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導言
關燈
小
中
大
支佛及阿羅漢。
尚餘先業所遺任運滅身苦依,謂有餘依涅盤;遺業身舍泯滅無餘,謂無餘依涅盤:涅盤即究竟也。
問曰:此宗佛法何義而說?答曰:此所宗者即四谛也。
生死是苦聖谛,貪愛是苦集聖谛,滅盡是苦集滅聖谛,了生死離貪愛是苦集滅道聖谛。
道谛即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處;而其離貪愛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開發無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覺支;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滿足,即八正道。
亦同十二因緣有支,十二因緣流轉即集苦谛,十二因緣還滅即道滅谛。
小乘謂獨覺、聲聞乘:聞佛教聲而悟修者謂之聲聞,獨自覺悟而修證者謂之獨覺。
雖獲解脫煩惱生死,尚無大智大悲大行,故對大乘說為小乘。
然小乘純為出世法,全與人天俗教不同。
未出家持比丘戒者,可預聖流,不獲現世盡生死苦成阿羅漢,故必出家乃得修入,其要備于佛遺教經。
而小乘教對于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漸馴化之,一令依福舍罪不堕惡趣,二令回心向佛遠作道種。
若居家而求證涅盤,出家而反務世俗,颠倒甚矣!──-是為略說小乘要義。
三、大乘
問曰:其大乘法要義如何?答曰: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斯義深博微奧,蓋重言之,言之不密,翻作世論流布,徒益大迷無當正悟。
今且令略知名義耳,聞者當生希有之心,敬之念之!審之慎之! 菩提者覺也,菩提心者覺心也。
或曰真覺靈覺自覺聖智。
或曰真心本心堅實心體,種種名号如标指月,唯可神悟難以言求!然“大涅盤”既正翻“圓寂”,則“大菩提”亦當以“圓覺”為定義,是故菩提心者圓覺心也。
圓常而本成實,覺如而絕依待,無可拟議,無可安立,無可趨向,無可修證,非諸世間名字語言思量分别所能得到,一切世間名字語言思量分别靡不寂滅。
非獲菩提心者不入大乘,故曰菩提心為因。
大慈悲者,所謂平等大慈同體大悲。
蓋親證本不生大菩提心,現見一切有情圓同真心,非自非他不如不異,如來恒在衆生心中轉正覺輪,衆生恒在如來心中造雜業因。
是以等諸佛之慈力,體群情之悲仰,普救含靈如人護目,鹹适幻緣如水呈月。
“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雖有而無性”,故非世俗所雲平等博愛可相比傅。
此乃無量無邊清淨功德總持法身,萬福之源萬善之歸,故曰根本。
方便者,謂種種方便行也。
廣為八萬四千法門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無不如理如量,流出乎圓覺心體,緣起乎大慈悲藏;舉足下足從道場來,觸著磕著皆自家的;順手拈來宛然妙谛,稱心施設總契真源;安妙高于芥孔,不是神通,握黑土為黃金,無非法爾;于一字中說無量義,于無量義不見一字;千名萬相絕縱迹之可尋,熾焉分别而非分别,獨坐孤峰赫聲容之充遍,泊焉無為而無不為;三身千身億身無量身,一乘三乘五乘無量乘;我為法王,法自在轉;事事圓成,頭頭解脫:蓋非世俗所雲自由快樂可得附會。
一一不可思議,塵塵常寂滅相,故曰究竟。
問曰:大乘涅盤之義如何?答曰:菩提心因,大慈悲本,方便究竟,皆涅盤義。
依大乘教多說四種涅盤:菩提心因當性淨涅盤,大慈悲本當有餘涅盤,方便究竟當無餘涅盤,總之名無住處涅盤。
問曰:大慈悲本雲何當有餘涅盤?方便究竟雲何當無餘涅盤?答曰:苦有依盡非苦依在,惑染依盡福慧依在,故曰有餘;如幻無性,妙離清淨,故曰涅盤;種種方便,龜毛兔角究竟無得,故曰無餘。
亦可方便究竟,是無住處涅盤。
亦可三皆性淨涅盤,乃至三皆無住處涅盤,一究竟一切究竟故。
問曰:此義幽玄,依何經論教典可得研究悟入?答曰:諸大乘經大都圓秘,論義教相互有偏顯,然亦相融無間。
震旦所宏大乘教宗,就其特相之有力者分别言之,當研究般若宗(即三論宗)百論中論悟菩提心:蓋百論蕩一切邪見情見,中論盡空一切佛見(亦即我見)法見,杜絕妄想無出頭路;于此透徹得過,則一切法不生般若生,般若生一切法不生矣。
當研究瑜伽宗(即唯識宗)成唯識論發大慈悲:此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最為深顯,了阿賴耶識與一切有情非一非異,緣起如幻無心外法,則普度衆生即自淨其心,大慈悲心自充生乎不已,而開發如來藏
尚餘先業所遺任運滅身苦依,謂有餘依涅盤;遺業身舍泯滅無餘,謂無餘依涅盤:涅盤即究竟也。
生死是苦聖谛,貪愛是苦集聖谛,滅盡是苦集滅聖谛,了生死離貪愛是苦集滅道聖谛。
道谛即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處;而其離貪愛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開發無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覺支;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滿足,即八正道。
亦同十二因緣有支,十二因緣流轉即集苦谛,十二因緣還滅即道滅谛。
小乘謂獨覺、聲聞乘:聞佛教聲而悟修者謂之聲聞,獨自覺悟而修證者謂之獨覺。
雖獲解脫煩惱生死,尚無大智大悲大行,故對大乘說為小乘。
然小乘純為出世法,全與人天俗教不同。
未出家持比丘戒者,可預聖流,不獲現世盡生死苦成阿羅漢,故必出家乃得修入,其要備于佛遺教經。
而小乘教對于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漸馴化之,一令依福舍罪不堕惡趣,二令回心向佛遠作道種。
若居家而求證涅盤,出家而反務世俗,颠倒甚矣!──-是為略說小乘要義。
斯義深博微奧,蓋重言之,言之不密,翻作世論流布,徒益大迷無當正悟。
今且令略知名義耳,聞者當生希有之心,敬之念之!審之慎之!
或曰真覺靈覺自覺聖智。
或曰真心本心堅實心體,種種名号如标指月,唯可神悟難以言求!然“大涅盤”既正翻“圓寂”,則“大菩提”亦當以“圓覺”為定義,是故菩提心者圓覺心也。
圓常而本成實,覺如而絕依待,無可拟議,無可安立,無可趨向,無可修證,非諸世間名字語言思量分别所能得到,一切世間名字語言思量分别靡不寂滅。
非獲菩提心者不入大乘,故曰菩提心為因。
蓋親證本不生大菩提心,現見一切有情圓同真心,非自非他不如不異,如來恒在衆生心中轉正覺輪,衆生恒在如來心中造雜業因。
是以等諸佛之慈力,體群情之悲仰,普救含靈如人護目,鹹适幻緣如水呈月。
“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雖有而無性”,故非世俗所雲平等博愛可相比傅。
此乃無量無邊清淨功德總持法身,萬福之源萬善之歸,故曰根本。
廣為八萬四千法門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無不如理如量,流出乎圓覺心體,緣起乎大慈悲藏;舉足下足從道場來,觸著磕著皆自家的;順手拈來宛然妙谛,稱心施設總契真源;安妙高于芥孔,不是神通,握黑土為黃金,無非法爾;于一字中說無量義,于無量義不見一字;千名萬相絕縱迹之可尋,熾焉分别而非分别,獨坐孤峰赫聲容之充遍,泊焉無為而無不為;三身千身億身無量身,一乘三乘五乘無量乘;我為法王,法自在轉;事事圓成,頭頭解脫:蓋非世俗所雲自由快樂可得附會。
一一不可思議,塵塵常寂滅相,故曰究竟。
依大乘教多說四種涅盤:菩提心因當性淨涅盤,大慈悲本當有餘涅盤,方便究竟當無餘涅盤,總之名無住處涅盤。
問曰:大慈悲本雲何當有餘涅盤?方便究竟雲何當無餘涅盤?答曰:苦有依盡非苦依在,惑染依盡福慧依在,故曰有餘;如幻無性,妙離清淨,故曰涅盤;種種方便,龜毛兔角究竟無得,故曰無餘。
亦可方便究竟,是無住處涅盤。
亦可三皆性淨涅盤,乃至三皆無住處涅盤,一究竟一切究竟故。
震旦所宏大乘教宗,就其特相之有力者分别言之,當研究般若宗(即三論宗)百論中論悟菩提心:蓋百論蕩一切邪見情見,中論盡空一切佛見(亦即我見)法見,杜絕妄想無出頭路;于此透徹得過,則一切法不生般若生,般若生一切法不生矣。
當研究瑜伽宗(即唯識宗)成唯識論發大慈悲:此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最為深顯,了阿賴耶識與一切有情非一非異,緣起如幻無心外法,則普度衆生即自淨其心,大慈悲心自充生乎不已,而開發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