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導言

關燈
諸功德相,起信論謂“唯依淨熏業識說有如來藏諸功德相”也。

    當依天台華嚴淨土真言律宗具足修方便行。

    凡是若非已悟入大乘者,多倒執不可得之妙法,回為取相之雜毒,但成天台藏教三乘及人天法,于大乘中種為善根而已。

    

  問曰:隻究百論中論,或隻究成唯識論者如何?答曰:理當圓具,功有偏用,智者随一皆入究竟。

    其次、究中百者或僅成天台通教三乘人;究唯識者或僅成天台别教信仰人而同藏教菩薩,此則假名菩薩而未入大乘者,實乃信仰佛法之人天乘。

    蓋言非空遍計所執性得妙觀察真智,不見依他起性之如幻藏海也。

    然其論義固皆圓實,特顯入大乘之次第各有勝能耳。

    今引三義平等周足之一經一論以為證:若大佛頂首楞嚴經,前之三卷,悟入菩提心也;至第六卷選圓通竟,開發慈悲也;下則具足種種方便行也(亦可第四卷前半為開發大悲,其下皆是方便究竟)。

    若大乘起信論,初依心真如相示大乘體,悟入菩提心也;次依心生滅因緣顯大乘自體相用,開發大悲也;下亦具足種種方便行也,誠以不如是者,仰承方便行之流,隻成假名菩薩、獨覺、聲聞、人、天戒善,不能成佛菩薩。

    故求入大乘者,必先直抉根本無明而妙悟真心也。

    

  問曰:此于宗門如何?答雲:盡乎宗門所雲參學。

    抑上論教法之安立相如是耳,若自發心求悟入大乘者,必入宗門;其真悟大乘者,亦未有不契宗門。

    若二祖參初祖,依止數年,引稱種種經論一切不許,卒以悟發不可得心。

    時若有人集其問答而條理之,當與中論相等,其語氣當尤同無著菩薩說中論入大乘之最初要義集也。

    此即是參,亦即由參得悟,然非講習中百論者可得比拟。

    蓋非已悟向上事,講習中百亦同貪著戲論。

    提婆固言“破如可破”。

    竟無一字可得,有何中百論可講習?故永覺作洞上古轍,謂若不先悟向上事,學此亦與教下講習無異。

    凡教下豈徒講習無交涉,即依之起觀行,亦從意言所起假想,用蝦為目,隔靴搔癢,未入深位而得真切,但是假名大乘人耳。

    故必令真參實悟,自明本來,佛亦不求,乃入大乘之正軌也。

    

  宗門在先隻指一二上根利智,直悟本心,即得究竟更無餘事。

    曹溪後參禅者浸多,機器漸劣,根性亦雜,遂設五位三關等為揀擇,要可為已參悟者道,若道外人則還作世谛流布矣,所謂知有及悟向上,唯是參悟本心,悟入與不悟入無二,一觸悟入或千生萬生不悟入,絕無修學位次可言,以一向佛如衆生如故也。

    然依五位三關言之,其初悟入即是徹初關及正中偏位,猶教下初入歡喜地,此即開發菩提心也。

    宗下先參後學,既悟則可得論修學:偏中正位猶初位至七地,修戒修定修道品慧修世俗慧修因緣慧,而一以空無相慧為宗也。

    正中來位則八地,從第一義空轉身而大用現前也;此即開顯菩提心而成大慈悲,亦即是徹重關。

    蓋在臨濟,此亦不論修學,唯能行一切事不昧本菩提心即得透徹重關;若起人情佛法等見,仍是悟之未徹,更深參究而已。

    兼中至位則八地至十地,成熟大慈悲而具方便行。

    兼中到位,佛不立佛,入真佛地乃得究竟,亦謂瞎正法眼而透徹末後牢關也。

    至是參學事畢,乃圓興果後普賢方便行,塵塵不動,法法皆真,如永嘉則一見曹溪即參學事畢矣。

    謂之無事人,亦謂之閑道人,亦謂智慧佛,亦謂佛菩薩,亦謂無礙阿羅漢,亦謂大乘須陀洹。

    在天台謂之相似佛;在華嚴謂之信滿人,猶善财重由文殊見普賢,成等佛界等衆生界等虛空界心;亦同唯識頓悟直往菩薩。

    故曰:“夫宗門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蓋就煩惱任運銷落,可同須陀洹等;就斷爾焰而獲平等如實真智,全同清淨法身如來;就成就功德莊嚴俗智,乃是住前菩薩。

    教中位次皆就此論,故亦回向安養、兜率。

    雖然,此正所謂方便行也。

    是以祖位亦人亦佛亦聖者亦凡夫,都無所住,一切不舍。

    然在宗門唯重最初悟向上事,故後代有宗教之畛。

    實則正須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則自縛未解者不能解人縛,講經說論修習教觀,但能令得人天權小之益及種大乘善根,不入大乘。

    故如馬鳴、龍樹、無著、肇公、遠公、南獄、帝心、智者、窺基、永嘉、永明、紫柏諸公,乃為勝耳!若不真參實悟,守黑空狂,唯執取語錄機鋒棒喝為宗者,不如學教念佛随順信行遠矣!蓋畫鹄不成尚如骛,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求大乘道者,本不限在家出家。

    然其最初求悟入時事同,既悟入則出家者當修沙門行,具無漏戒定慧功德;在家者随其出處之地位,修己利人,行菩薩道。

    要之,在家當自行教人興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