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學綱
關燈
小
中
大
的佛。
想做一個完善人,對于現行實事,就不可不先明白;明白無始無終,才知道人生行為是永久相續不滅的,所行所為有不朽的意義,有不朽的價值。
乙、現事實性現事,就是現行實事。
把他仔細考察起來:一人或一屋都有個體,其實這個個體不是定性,也無獨立性;依佛法講,是因緣所生。
譬如粉筆,是垩、水、人工、模型等衆緣湊合所成,有因還有緣,又如一莖草,是由種子、水、土、日光等所成,也是有因有緣;又如人生是生命之流,加上父母和合機緣,乃至水、土、日光、空氣等關系,大而言之,世界的成功,也是由于因緣─-因是四大(色法)種子(化學上的原子電子),緣是一切衆生的業力──。
由此推論,萬事萬物都是衆多因緣所成,無固定性,無獨立性。
像以上所說,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
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為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發生關系的。
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類的業力,這是确實真理,并非玄想。
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氣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隻能造成一個壞地方。
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并無一個實體我──自我性。
大聖大賢,把關于全社會的力量發揮出來,普遍于全人類全世界,能夠由人為轉移一切;所以人對于社會的一切行動,不可不審慎。
因為人的行為業力,不但影響于人類,而且還影響于全世界(世界也是業力為緣所成)。
可見人無我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所以一言一行能夠影響全社會全世界。
既然知道人無自我性,依此道理做事,自有公平性,即成大公無我;因為大公無我,就是人生宇宙的實性。
平常人認定自我,自私自利,鬥争不已,以緻世界不安,人生無甯日。
其實人類是應該互助的,不是應該鬥争的。
孫中山先生所講的三民主義,也講到此處,說鬥争是社會的病态,真正的人生态度是互相調和的。
明白現實的真實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是大公無我,由此發心做事,自然一切都是和平安樂。
這個并非勉強造成,是宇宙萬有的真實性本來如此。
佛陀學的原理,就在衆緣所成,本空無我。
既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如此,知識方面就有智慧,行為方面也就把握到妥當做人的方法。
丙、現量實相量是測量,能量的即是知識。
用知識量度宇宙萬物,所以宇宙都是被量的。
量有兩種:一現量,二比量。
現量是直接知識到的,譬如看見顔色聽見聲音,是現在顯現的。
比量是依據直接覺知而推知的,如望見茶而知止渴。
量就是正确的知識,一點沒有錯誤的。
歸納一句,現量是事實上的直接覺知,比量是理論上的推知。
還有一種錯誤的量度,叫做非量,是不正确的知識。
依科學上的知識,平常的知識,錯誤很多。
又、世間的現量是部分的零碎的經驗,不是普遍的、完全的,這種缺陷可以由比量補足。
比量有普遍性,而其缺陷是缺少确實性。
有這兩種缺陷,所以常時發生錯誤。
譬如古代政治制度,在當時的環境裡,是适用的;當時的人,雖然認為天經地義,現在卻不能适用。
可知比量遠離确實性,就會發生流弊,甚至由錯誤而生苦痛。
真正的現量,是完全的普遍的直接知識,不用推論而足以彌補平常知識的缺陷。
準于現量的實相,就是人生宇宙萬有的真實相,也就是佛陀最高覺悟的無分别智的境界。
相對的知識,譬如黑白的知識是有分别的,不完全不普遍而且是相對的。
佛學上所要成功的智慧,是要将相對的不完全的超越而成為完全普遍的知識──一切智。
成功此智,是佛法上的目的。
學佛,即是學得此完全智慧的方法。
得到此智,親切證明宇宙人生的實相,能夠了知的覺悟性完全發揮。
這就是學佛的理由。
因為人生的苦痛由于錯誤,沒有真正的現量而來;假如證成了此智,就一切迷妄已去,一切苦痛皆無。
至于這佛智如何而得,就必須用深刻的修持工夫。
前兩重還可以用理論解釋他,第三重必須依法實行。
人人可成,但須有适當的方法。
修積成功,達到成佛目的,是佛學的最精要處。
丁、現變實力全宇宙中一切顯然的存在的事事物物,都是随時變化的,而變化的當中有一種能變的力量,這就是現變實力。
平常誤會是神或造物主,依佛學說起來,這是錯誤的。
須知能變的力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心識的力量。
萬有都變化,而真實變化的力量是人心乃至一切衆生心。
人人有心所以人人自己能變化。
都能自由自主,隻要自己對于宇宙真相有相當的認識。
立志力行,即可達到目的。
大聖大賢英雄豪傑乃至發大願成佛,都能自由自主,不過看知識到何種地位而已。
譬如唯物史觀,隻看見唯物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是欲望知識進步、發見發明漸多的緣故。
由心識變化而人生行為變化,以緻生産方法亦從而變化;乃至民族心理,人類知識,都是世界轉變的原因。
故所有事物,都是随心理知識變化的。
講遠一點,天文學上所考究到的全宇宙,也确實是随衆生心理的變化所顯現。
試看佛學上修養相當的人,不能見的能見,不能聽的能聽,就因為心理的力量能沖過自然界的力量的緣故。
總結一句,就是能變力在心。
我們都有心,故都能自由自主的向上發達到最高成佛地位。
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
以最高成佛為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
二動機──平等主義(即大慈悲性) 依前面所說的學理,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佛,佛不隻是被人信仰的,而是做人模範的。
隻要明白佛是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功,照著他去辦,就一樣的可以成佛。
發心,就是動機。
動機正當,後來所發生的行為結果必定圓滿;假如動機偏頗或者誤謬,結果也
想做一個完善人,對于現行實事,就不可不先明白;明白無始無終,才知道人生行為是永久相續不滅的,所行所為有不朽的意義,有不朽的價值。
把他仔細考察起來:一人或一屋都有個體,其實這個個體不是定性,也無獨立性;依佛法講,是因緣所生。
譬如粉筆,是垩、水、人工、模型等衆緣湊合所成,有因還有緣,又如一莖草,是由種子、水、土、日光等所成,也是有因有緣;又如人生是生命之流,加上父母和合機緣,乃至水、土、日光、空氣等關系,大而言之,世界的成功,也是由于因緣─-因是四大(色法)種子(化學上的原子電子),緣是一切衆生的業力──。
由此推論,萬事萬物都是衆多因緣所成,無固定性,無獨立性。
像以上所說,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
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為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發生關系的。
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類的業力,這是确實真理,并非玄想。
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氣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隻能造成一個壞地方。
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并無一個實體我──自我性。
大聖大賢,把關于全社會的力量發揮出來,普遍于全人類全世界,能夠由人為轉移一切;所以人對于社會的一切行動,不可不審慎。
因為人的行為業力,不但影響于人類,而且還影響于全世界(世界也是業力為緣所成)。
可見人無我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所以一言一行能夠影響全社會全世界。
既然知道人無自我性,依此道理做事,自有公平性,即成大公無我;因為大公無我,就是人生宇宙的實性。
平常人認定自我,自私自利,鬥争不已,以緻世界不安,人生無甯日。
其實人類是應該互助的,不是應該鬥争的。
孫中山先生所講的三民主義,也講到此處,說鬥争是社會的病态,真正的人生态度是互相調和的。
明白現實的真實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是大公無我,由此發心做事,自然一切都是和平安樂。
這個并非勉強造成,是宇宙萬有的真實性本來如此。
佛陀學的原理,就在衆緣所成,本空無我。
既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如此,知識方面就有智慧,行為方面也就把握到妥當做人的方法。
用知識量度宇宙萬物,所以宇宙都是被量的。
量有兩種:一現量,二比量。
現量是直接知識到的,譬如看見顔色聽見聲音,是現在顯現的。
比量是依據直接覺知而推知的,如望見茶而知止渴。
量就是正确的知識,一點沒有錯誤的。
歸納一句,現量是事實上的直接覺知,比量是理論上的推知。
還有一種錯誤的量度,叫做非量,是不正确的知識。
依科學上的知識,平常的知識,錯誤很多。
又、世間的現量是部分的零碎的經驗,不是普遍的、完全的,這種缺陷可以由比量補足。
比量有普遍性,而其缺陷是缺少确實性。
有這兩種缺陷,所以常時發生錯誤。
譬如古代政治制度,在當時的環境裡,是适用的;當時的人,雖然認為天經地義,現在卻不能适用。
可知比量遠離确實性,就會發生流弊,甚至由錯誤而生苦痛。
真正的現量,是完全的普遍的直接知識,不用推論而足以彌補平常知識的缺陷。
準于現量的實相,就是人生宇宙萬有的真實相,也就是佛陀最高覺悟的無分别智的境界。
相對的知識,譬如黑白的知識是有分别的,不完全不普遍而且是相對的。
佛學上所要成功的智慧,是要将相對的不完全的超越而成為完全普遍的知識──一切智。
成功此智,是佛法上的目的。
學佛,即是學得此完全智慧的方法。
得到此智,親切證明宇宙人生的實相,能夠了知的覺悟性完全發揮。
這就是學佛的理由。
因為人生的苦痛由于錯誤,沒有真正的現量而來;假如證成了此智,就一切迷妄已去,一切苦痛皆無。
至于這佛智如何而得,就必須用深刻的修持工夫。
前兩重還可以用理論解釋他,第三重必須依法實行。
人人可成,但須有适當的方法。
修積成功,達到成佛目的,是佛學的最精要處。
平常誤會是神或造物主,依佛學說起來,這是錯誤的。
須知能變的力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心識的力量。
萬有都變化,而真實變化的力量是人心乃至一切衆生心。
人人有心所以人人自己能變化。
都能自由自主,隻要自己對于宇宙真相有相當的認識。
立志力行,即可達到目的。
大聖大賢英雄豪傑乃至發大願成佛,都能自由自主,不過看知識到何種地位而已。
譬如唯物史觀,隻看見唯物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是欲望知識進步、發見發明漸多的緣故。
由心識變化而人生行為變化,以緻生産方法亦從而變化;乃至民族心理,人類知識,都是世界轉變的原因。
故所有事物,都是随心理知識變化的。
講遠一點,天文學上所考究到的全宇宙,也确實是随衆生心理的變化所顯現。
試看佛學上修養相當的人,不能見的能見,不能聽的能聽,就因為心理的力量能沖過自然界的力量的緣故。
總結一句,就是能變力在心。
我們都有心,故都能自由自主的向上發達到最高成佛地位。
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
以最高成佛為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
二動機──平等主義(即大慈悲性) 依前面所說的學理,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佛,佛不隻是被人信仰的,而是做人模範的。
隻要明白佛是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功,照著他去辦,就一樣的可以成佛。
發心,就是動機。
動機正當,後來所發生的行為結果必定圓滿;假如動機偏頗或者誤謬,結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