師經中有琉璃淨土,上方有香積淨土,彌勒如來有内院補處淨土等等,皆是淨土。

    可是淨土唯大乘教法中有,聲聞中無。

    所謂淨土攝受,是由佛菩薩果上的功德妙用;依大悲願力而方便攝受下位衆生,使其至臨命終時,往生而不退轉。

    所以我們修行淨土,好比欲去淨土中留學一樣。

    但欲留學,須先預備資格,方可進入。

    故修習淨土亦然,須積福德資糧。

    且修淨土現身亦可證得,如修得三昧時便可現身得入淨土中,非決定要臨命終時始有淨土可生。

    十方淨土,種種非一,在西藏之三大寺中,大概發願往生兜率淨土,亦有發願往生十方淨土者。

    如法華經所謂「臨命終時,千佛授手」,故知淨土法門是包攝無量數的淨土行,不斤斤乎念彌陀生西方也。

    

  修真言行,能使現世發生許多功用,而修淨土行,則必能使其心有一定的歸宿,得到簡易的安心。

    所以修真言能發用,修淨土能安心。

    

  上來所說的四行:律儀與禅觀,是由自力而向上增進;真言與淨土,是由他力為加持。

    至于其餘的觀行,如一心三觀,法界觀等等,皆可收攝于禅觀中。

    故佛法中所有行門,皆此四行攝盡,是四行為一切行門的大綱。

    

  丁、證果

  既說修行,應談證果,但證果的階類亦無量,現在以「信」、「戒」、「定」、「慧」四級來包括:

  1.信果

  對于佛教最初發起的信心,即為第一果。

    因無論其為七衆中何衆弟子,必須具有信心,方稱為佛弟子。

    雖這信果是從研教究理而得,而要使信果圓滿,非到究竟佛果位不可。

    所以信果是由研究教理所得之果,同時亦是修律儀等行所得之果。

    凡學佛者,具足信心為必要的條件,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學佛者具有真正的信心,方為真正的佛子。

    

  2.戒果

  此從律儀上所得之果,亦通禅觀上所得之果。

    如修禅觀成定共戒,修習真言成密戒,修淨土成淨戒,由修行證果而成道共戒。

    戒極重要,七衆弟子各有應持之戒,尤其是出家比丘最為完具。

    其所以與俗人不同者,全在乎戒;其所以能住持佛教者,亦在乎斯。

    所以僧衆特殊的性質皆建築在律儀之上!傥能持戒即得戒果,得了戒果才可為僧衆而住持佛教,弘揚佛法,為世福田。

    故出家僧衆對于戒律,應當特别注意。

    須知教理通達而無信,則不為佛子;即有信而無戒,亦不成住持僧寶。

    

  3.定果

  此特别是禅觀所得之果。

    但亦通于律儀、真言等所共得的定果,如由戒生定而得定等。

    可是得具足戒能成僧衆,而得定果便成賢衆。

    僧衆和賢衆不同,賢衆是因伏煩惱而得定,如最低得初禅定,亦能伏了欲界煩惱;乃至得上界定,更不消說了。

    故佛法中所明得定,和凡夫或外道不同,凡夫外道或入邪定得邪通邪見;而佛教中得定,最低限度要伏欲界煩惱。

    故修定得定,為佛教中最重要的事,如資糧、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