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衆緣生唯識現
關燈
小
中
大
生義;不然則非大乘教義。
茲從中國流行之大乘教義,略說如後。
1.諸法衆緣生故畢竟空凡龍樹學系,均從諸法衆緣生而明諸法畢竟空。
故謂諸法衆緣生,諸法畢竟空。
何以故?以一法如有自性或實體者不必衆緣生故;以無一法有自性或實體,故畢竟空。
2.諸法畢竟空故衆緣生,賢首宗教理,可從諸法畢竟空中而廣明衆緣成義以見之。
一法現起,畢竟無有自性可得(日本密宗空海大師曾刊此宗為極無自性性);故從法界諸法展轉無盡衆緣之所生成。
諸法即空緣生即緣生空天台宗廣明此義,随觀一法即空(畢竟空)、即假(衆緣生)、即中(衆緣生即畢竟空、畢竟空即衆緣生,空假不二即中),所謂一心三觀。
其所觀境,即真、即俗、即中、所謂一境三谛。
以上均圓滿透澈的諸法衆緣生義。
三論宗嘉祥大師傳龍樹學,所謂因緣即空、空即因緣,正明此義。
上義又名諸法實相義;苟違乎此即非大乘教。
二、諸法唯識現
甲、名義
諸法真俗理事、前第一義曾經攝盡,以識亦諸法中之一法,即識亦從衆緣而生。
今再說明此義,為令心未與實相相應諸有情類,轉染成淨、轉凡成聖(即轉識成智),有入手方法故。
猶明宇宙觀以後,再明人生觀也。
“唯識”識包括一切心心所法,心起定有心所相應起故;即通常所謂心,故唯識又名唯心。
唯者、不離義、一切不離識曰唯識。
何以故?以色法為心之變現,即心之相分;時間、空間等為心心所色法上假立之分位,真如為心等諸法中所顯之平等實相;均不離識,故名唯識。
“現”現有二義:一、變現(變起),二、顯現。
不言唯識變而言唯識現者,無為法不變,變不能概括故。
又解深密經雲:“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即現字義故。
凡色心等有為法,皆由識變現而起,即兼變現顯現二義。
真如、唯根本無分别智相應之心心所法所顯現,則但顯現義。
一切法皆所知境,相分可攝盡一切法。
識為一切所知境之依止,故攝大乘論說為所知依。
見聞覺知各種境界,無一不從智(淨曰智)識(染曰識)變現而起(或托本質或惟自識),皆不能離識而存在(凡是存在的,皆是被知的)。
識現、雖含二義,而特重于變現。
泰西哲學亦有此義,然不及佛法圓徹。
全部佛典皆有此義,但有顯了不顯了之分。
乙、不顯了的諸法唯識現義
1.無明等十二有支緣起義大小乘皆明十二緣起。
十二支之首即無明(又可曰無明緣起),無明即心所法(指六識上之迷事迷理者)。
以心所法不離心故,從無明起故,即唯識現義。
2.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義此言見于佛遺教經,亦為一切事唯識現成義。
亦通大小乘。
上二雖明此義,既不完全,亦未究竟顯了。
3.依真如以迷悟而起義如古來流傳之真如緣起說,以真如為迷悟依,迷之起諸染法,悟之起諸淨法。
理雖可通,然實從迷悟之心起,非真如起。
以真如不生他法,亦不從他法生故。
從迷悟心起即識變現義,但
茲從中國流行之大乘教義,略說如後。
故謂諸法衆緣生,諸法畢竟空。
何以故?以一法如有自性或實體者不必衆緣生故;以無一法有自性或實體,故畢竟空。
一法現起,畢竟無有自性可得(日本密宗空海大師曾刊此宗為極無自性性);故從法界諸法展轉無盡衆緣之所生成。
其所觀境,即真、即俗、即中、所謂一境三谛。
以上均圓滿透澈的諸法衆緣生義。
三論宗嘉祥大師傳龍樹學,所謂因緣即空、空即因緣,正明此義。
上義又名諸法實相義;苟違乎此即非大乘教。
今再說明此義,為令心未與實相相應諸有情類,轉染成淨、轉凡成聖(即轉識成智),有入手方法故。
猶明宇宙觀以後,再明人生觀也。
唯者、不離義、一切不離識曰唯識。
何以故?以色法為心之變現,即心之相分;時間、空間等為心心所色法上假立之分位,真如為心等諸法中所顯之平等實相;均不離識,故名唯識。
不言唯識變而言唯識現者,無為法不變,變不能概括故。
又解深密經雲:“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即現字義故。
凡色心等有為法,皆由識變現而起,即兼變現顯現二義。
真如、唯根本無分别智相應之心心所法所顯現,則但顯現義。
一切法皆所知境,相分可攝盡一切法。
識為一切所知境之依止,故攝大乘論說為所知依。
見聞覺知各種境界,無一不從智(淨曰智)識(染曰識)變現而起(或托本質或惟自識),皆不能離識而存在(凡是存在的,皆是被知的)。
識現、雖含二義,而特重于變現。
泰西哲學亦有此義,然不及佛法圓徹。
全部佛典皆有此義,但有顯了不顯了之分。
十二支之首即無明(又可曰無明緣起),無明即心所法(指六識上之迷事迷理者)。
以心所法不離心故,從無明起故,即唯識現義。
亦通大小乘。
上二雖明此義,既不完全,亦未究竟顯了。
理雖可通,然實從迷悟之心起,非真如起。
以真如不生他法,亦不從他法生故。
從迷悟心起即識變現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