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義廣論
關燈
小
中
大
度一切衆生證人法二無我,修行六度萬行,以成佛為究竟目的。
小乘單證人空,成阿羅漢果為究竟位。
然小乘所修行的人無我智,亦為菩薩乘中的一部分。
境行果雖是差别不同,但修學菩薩大心的人,應盡量容納不加诽謗。
庚、佛之教法、發源于佛及聖衆之無漏智果、故不得視同其餘出于有漏凡識之教學,但于餘教學皆可或破或攝以助顯無上義。
佛及大菩薩聖衆從無漏智中流出來的聖教量,不得以我們有漏凡夫的淺知淺見來測度。
──如世間上認為最高的學識就是科學哲學,而這些學說如去其封執亦可收攝為佛學中一部份的學理。
──我們以有漏的凡識不能證知無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說沒有這種無上深奧的妙理。
但亦可以拿科學或哲學來證明助顯佛學的真理。
我們研究佛法稍微透徹的,随時随地就要拿來修行學習,以期悟證佛法真理獲得無上妙覺的佛果。
四、僧觀 前已講明佛法兩觀,今講僧觀。
“僧”就是“衆”的意思,音譯為僧伽,亦譯桑伽耶,簡稱曰僧。
中國以三人為衆,而佛律須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國常人的習慣上稱一個出家人為僧,或者以僧為姓,如稱僧某某,不很确當;但稱出家人為“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衆之中的一個人,如軍人是軍隊中的某人。
佛教出冢徒衆成為有組織有規律有系統的團體,乃可名僧,實在就是佛教的教團的意思。
故此所雲“衆”并非尋常所說的衆,這“衆”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義的:第一、出家的僧衆于事行上須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衆的團體。
何謂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對諸佛菩薩要共同禮拜修行,以身作則,同作佛事。
(二)口和無诤──同信佛贊法及歌詠三寶,與同住大衆共學佛法,不相诤吵。
(三)意和同悅──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發一共同生活的歡喜心。
(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達佛果。
(五)見和同解──對一切法寶共同解說,使大衆都能盡知。
(六)利和同均──有财物等利、須共同平均受用。
具此六和義,方得成為依佛法修行的僧團、這是在事行上的六種和合。
第二、理和,是同證生法二空擇滅無為的真理。
如是乃為事理清淨的和合衆。
對于僧先要有這些正确的觀念,方可了知僧義。
甲、勝義僧寶雖在三乘聖衆或賢聖衆,但此土之住持僧寶必在出家五衆,尤在比丘衆。
僧寶之勝義僧,非是通俗見聞所能及。
從最勝智所證的真實義,名勝義。
勝義之僧,即證聖地的諸大菩薩或證辟支佛果及小乘四果的阿羅漢聖衆。
于是聖衆中惟有清淨無上的佛果是獨一無二的聖中之聖。
勝義僧即三乘聖衆或賢衆;有先自利趨向小乘消極方面,而後再回小向大修菩薩行。
有大心菩薩初下手用功就先利人積極救世,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菩薩僧。
或在從賢入聖位中,修至暖頂忍世第一未登果地的菩薩,雖未能證果登地,但已有相當功行成就,亦可稱為勝義僧寶。
此土并非廣指娑婆世界,就是在釋尊應化于此的閻浮提的地球上。
不論那一國,凡是受化的人類、能出家受戒修學佛法,教化世人,名為住持僧寶。
就是在此世界上持奉佛法依法修行的和合僧,普遍播傳宣揚佛法為世人作良福田的,皆是住持僧寶。
入三乘聖衆或賢聖位中者,無論是在家出家,隻要能依佛法修證到,皆可名為勝義僧寶。
此土必定要出家五衆,方能為住持佛法的僧寶。
初出家的沙彌,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對于經律都有相當的熟悉,進至受戒為比丘。
能盡“宏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天職,能為真正佛子,著如來衣、食如來飯、為如來事;抱大雄大無畏的精神深入社會救濟民衆,尤其是比丘最重大的責任。
以上是出家男衆。
女衆初出家亦為沙彌尼,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進為式又摩那衆,再進至比丘尼衆。
這樣出家男歸男衆·女歸女衆、各有各的規律和系統之組織。
沙彌沙彌尼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五十戒,各各皆有修持,限制不同;式叉摩那有六戒,是預習的比丘尼戒,由此可進為比丘尼衆。
這樣的男女衆,為舍俗出家的五衆弟子,而真住持三寶的尢其是在比丘衆。
“比丘”、有許多經譯為“苾刍”。
真正能住持三寶的大責任,還是荷擔在苾刍衆的雙肩上。
因為沙彌沙彌尼衆們正是在學生的童年時代,對于經律的知識尚很幼稚,須比丘教授沙彌們修學,比丘尼指導沙彌尼衆們修學。
但沙彌尼學成後也要再到比丘團體中受大戒,所以真正能住持佛法的仍是在比丘衆的力量,其餘不過是出家衆中的附庸。
出家佛子雖具五衆,實在是要比丘能成為清淨的僧衆,住持佛法。
乙、他方淨土雖或純一菩薩僧無有在家出家之别,但此濁土則須出家菩薩乃入僧寶。
能發心修證佛法的大乘賢聖,就是菩薩僧。
在他方清淨佛土中雖可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别,以天然無有俗染家累,祗要是能發心修行就都是菩薩僧衆。
然在此五濁世中,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弟子是不能完全攝入出家僧衆中的;因在家二衆有家俗事情纏身,不能一心一意地修持弘揚佛法,所以不能具足僧相僧德。
在此濁土的尋常一般人所過的生活不能成為依佛法修行者,故雖菩薩亦惟有舍俗出家才能成為清淨僧寶。
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未出家的時候己在黃梅得傳佛法心印,而仍随俗多年不能說法普利人天。
後來出家受具足戒具菩薩比丘相時,才能為人天師表,說法普利大衆群機。
末出家的近事男女,雖依菩薩戒律修持者亦不得為僧寶,皆因未具僧相故。
在此五濁惡世中,定要出家比丘菩薩僧衆,才能為真正的僧寶。
丙、住世持教之佛徒團,應依七衆律儀而建立。
在家二衆佛徒、雖非全僧亦非全俗,此為已進三寶之門者,異于隔離三寶之凡俗,放曰近事,為介于僧與俗之間。
可稱為“居俗近僧衆”。
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僧、西藏之紅教喇嘛等,攝屬于此。
由此中修轉輪王十善行者、攝化民衆建設新社會,利樂人世。
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名近事男近事女。
雖未能舍俗出家,但行為上已能親近事奉三寶。
因他身
小乘單證人空,成阿羅漢果為究竟位。
然小乘所修行的人無我智,亦為菩薩乘中的一部分。
境行果雖是差别不同,但修學菩薩大心的人,應盡量容納不加诽謗。
庚、佛之教法、發源于佛及聖衆之無漏智果、故不得視同其餘出于有漏凡識之教學,但于餘教學皆可或破或攝以助顯無上義。
佛及大菩薩聖衆從無漏智中流出來的聖教量,不得以我們有漏凡夫的淺知淺見來測度。
──如世間上認為最高的學識就是科學哲學,而這些學說如去其封執亦可收攝為佛學中一部份的學理。
──我們以有漏的凡識不能證知無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說沒有這種無上深奧的妙理。
但亦可以拿科學或哲學來證明助顯佛學的真理。
我們研究佛法稍微透徹的,随時随地就要拿來修行學習,以期悟證佛法真理獲得無上妙覺的佛果。
四、僧觀 前已講明佛法兩觀,今講僧觀。
“僧”就是“衆”的意思,音譯為僧伽,亦譯桑伽耶,簡稱曰僧。
中國以三人為衆,而佛律須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國常人的習慣上稱一個出家人為僧,或者以僧為姓,如稱僧某某,不很确當;但稱出家人為“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衆之中的一個人,如軍人是軍隊中的某人。
佛教出冢徒衆成為有組織有規律有系統的團體,乃可名僧,實在就是佛教的教團的意思。
故此所雲“衆”并非尋常所說的衆,這“衆”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義的:第一、出家的僧衆于事行上須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衆的團體。
何謂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對諸佛菩薩要共同禮拜修行,以身作則,同作佛事。
(二)口和無诤──同信佛贊法及歌詠三寶,與同住大衆共學佛法,不相诤吵。
(三)意和同悅──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發一共同生活的歡喜心。
(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達佛果。
(五)見和同解──對一切法寶共同解說,使大衆都能盡知。
(六)利和同均──有财物等利、須共同平均受用。
具此六和義,方得成為依佛法修行的僧團、這是在事行上的六種和合。
第二、理和,是同證生法二空擇滅無為的真理。
如是乃為事理清淨的和合衆。
對于僧先要有這些正确的觀念,方可了知僧義。
甲、勝義僧寶雖在三乘聖衆或賢聖衆,但此土之住持僧寶必在出家五衆,尤在比丘衆。
僧寶之勝義僧,非是通俗見聞所能及。
從最勝智所證的真實義,名勝義。
勝義之僧,即證聖地的諸大菩薩或證辟支佛果及小乘四果的阿羅漢聖衆。
于是聖衆中惟有清淨無上的佛果是獨一無二的聖中之聖。
勝義僧即三乘聖衆或賢衆;有先自利趨向小乘消極方面,而後再回小向大修菩薩行。
有大心菩薩初下手用功就先利人積極救世,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菩薩僧。
或在從賢入聖位中,修至暖頂忍世第一未登果地的菩薩,雖未能證果登地,但已有相當功行成就,亦可稱為勝義僧寶。
此土并非廣指娑婆世界,就是在釋尊應化于此的閻浮提的地球上。
不論那一國,凡是受化的人類、能出家受戒修學佛法,教化世人,名為住持僧寶。
就是在此世界上持奉佛法依法修行的和合僧,普遍播傳宣揚佛法為世人作良福田的,皆是住持僧寶。
入三乘聖衆或賢聖位中者,無論是在家出家,隻要能依佛法修證到,皆可名為勝義僧寶。
此土必定要出家五衆,方能為住持佛法的僧寶。
初出家的沙彌,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對于經律都有相當的熟悉,進至受戒為比丘。
能盡“宏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天職,能為真正佛子,著如來衣、食如來飯、為如來事;抱大雄大無畏的精神深入社會救濟民衆,尤其是比丘最重大的責任。
以上是出家男衆。
女衆初出家亦為沙彌尼,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進為式又摩那衆,再進至比丘尼衆。
這樣出家男歸男衆·女歸女衆、各有各的規律和系統之組織。
沙彌沙彌尼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五十戒,各各皆有修持,限制不同;式叉摩那有六戒,是預習的比丘尼戒,由此可進為比丘尼衆。
這樣的男女衆,為舍俗出家的五衆弟子,而真住持三寶的尢其是在比丘衆。
“比丘”、有許多經譯為“苾刍”。
真正能住持三寶的大責任,還是荷擔在苾刍衆的雙肩上。
因為沙彌沙彌尼衆們正是在學生的童年時代,對于經律的知識尚很幼稚,須比丘教授沙彌們修學,比丘尼指導沙彌尼衆們修學。
但沙彌尼學成後也要再到比丘團體中受大戒,所以真正能住持佛法的仍是在比丘衆的力量,其餘不過是出家衆中的附庸。
出家佛子雖具五衆,實在是要比丘能成為清淨的僧衆,住持佛法。
乙、他方淨土雖或純一菩薩僧無有在家出家之别,但此濁土則須出家菩薩乃入僧寶。
能發心修證佛法的大乘賢聖,就是菩薩僧。
在他方清淨佛土中雖可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别,以天然無有俗染家累,祗要是能發心修行就都是菩薩僧衆。
然在此五濁世中,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弟子是不能完全攝入出家僧衆中的;因在家二衆有家俗事情纏身,不能一心一意地修持弘揚佛法,所以不能具足僧相僧德。
在此濁土的尋常一般人所過的生活不能成為依佛法修行者,故雖菩薩亦惟有舍俗出家才能成為清淨僧寶。
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未出家的時候己在黃梅得傳佛法心印,而仍随俗多年不能說法普利人天。
後來出家受具足戒具菩薩比丘相時,才能為人天師表,說法普利大衆群機。
末出家的近事男女,雖依菩薩戒律修持者亦不得為僧寶,皆因未具僧相故。
在此五濁惡世中,定要出家比丘菩薩僧衆,才能為真正的僧寶。
丙、住世持教之佛徒團,應依七衆律儀而建立。
在家二衆佛徒、雖非全僧亦非全俗,此為已進三寶之門者,異于隔離三寶之凡俗,放曰近事,為介于僧與俗之間。
可稱為“居俗近僧衆”。
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僧、西藏之紅教喇嘛等,攝屬于此。
由此中修轉輪王十善行者、攝化民衆建設新社會,利樂人世。
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名近事男近事女。
雖未能舍俗出家,但行為上已能親近事奉三寶。
因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