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紅樓夢》記事不忘吃飯
關燈
小
中
大
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謂種種與百姓不相關者也。
”(同上卷一《答鄧石陽》) 孔子為政,必以富民為先,既欲富民,則不可不言利,隻因孔子有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裡仁》)董仲舒又加以闡釋,他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心不得義,不得樂;體不得利,不得安。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體莫貴于心,故養莫重于義。
義之養生人,大于利矣。
”(《春秋繁露》第三十一篇《身之養重于義》)自此以後義利之争充斥乎學者著作之中。
到了宋代,道學家雖然闆起臉孔,重義而不言利,然而尚有李觏者,他說:“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李直講文集》卷二十九《原文》)又有蘇洵者,他固以為“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嘉佑集》卷九《上皇帝書》),所以主張徒義必不能以動人,他說:“武王以天命誅獨夫纣,揭大義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發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
意者,雖武王亦不能以徒義加天下也……君子之恥言利,亦恥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之(義),必即于利;即于利,則其為力也易;戾于利,則其為力也艱。
利在則義存,利亡則義喪……必也天下無小人,而後吾之徒義始行矣。
嗚呼難哉。
”(同上卷八《利者義之和論》) 由《紅樓夢》書中不忘吃飯,而竟談到“義與利”,讀者必将認為文不對題。
其實,吃飯是利之起點,又是利之重點。
世人日夜勤勞,勞苦其筋骨,胼胝其手足,為的什麼呢?吃飯而已,穿衣而已。
吃飯穿衣不能解決,歲暖而妻呼寒,年豐而兒啼饑,則忿怒之氣将勃發而為叛變。
西漢之赤眉,東漢之黃巾,晉之流民,隋之群盜,唐之黃巢,宋之方臘,元之劉福通,明之李自成、張獻忠,那一次不是因為吃飯問題,弄到中原蕭條,千裡無煙?那些坐在象牙塔裡,手執玉柄麈尾,高談闊論,研究老莊思想,均是漢魏華胄,而屬于大地主階級。
他們吃飯問題已經解決,故有餘閑光陰,作此清談。
至于一般細民,勞苦終日,欲求一飽而不可得,何暇談到玄理? 空話太多,言歸正題,賈府吃飯到底是依那一處風俗,我未曾研究,且不欲研究。
依《紅樓夢》所載,甯榮兩府本已分家,既已分家,當然是各爨的。
榮府有赦、政兩房,雖未分家,亦已各爨,但其各爨并不是賈赦一房在一處吃飯,賈政一房在一處吃飯,而是賈赦與邢夫人兩人,賈政與王夫人兩人各在各的房裡吃飯。
古者,男子往往弱冠而婚,翁媳的年齡相差無幾,為預防帷薄不修之故,翁媳多不同桌而食,例如“賈珍進來吃飯,賈蓉之妻(胡氏)回避了”(第五十三回)。
這不是因為古代男女之防嚴于今日,反而是古代男女之亂甚于今日,吾人讀過《左傳》,就可知道子烝其庶母者有之,父納其子媳為妾者亦有之。
社會愈淫亂,禮禁愈嚴格,所以禮禁的嚴格不能證明風俗之善良,反而隻可證明風俗的邪僻。
我屢次提到黛玉初進榮國府,在賈母房裡吃飯。
此時在賈母房裡吃飯的,除賈母及黛玉外,隻有迎春姊妹三人。
賈母等吃完了飯,王夫人方引李纨、鳳姐退下,各在各的房裡用飯。
鳳姐為賈琏之妻,賈赦的媳,并不與賈赦、邢夫人同桌而食。
鳳姐為王夫人的内侄女,亦不在王夫人處吃飯。
所以榮府雖然不曾分家,而已各爨分食,此種分食之制是否依吾國古代禮法,《禮》雲:“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禮記注疏》卷二《曲禮上》)而況翁媳。
何以知賈府有此法禁,賈蓉之妻胡氏回避賈珍,已述于上。
就以鳳姐言之,當賈琏同黛玉往揚州辦理林如海喪事,回京之日,“鳳姐命擺上酒馔來,夫妻對坐。
鳳姐雖善飲,卻不敢任興,隻陪侍着。
……正說着,王夫人又打發人來瞧鳳姐吃完了飯不曾。
鳳姐便知有事等他,趕忙的吃了飯,潄口要走”(第十六回),“賈琏正同鳳姐吃飯,一聞呼喚(賈政喚賈琏商量小和尚小道士之事),放下飯便走”(第二十三回)。
此兩者都可以證明平時鳳姐是和賈琏同在房裡吃飯。
至于平兒,則有其四樣分例菜,有時鳳姐高興,許其同桌而食,然平兒還要“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猶立于炕下,陪着鳳姐兒吃了飯,伏侍潄口”,而後方能走開(第五十五回)。
以上隻就平素吃便飯言之,至于家有宴會,他們坐法也與
”(同上卷一《答鄧石陽》) 孔子為政,必以富民為先,既欲富民,則不可不言利,隻因孔子有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裡仁》)董仲舒又加以闡釋,他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心不得義,不得樂;體不得利,不得安。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體莫貴于心,故養莫重于義。
義之養生人,大于利矣。
”(《春秋繁露》第三十一篇《身之養重于義》)自此以後義利之争充斥乎學者著作之中。
到了宋代,道學家雖然闆起臉孔,重義而不言利,然而尚有李觏者,他說:“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李直講文集》卷二十九《原文》)又有蘇洵者,他固以為“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嘉佑集》卷九《上皇帝書》),所以主張徒義必不能以動人,他說:“武王以天命誅獨夫纣,揭大義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發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
意者,雖武王亦不能以徒義加天下也……君子之恥言利,亦恥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之(義),必即于利;即于利,則其為力也易;戾于利,則其為力也艱。
利在則義存,利亡則義喪……必也天下無小人,而後吾之徒義始行矣。
嗚呼難哉。
”(同上卷八《利者義之和論》) 由《紅樓夢》書中不忘吃飯,而竟談到“義與利”,讀者必将認為文不對題。
其實,吃飯是利之起點,又是利之重點。
世人日夜勤勞,勞苦其筋骨,胼胝其手足,為的什麼呢?吃飯而已,穿衣而已。
吃飯穿衣不能解決,歲暖而妻呼寒,年豐而兒啼饑,則忿怒之氣将勃發而為叛變。
西漢之赤眉,東漢之黃巾,晉之流民,隋之群盜,唐之黃巢,宋之方臘,元之劉福通,明之李自成、張獻忠,那一次不是因為吃飯問題,弄到中原蕭條,千裡無煙?那些坐在象牙塔裡,手執玉柄麈尾,高談闊論,研究老莊思想,均是漢魏華胄,而屬于大地主階級。
他們吃飯問題已經解決,故有餘閑光陰,作此清談。
至于一般細民,勞苦終日,欲求一飽而不可得,何暇談到玄理? 空話太多,言歸正題,賈府吃飯到底是依那一處風俗,我未曾研究,且不欲研究。
依《紅樓夢》所載,甯榮兩府本已分家,既已分家,當然是各爨的。
榮府有赦、政兩房,雖未分家,亦已各爨,但其各爨并不是賈赦一房在一處吃飯,賈政一房在一處吃飯,而是賈赦與邢夫人兩人,賈政與王夫人兩人各在各的房裡吃飯。
古者,男子往往弱冠而婚,翁媳的年齡相差無幾,為預防帷薄不修之故,翁媳多不同桌而食,例如“賈珍進來吃飯,賈蓉之妻(胡氏)回避了”(第五十三回)。
這不是因為古代男女之防嚴于今日,反而是古代男女之亂甚于今日,吾人讀過《左傳》,就可知道子烝其庶母者有之,父納其子媳為妾者亦有之。
社會愈淫亂,禮禁愈嚴格,所以禮禁的嚴格不能證明風俗之善良,反而隻可證明風俗的邪僻。
我屢次提到黛玉初進榮國府,在賈母房裡吃飯。
此時在賈母房裡吃飯的,除賈母及黛玉外,隻有迎春姊妹三人。
賈母等吃完了飯,王夫人方引李纨、鳳姐退下,各在各的房裡用飯。
鳳姐為賈琏之妻,賈赦的媳,并不與賈赦、邢夫人同桌而食。
鳳姐為王夫人的内侄女,亦不在王夫人處吃飯。
所以榮府雖然不曾分家,而已各爨分食,此種分食之制是否依吾國古代禮法,《禮》雲:“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禮記注疏》卷二《曲禮上》)而況翁媳。
何以知賈府有此法禁,賈蓉之妻胡氏回避賈珍,已述于上。
就以鳳姐言之,當賈琏同黛玉往揚州辦理林如海喪事,回京之日,“鳳姐命擺上酒馔來,夫妻對坐。
鳳姐雖善飲,卻不敢任興,隻陪侍着。
……正說着,王夫人又打發人來瞧鳳姐吃完了飯不曾。
鳳姐便知有事等他,趕忙的吃了飯,潄口要走”(第十六回),“賈琏正同鳳姐吃飯,一聞呼喚(賈政喚賈琏商量小和尚小道士之事),放下飯便走”(第二十三回)。
此兩者都可以證明平時鳳姐是和賈琏同在房裡吃飯。
至于平兒,則有其四樣分例菜,有時鳳姐高興,許其同桌而食,然平兒還要“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猶立于炕下,陪着鳳姐兒吃了飯,伏侍潄口”,而後方能走開(第五十五回)。
以上隻就平素吃便飯言之,至于家有宴會,他們坐法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