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第一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的特色之一。
時至今日,有些人記憶中的「新寫實主義」仍然大抵是文學遭受的一種污染,或是文學之外的因素(注3)施加在文學上頭的包袱──不過,這種看法并不盡然正确。
實際上,文學之外的元素屹立不搖,無庸置疑,看起來簡直就是天生的事實。
對我們來說,一切的問題就是文學的問題;我們隻想要将這個世界轉化成文學作品──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
※ 「新寫實主義」并不是一個流派。
(我們必須試着準确地陳述事實。
)「新寫實主義」是多種聲音的組合;這些聲音大緻上都是邊陲的。
「新寫實主義」大規模發現了意大利的多種地方風貌,甚至──或者該說,尢其──許多意大利的地方風貌都不曾在既往的文學中呈現過。
正因為彼此未曾往來(或,誤以為彼此未曾往來)的意大利各地風土是多彩多姿的、正因為繁異的方言和術語可以揉捏合為文學語言,所以才有了「新寫實主義」。
不過,「新寫實主義」并非隻局限于地方風情──19世紀的「寫實主義」(注4)才着眼于區域性格。
在「新寫實主義」風潮下,作家借着刻畫地方風情來為他們的作品增添真實的風味,他們作品的關注焦點并不是地方風情本身,而是這整個世界:就像1930年代作家筆下的美國鄉野一樣──許多批評家就曾指稱,我們是這些美國作家直接或間接的徒子徒孫。
于是,語言、風格、步調對當時的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的「寫實主義」會和「自然主義」越離越遠(注5)。
我們為自己畫出一條陣線,或者該說是一個黃金三角──威爾加(注6)、維多裡尼(注7)、帕維瑟(注8)──我們從此展現,每個人各自以自己的地方語彙和風景為寫作基礎。
(我總是說「我們」而非單一的「我」,彷佛我所談的運動組織完善,經過熟慮。
但我要解釋,當時的實情正好相反。
多輕易呀──當人在讨論文學的時候,就算身置最為嚴肅、最實事求是的讨論場合中,也會不知不覺地捏造事實……也因此,文學的讨論越來越讓我感覺惱怒──無論是别人的或我自己的文學議論,都讓我煩厭。
) 我筆下的風景,是讓别人嫉妒的,我自己的私有物(我可以從這裡為自序開頭:将「一個文學世代的自述」這個命題加以壓縮精簡,一開頭就談論和我自己直接相關的事物,或許我可以因此避免空泛籠統的弊病……),以前都沒有人将這般風景真切寫在紙上。
(隻有詩人蒙塔列(注9)例外──雖然他來自裡古利亞的裡維拉那邊。
在閱讀蒙塔列的時候,我覺得從他的意象和語言,可以讀出我們共同家園的記憶。
)我自己則是波南提的裡維拉人,我的家鄉是聖雷莫。
我偏激地将觀光味濃重的海岸從聖雷莫的風景中抹去──那樣的海岸,充斥着棕榈樹、賭場、飯店和别墅──我似乎以這觀光景緻為恥。
我從舊城的窄巷下手,爬上河床,避開幾何形狀的康乃馨花床,我偏愛葡萄園階地以及圍牆古老幹枯幾欲頹圮的橄榄樹林,我在苔草蔓蔓的山丘騾徑探險,抵達森林的起點,近處先是松樹,再過去就是栗樹,然後我看見海──從高處總是可以清楚看見海,那是一條夾在兩翼綠蔭之間的藍帶。
我一路從海平面來到裡古利亞阿爾卑斯山低處的迂回山谷。
我擁有風景。
可是,如果要描繪這片風景,風景隻會具有次要地位:人民、故事,會比風景更重要。
抗戰時期即呈現了風景和人民的交融。
這,就是我的小說了,我沒有辦法用别的方式将它寫出來。
我整個人生的日常景緻,已經全然變得特殊、驚險:這個故事從舊城的幽暗拱門開展,一路延伸到森林。
這個故事追尋、藏匿武備的人們。
我發現當時的别墅都已經被征收、改建為禁閉室和監獄,于是我在小說裡重繪别墅當年風貌;康乃馨的花田早已是無人管理的廢地,無法橫越,甚至還自然生出一場火災,而我也将昔日花事寫下了。
因為作者可以将人間故事嵌入風景之中,所以「新寫實主義」才會……
時至今日,有些人記憶中的「新寫實主義」仍然大抵是文學遭受的一種污染,或是文學之外的因素(注3)施加在文學上頭的包袱──不過,這種看法并不盡然正确。
實際上,文學之外的元素屹立不搖,無庸置疑,看起來簡直就是天生的事實。
對我們來說,一切的問題就是文學的問題;我們隻想要将這個世界轉化成文學作品──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
※ 「新寫實主義」并不是一個流派。
(我們必須試着準确地陳述事實。
)「新寫實主義」是多種聲音的組合;這些聲音大緻上都是邊陲的。
「新寫實主義」大規模發現了意大利的多種地方風貌,甚至──或者該說,尢其──許多意大利的地方風貌都不曾在既往的文學中呈現過。
正因為彼此未曾往來(或,誤以為彼此未曾往來)的意大利各地風土是多彩多姿的、正因為繁異的方言和術語可以揉捏合為文學語言,所以才有了「新寫實主義」。
不過,「新寫實主義」并非隻局限于地方風情──19世紀的「寫實主義」(注4)才着眼于區域性格。
在「新寫實主義」風潮下,作家借着刻畫地方風情來為他們的作品增添真實的風味,他們作品的關注焦點并不是地方風情本身,而是這整個世界:就像1930年代作家筆下的美國鄉野一樣──許多批評家就曾指稱,我們是這些美國作家直接或間接的徒子徒孫。
于是,語言、風格、步調對當時的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的「寫實主義」會和「自然主義」越離越遠(注5)。
我們為自己畫出一條陣線,或者該說是一個黃金三角──威爾加(注6)、維多裡尼(注7)、帕維瑟(注8)──我們從此展現,每個人各自以自己的地方語彙和風景為寫作基礎。
(我總是說「我們」而非單一的「我」,彷佛我所談的運動組織完善,經過熟慮。
但我要解釋,當時的實情正好相反。
多輕易呀──當人在讨論文學的時候,就算身置最為嚴肅、最實事求是的讨論場合中,也會不知不覺地捏造事實……也因此,文學的讨論越來越讓我感覺惱怒──無論是别人的或我自己的文學議論,都讓我煩厭。
) 我筆下的風景,是讓别人嫉妒的,我自己的私有物(我可以從這裡為自序開頭:将「一個文學世代的自述」這個命題加以壓縮精簡,一開頭就談論和我自己直接相關的事物,或許我可以因此避免空泛籠統的弊病……),以前都沒有人将這般風景真切寫在紙上。
(隻有詩人蒙塔列(注9)例外──雖然他來自裡古利亞的裡維拉那邊。
在閱讀蒙塔列的時候,我覺得從他的意象和語言,可以讀出我們共同家園的記憶。
)我自己則是波南提的裡維拉人,我的家鄉是聖雷莫。
我偏激地将觀光味濃重的海岸從聖雷莫的風景中抹去──那樣的海岸,充斥着棕榈樹、賭場、飯店和别墅──我似乎以這觀光景緻為恥。
我從舊城的窄巷下手,爬上河床,避開幾何形狀的康乃馨花床,我偏愛葡萄園階地以及圍牆古老幹枯幾欲頹圮的橄榄樹林,我在苔草蔓蔓的山丘騾徑探險,抵達森林的起點,近處先是松樹,再過去就是栗樹,然後我看見海──從高處總是可以清楚看見海,那是一條夾在兩翼綠蔭之間的藍帶。
我一路從海平面來到裡古利亞阿爾卑斯山低處的迂回山谷。
我擁有風景。
可是,如果要描繪這片風景,風景隻會具有次要地位:人民、故事,會比風景更重要。
抗戰時期即呈現了風景和人民的交融。
這,就是我的小說了,我沒有辦法用别的方式将它寫出來。
我整個人生的日常景緻,已經全然變得特殊、驚險:這個故事從舊城的幽暗拱門開展,一路延伸到森林。
這個故事追尋、藏匿武備的人們。
我發現當時的别墅都已經被征收、改建為禁閉室和監獄,于是我在小說裡重繪别墅當年風貌;康乃馨的花田早已是無人管理的廢地,無法橫越,甚至還自然生出一場火災,而我也将昔日花事寫下了。
因為作者可以将人間故事嵌入風景之中,所以「新寫實主義」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