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佛法的要義
關燈
小
中
大
根本智。
然此因亦不定:譬如宗門下的初根人因疑而參,與宿根人的才聞即悟或一聞千悟,皆不須經因明比量智的理解;即教門中的随信行人,亦可由深信諸聖上師的教示持戒習定,生現量慧,以得預入聖流。
故必須經因明比量乃起加行智者,隻是教門中的随法行人耳。
曆觀古今中外之佛教三乘聖者,不惟不皆曾先習因明比量,且多不先由博通教理而得聖果,可為明證。
但西藏依因明比量的辯論方式興複與現今的中國佛教很有補益,因為中國佛法之衰病在空洞,以此為勸學因明研究教理之一方便,固亦甚善。
所以本人近年在重慶辦一漢藏教理院,以漢文藏文而研究此兩種文字的佛法,使互為溝通以相補充。
其次、西藏相傳隻許四宗:小乘隻許一切有部宗與經量部宗,大乘隻許龍樹菩薩的空宗與無着菩薩的唯識宗,其餘隻可稱派不得名宗。
在中國有部當俱舍宗,經量當成實宗,大乘即空有二宗。
如此說來則中國的天台、華嚴、淨土、密宗、律宗、禅宗都不能名宗了。
為他們所說是依因明比量智解以為宗的。
這雖可如是說,但如玄奘法師所傳來的「小乘二十派為六宗」已不盡然了,何況中國的台、賢、禅等宗,皆直依根本智或佛智為宗,宗在離言不思議法界!自更非上說所能限了。
中國的楞伽經上有宗通說通之說,中國向來視同世親所謂證法與教法的差别:以聖智自内證為宗通的證法,以因機施設教化為說通的教法。
而西藏則以聞持言說之教為教法,回喻證成之宗為證法,亦見其宗在比量智解,與中國的宗在出離随念計度分别之現量不思議智境者不同。
蓋西藏能謹守印度論師之所傳,而中國古德則每能豪邁不羁,直探諸佛諸聖諸祖的内證心源,故異其趣。
大乘唯識宗側重在「印所取空」的忍位加行智上,大乘皆空宗側重在「印二取空」的世第一位加行智上,此亦誠為比量加行智之極則,專以比量智境為宗者,确不能越出此範圍。
然中國的台、賢、禅宗則皆宗在無得不思議的出世間智上,即以聖位根本智、後得智或直以佛的一切種智為宗。
即中國三論、唯識宗都有此種趨勢。
故餘并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而鼎立法界圓覺宗也。
蓋非開立法界圓覺宗,不惟無以位置中日之台賢禅密諸宗、且亦不能看明全部的中國佛法趨勢。
此為餘研究佛法以來,并縱觀西藏、日本的佛教而得此結論,甚望高明者共商讨之! (塵空記)(見海刊二十卷第六期)
然此因亦不定:譬如宗門下的初根人因疑而參,與宿根人的才聞即悟或一聞千悟,皆不須經因明比量智的理解;即教門中的随信行人,亦可由深信諸聖上師的教示持戒習定,生現量慧,以得預入聖流。
故必須經因明比量乃起加行智者,隻是教門中的随法行人耳。
曆觀古今中外之佛教三乘聖者,不惟不皆曾先習因明比量,且多不先由博通教理而得聖果,可為明證。
但西藏依因明比量的辯論方式興複與現今的中國佛教很有補益,因為中國佛法之衰病在空洞,以此為勸學因明研究教理之一方便,固亦甚善。
所以本人近年在重慶辦一漢藏教理院,以漢文藏文而研究此兩種文字的佛法,使互為溝通以相補充。
在中國有部當俱舍宗,經量當成實宗,大乘即空有二宗。
如此說來則中國的天台、華嚴、淨土、密宗、律宗、禅宗都不能名宗了。
為他們所說是依因明比量智解以為宗的。
這雖可如是說,但如玄奘法師所傳來的「小乘二十派為六宗」已不盡然了,何況中國的台、賢、禅等宗,皆直依根本智或佛智為宗,宗在離言不思議法界!自更非上說所能限了。
而西藏則以聞持言說之教為教法,回喻證成之宗為證法,亦見其宗在比量智解,與中國的宗在出離随念計度分别之現量不思議智境者不同。
蓋西藏能謹守印度論師之所傳,而中國古德則每能豪邁不羁,直探諸佛諸聖諸祖的内證心源,故異其趣。
然中國的台、賢、禅宗則皆宗在無得不思議的出世間智上,即以聖位根本智、後得智或直以佛的一切種智為宗。
即中國三論、唯識宗都有此種趨勢。
故餘并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而鼎立法界圓覺宗也。
蓋非開立法界圓覺宗,不惟無以位置中日之台賢禅密諸宗、且亦不能看明全部的中國佛法趨勢。
此為餘研究佛法以來,并縱觀西藏、日本的佛教而得此結論,甚望高明者共商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