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紅樓夢》記事不忘吃飯
關燈
小
中
大
任何小說尤其今人所寫的武俠小說而登在報紙之上的,往往是兩俠鬥劍或兩俠舌戰,經過了一星期,又經過了十餘天,還在那處,劍來劍去,或我一句,你一句,辯論不已。
我看到這裡,常常不再看下去。
經過一個多月,總以為應該變更了新花樣吧,又把該報取來一看,哈哈,鬥劍或舌戰還在原處進行,實在令人不能忍受。
這就是我不看某一位作家所寫武俠小說的原因。
我很懷疑此一批俠客大約遇到了黃石公,教以辟谷之法,否則不會比劍或比舌,比了兩個多月,還是口不幹而肚子不餓。
吾國的俠客單單不食不飲,就比藍眼睛、高鼻子的俠客高明。
我看了《紅樓夢》,總覺得曹雪芹不忘吃飯。
讀者不信吾言,試翻翻《紅樓夢》,就可發現數回之中,至少必有一次提到吃飯。
縱是吃便飯也寫得很詳細,如黛玉初入榮國府,在賈母房中吃飯,那一人捧杯,那一人安箸,那一人進羹,陪食的是誰,誰坐在那一方那一位,都寫得清清楚楚(第三回),就是其例。
或寫得很簡單,單單提了一句,如賈珍之妻尤氏請賈母等于早飯後,到甯府參加家宴,飲酒看花,其一例也。
在後者,簡單之中,又提到兩次吃飯,一是請賈母等“于早飯後”過來,在會芳園遊玩。
二是此次不過是甯榮二府“眷屬家宴”,并無别樣新文趣事可記(第五回)。
人類除神仙外,不能一日不食,所以寫長篇小說,不要寫得高興,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不休不息,滾滾下去,奔流到海不複回,而竟忘記了吃飯之事。
孔子至聖也,他深知人情,絕不學宋代道學家那樣,把食色看做卑鄙惡濁之事,而不肯出之于口,反而大膽地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禮記注疏》卷二十二《禮運》)關于飲食,孔子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同上卷二十一《禮運》)關于男女,孔子亦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同上卷五十二《中庸》)聖人之重視食色也如此。
告子說:“食色,性也。
”(《孟子注疏》卷十一上《告子上》)餘今學子貢的話:“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色。
”饑寒交迫,何暇談到“色”字?然而色亦甚重要,不過比之于食,要差些許而已。
所以孟子說王道,先則曰“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同上卷一上《梁惠王上》),次才曰“内無怨女,外無曠夫”(同上卷二上《梁惠王下》),即王道是從飲食男女方面着手。
古代“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賈公彥疏“此月既是娶女之月,若有父母不娶不嫁之者,自相奔就,亦不禁之”(《周禮注疏》卷十四《媒氏》)。
蓋人類皆有性欲,《詩》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詩經注疏》卷一《國風·關雎》)這隻是一首情歌,何必硬說:“《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同上毛亨傳)這真是容易了解的,愈注愈不易了解。
男女問題,即“色”的問題,說到這裡為止。
關于飲食問題似有補充說明的必要,先哲論政,必不忘民之衣食。
孔子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
”(《孔子家語》第十三篇《賢君》)又說:“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民匮其生,饑寒切于身,不為非者寡矣。
”(《孔叢子》第四篇《刑論》)“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得米一石,顔回仲由炊之于坯屋之下,有埃墨墜飯中,顔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孔子家語》第二十篇《在厄》)。
以子貢之智,顔回之賢,而當饑餓之時,子貢尚疑顔回之竊食,由此可知人類所視為最重要的,還是衣食。
所以孔子為政,必以富民為先。
“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
即“富之”乃在“教之”之先。
管仲說:“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第一篇《牧民》)多數人民饑寒交迫,而乃教之以仁義,勉之以道德,縱令孔子複生,說得口破唇幹,我想人民亦将一笑走開,不願再聽下去。
李卓吾說:“饑定思食,渴定思飲,夫天下曷嘗有不思飲食之人哉。
”(《李氏焚書》卷二《答劉方伯書》)李氏又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
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
故舉衣
我看到這裡,常常不再看下去。
經過一個多月,總以為應該變更了新花樣吧,又把該報取來一看,哈哈,鬥劍或舌戰還在原處進行,實在令人不能忍受。
這就是我不看某一位作家所寫武俠小說的原因。
我很懷疑此一批俠客大約遇到了黃石公,教以辟谷之法,否則不會比劍或比舌,比了兩個多月,還是口不幹而肚子不餓。
吾國的俠客單單不食不飲,就比藍眼睛、高鼻子的俠客高明。
我看了《紅樓夢》,總覺得曹雪芹不忘吃飯。
讀者不信吾言,試翻翻《紅樓夢》,就可發現數回之中,至少必有一次提到吃飯。
縱是吃便飯也寫得很詳細,如黛玉初入榮國府,在賈母房中吃飯,那一人捧杯,那一人安箸,那一人進羹,陪食的是誰,誰坐在那一方那一位,都寫得清清楚楚(第三回),就是其例。
或寫得很簡單,單單提了一句,如賈珍之妻尤氏請賈母等于早飯後,到甯府參加家宴,飲酒看花,其一例也。
在後者,簡單之中,又提到兩次吃飯,一是請賈母等“于早飯後”過來,在會芳園遊玩。
二是此次不過是甯榮二府“眷屬家宴”,并無别樣新文趣事可記(第五回)。
人類除神仙外,不能一日不食,所以寫長篇小說,不要寫得高興,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不休不息,滾滾下去,奔流到海不複回,而竟忘記了吃飯之事。
孔子至聖也,他深知人情,絕不學宋代道學家那樣,把食色看做卑鄙惡濁之事,而不肯出之于口,反而大膽地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禮記注疏》卷二十二《禮運》)關于飲食,孔子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同上卷二十一《禮運》)關于男女,孔子亦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同上卷五十二《中庸》)聖人之重視食色也如此。
告子說:“食色,性也。
”(《孟子注疏》卷十一上《告子上》)餘今學子貢的話:“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色。
”饑寒交迫,何暇談到“色”字?然而色亦甚重要,不過比之于食,要差些許而已。
所以孟子說王道,先則曰“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同上卷一上《梁惠王上》),次才曰“内無怨女,外無曠夫”(同上卷二上《梁惠王下》),即王道是從飲食男女方面着手。
古代“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賈公彥疏“此月既是娶女之月,若有父母不娶不嫁之者,自相奔就,亦不禁之”(《周禮注疏》卷十四《媒氏》)。
蓋人類皆有性欲,《詩》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詩經注疏》卷一《國風·關雎》)這隻是一首情歌,何必硬說:“《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同上毛亨傳)這真是容易了解的,愈注愈不易了解。
男女問題,即“色”的問題,說到這裡為止。
關于飲食問題似有補充說明的必要,先哲論政,必不忘民之衣食。
孔子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
”(《孔子家語》第十三篇《賢君》)又說:“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民匮其生,饑寒切于身,不為非者寡矣。
”(《孔叢子》第四篇《刑論》)“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得米一石,顔回仲由炊之于坯屋之下,有埃墨墜飯中,顔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孔子家語》第二十篇《在厄》)。
以子貢之智,顔回之賢,而當饑餓之時,子貢尚疑顔回之竊食,由此可知人類所視為最重要的,還是衣食。
所以孔子為政,必以富民為先。
“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
即“富之”乃在“教之”之先。
管仲說:“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第一篇《牧民》)多數人民饑寒交迫,而乃教之以仁義,勉之以道德,縱令孔子複生,說得口破唇幹,我想人民亦将一笑走開,不願再聽下去。
李卓吾說:“饑定思食,渴定思飲,夫天下曷嘗有不思飲食之人哉。
”(《李氏焚書》卷二《答劉方伯書》)李氏又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
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
故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