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苑圖書館館員之修學方針
關燈
小
中
大
佛自住大乘」,由此可知大乘法是佛所親證的,佛完全說盡了。
因此這裡用實線來表示,同時人天乘二乘亦可攝入大乘,不過猶不徹底而已。
在印度大乘佛法分為二大系:一、法相,二、法性。
大乘法相亦說法性,不過偏重在法相罷了。
其說明法性就在法相中顯,是從安立施設法相上而說到不可安立之一真法界的,這就是從法相以明法性的所在。
至于大乘法性,重在第一義谛的說明,而對于法相不大重視,為說明法性而帶明法相,粗略不詳密。
所以在法性上以虛線表示對于世谛說未窮盡,同時在法相上亦畫有同樣的虛線,表示對于第一義谛略而不廣。
複次,從流傳的宗派上看來,要是從法相法性上來判别,偏重于法相的有華嚴、密宗等,偏重于法性的則有天台、禅宗等。
若是從修觀上說,密宗是偏于法相的假想,而其說明的理論上,亦重法性的空理;禅宗是不立文字見性明心,專明第一義谛的──内證離言,是要實行修證的;但是平常所謂宗通、說通,在世上建立也離不了法相,所以禅宗亦兼法相。
至于賢首、天台都有所依的經,如賢首是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天台是依法華經而建立的。
其實台、賢起初都是從修觀行而得到的:如杜順和尚修觀着華嚴法界觀,經過二三代以經論印證,迄至賢首國師才成立教義。
又如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智度論,悟一心三觀之旨,以經論為印證,傳至三祖智者大師才發為教義。
華嚴經本是法相六經裡面的一部經,故賢首宗注重在法相,不過是融攝法性以明。
天台宗依于大智度論、中論,近于法性而亦融法相。
至于密宗、禅宗從法相、法性之修證而成立,更顯然可見。
此外還有律宗和淨土二宗,這裡所謂淨土,不是專指念彌陀而說,淨土有十方諸佛的淨土,有諸大菩薩的淨土,念彌陀不過淨土中法門之一而已。
淨土是為已發心修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證聖果,因為未證聖果轉身就容易退堕,或不免堕三惡道流轉生死,這樣失去了一生的功行,豈不是很可惜的嗎?因此從諸佛菩薩所示居的淨土,使衆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薩的名号,仗彼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退轉,免堕六道輪回,這是淨土緣起的真意義。
大乘中所信行的淨土,如西方極樂淨土,兜率内院淨土,不過在二乘裡沒有明顯的表出。
所以圖上隻用虛線。
庇是托庇的意思,共庇是表明大小乘共同所庇,即是依靠諸佛菩薩的淨土接引。
如大富貴人家的别墅或賓舍,可收留教養投靠的人。
律宗,不是專指傳戒、受戒而言,律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七衆律,更有大乘菩薩律與密宗律等;人天、聲聞、獨覺、菩薩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圖上說戒律是大小所共基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将佛法作最概括最扼要最簡單的說明,使各宗各系各安其位,互通互融,相資相助,不相沖突,調和發展,并重研究。
因為大乘各宗原是平等平等,每宗都有它的殊勝的地方,不宜執立門戶,分河飲水。
講到這裡,又要講到本館研究員預習班了。
預習員就是未來的研究員,而研究員的工作,上面已經說過份考校編譯二部。
考校編譯的工作,第一個條件要對于整個佛學,或某宗某系的經論文字,要有澈底的明了的認識,對于中心的思想都要抓得住,這樣才行。
不然,經論上的文字都不懂,理論尤其莫明其妙,還配得上做考校編譯的工作嗎?所以預習研究員在這期間就要練習這種──考校編譯──工作,要預備作一系一系的專門研究,才能精深專一,才能做到登峰造極,升堂入室。
若是不專門研究一系,隻是作廣泛的浏覽,這畢竟于我們沒有多大的裨益。
因此我定了六系,作為你們研究的标的: 甲、五三共法系五即是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獨覺乘,五、菩薩乘。
三就是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
合攏起來說就是五乘三乘所共的佛法。
但是三乘共法亦即小乘,五乘
因此這裡用實線來表示,同時人天乘二乘亦可攝入大乘,不過猶不徹底而已。
在印度大乘佛法分為二大系:一、法相,二、法性。
大乘法相亦說法性,不過偏重在法相罷了。
其說明法性就在法相中顯,是從安立施設法相上而說到不可安立之一真法界的,這就是從法相以明法性的所在。
至于大乘法性,重在第一義谛的說明,而對于法相不大重視,為說明法性而帶明法相,粗略不詳密。
所以在法性上以虛線表示對于世谛說未窮盡,同時在法相上亦畫有同樣的虛線,表示對于第一義谛略而不廣。
複次,從流傳的宗派上看來,要是從法相法性上來判别,偏重于法相的有華嚴、密宗等,偏重于法性的則有天台、禅宗等。
若是從修觀上說,密宗是偏于法相的假想,而其說明的理論上,亦重法性的空理;禅宗是不立文字見性明心,專明第一義谛的──内證離言,是要實行修證的;但是平常所謂宗通、說通,在世上建立也離不了法相,所以禅宗亦兼法相。
至于賢首、天台都有所依的經,如賢首是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天台是依法華經而建立的。
其實台、賢起初都是從修觀行而得到的:如杜順和尚修觀着華嚴法界觀,經過二三代以經論印證,迄至賢首國師才成立教義。
又如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智度論,悟一心三觀之旨,以經論為印證,傳至三祖智者大師才發為教義。
華嚴經本是法相六經裡面的一部經,故賢首宗注重在法相,不過是融攝法性以明。
天台宗依于大智度論、中論,近于法性而亦融法相。
至于密宗、禅宗從法相、法性之修證而成立,更顯然可見。
此外還有律宗和淨土二宗,這裡所謂淨土,不是專指念彌陀而說,淨土有十方諸佛的淨土,有諸大菩薩的淨土,念彌陀不過淨土中法門之一而已。
淨土是為已發心修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證聖果,因為未證聖果轉身就容易退堕,或不免堕三惡道流轉生死,這樣失去了一生的功行,豈不是很可惜的嗎?因此從諸佛菩薩所示居的淨土,使衆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薩的名号,仗彼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退轉,免堕六道輪回,這是淨土緣起的真意義。
大乘中所信行的淨土,如西方極樂淨土,兜率内院淨土,不過在二乘裡沒有明顯的表出。
所以圖上隻用虛線。
庇是托庇的意思,共庇是表明大小乘共同所庇,即是依靠諸佛菩薩的淨土接引。
如大富貴人家的别墅或賓舍,可收留教養投靠的人。
律宗,不是專指傳戒、受戒而言,律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七衆律,更有大乘菩薩律與密宗律等;人天、聲聞、獨覺、菩薩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圖上說戒律是大小所共基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将佛法作最概括最扼要最簡單的說明,使各宗各系各安其位,互通互融,相資相助,不相沖突,調和發展,并重研究。
因為大乘各宗原是平等平等,每宗都有它的殊勝的地方,不宜執立門戶,分河飲水。
講到這裡,又要講到本館研究員預習班了。
預習員就是未來的研究員,而研究員的工作,上面已經說過份考校編譯二部。
考校編譯的工作,第一個條件要對于整個佛學,或某宗某系的經論文字,要有澈底的明了的認識,對于中心的思想都要抓得住,這樣才行。
不然,經論上的文字都不懂,理論尤其莫明其妙,還配得上做考校編譯的工作嗎?所以預習研究員在這期間就要練習這種──考校編譯──工作,要預備作一系一系的專門研究,才能精深專一,才能做到登峰造極,升堂入室。
若是不專門研究一系,隻是作廣泛的浏覽,這畢竟于我們沒有多大的裨益。
因此我定了六系,作為你們研究的标的: 甲、五三共法系五即是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獨覺乘,五、菩薩乘。
三就是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
合攏起來說就是五乘三乘所共的佛法。
但是三乘共法亦即小乘,五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