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寶玉的變态心理及其激烈思想(3)
關燈
小
中
大
祿蠹而已。
梁啟超說:“宋明諸哲之訓所以教人為聖賢也。
盡國人而聖賢之,豈非大善,而無如事實上萬不可緻……故窮理盡性之談,正誼明道之旨,君子以之自律,而不以責人也。
”(《飲冰室文集》之二十八《中國道德之大原》)韓非說:“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行也。
今為衆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
”(《韓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道學家用玄之又玄的無極、太極等等概念,希望國人懲忿窒欲,豈但聽者不解,而言者亦不能自圓其說,乃硬拉出孔聖孟轲以作護符。
其說無救于國,有害于民,宋代學者老早就知道了。
寶玉反對道學,我極同意。
寶玉于曆史方面,尤其文臣死谏,武臣死戰,認為這隻是沽名釣譽,不足以為訓。
但他所注意的是文臣死谏之一事。
他與襲人的對話如次: (寶玉)笑道:“人誰不死?隻要死的好。
那些須眉濁物隻聽見‘文死谏’‘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節,便隻管胡鬧起來。
那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隻顧他邀名,猛拼一死,将來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戰,他隻顧圖汗馬之功,猛拼一死,将來棄國于何地?”襲人不等說完,便道:“古時候兒這些人,也因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啊!”寶玉道:“那武将要是疏謀少略的,他自己無能,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麼?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記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濁氣一湧,即時拼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聖人,那天也斷斷不把這萬幾重任交代。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釣譽,并不知君臣的大義。
”(第三十六回) 寶玉這一段話,我所贊成的,隻有二三句:“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谏,邀忠烈之名。
”蘇轼有言:“知為國者,平居必常有忘軀犯顔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
苟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
”(《東坡七集·續集》卷十一《上神宗皇帝書》)是時王安石秉政,“好人同己,而惡人異己”,“與之同者援引登青雲,與之異者擯斥沉溝壑”,“人之常情,誰不愛富貴而畏刑禍,于是搢紳大夫望風承流,舍是取非。
興利除害,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而且朝廷考課人才,“襲故則無功,出奇則有賞”(《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四十五《應诏言朝政阙失狀》、卷四十六《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于是人臣之躁進者朝呈一策略,暮獻一計劃,花樣百出,人民莫知所從。
閉關時代,最多不過引起民衆暴動,朝代随之更疊;若有外敵窺伺于側,尚可招緻國家的滅亡。
在這種局勢之下,忠梗之臣何能不苦谏而至于死谏。
要是“朝廷少有瑕疵”,而即“胡彈亂谏”,以“邀忠烈之名”,我也和寶玉一樣,大大反對。
明代士大夫往往毛舉細故,借以沽名釣譽,而奏章多傷過激,指斥乘輿,則癸辛并舉,彈擊大臣,則共鲧比肩,迹其事實,初不盡然。
武宗下诏南巡,蓋欲假巡狩之名,肆其荒遊之欲。
群臣恐千騎萬乘,百姓騷驿,争相谏阻,猶可說也。
至于世宗時大禮之議,不過天子個人私事,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而廷臣竟然伏阙哭争,至謂“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明史》卷一百九十一《何孟春傳》)。
史臣斥其“過激且戆”(同上卷一百九十二楊慎等傳贊),良非虛語。
案明代言官往往借端聚訟,逞臆沽名,“然論國事而至于愛名,則将惟其名之可取,而事之得失有所不顧”(同上卷一百八十張甯等傳贊)。
此後張居正時奪情之議以及再後三案之争,
梁啟超說:“宋明諸哲之訓所以教人為聖賢也。
盡國人而聖賢之,豈非大善,而無如事實上萬不可緻……故窮理盡性之談,正誼明道之旨,君子以之自律,而不以責人也。
”(《飲冰室文集》之二十八《中國道德之大原》)韓非說:“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行也。
今為衆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
”(《韓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道學家用玄之又玄的無極、太極等等概念,希望國人懲忿窒欲,豈但聽者不解,而言者亦不能自圓其說,乃硬拉出孔聖孟轲以作護符。
其說無救于國,有害于民,宋代學者老早就知道了。
寶玉反對道學,我極同意。
寶玉于曆史方面,尤其文臣死谏,武臣死戰,認為這隻是沽名釣譽,不足以為訓。
但他所注意的是文臣死谏之一事。
他與襲人的對話如次: (寶玉)笑道:“人誰不死?隻要死的好。
那些須眉濁物隻聽見‘文死谏’‘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節,便隻管胡鬧起來。
那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隻顧他邀名,猛拼一死,将來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戰,他隻顧圖汗馬之功,猛拼一死,将來棄國于何地?”襲人不等說完,便道:“古時候兒這些人,也因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啊!”寶玉道:“那武将要是疏謀少略的,他自己無能,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麼?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記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濁氣一湧,即時拼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聖人,那天也斷斷不把這萬幾重任交代。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釣譽,并不知君臣的大義。
”(第三十六回) 寶玉這一段話,我所贊成的,隻有二三句:“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谏,邀忠烈之名。
”蘇轼有言:“知為國者,平居必常有忘軀犯顔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
苟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
”(《東坡七集·續集》卷十一《上神宗皇帝書》)是時王安石秉政,“好人同己,而惡人異己”,“與之同者援引登青雲,與之異者擯斥沉溝壑”,“人之常情,誰不愛富貴而畏刑禍,于是搢紳大夫望風承流,舍是取非。
興利除害,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而且朝廷考課人才,“襲故則無功,出奇則有賞”(《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四十五《應诏言朝政阙失狀》、卷四十六《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于是人臣之躁進者朝呈一策略,暮獻一計劃,花樣百出,人民莫知所從。
閉關時代,最多不過引起民衆暴動,朝代随之更疊;若有外敵窺伺于側,尚可招緻國家的滅亡。
在這種局勢之下,忠梗之臣何能不苦谏而至于死谏。
要是“朝廷少有瑕疵”,而即“胡彈亂谏”,以“邀忠烈之名”,我也和寶玉一樣,大大反對。
明代士大夫往往毛舉細故,借以沽名釣譽,而奏章多傷過激,指斥乘輿,則癸辛并舉,彈擊大臣,則共鲧比肩,迹其事實,初不盡然。
武宗下诏南巡,蓋欲假巡狩之名,肆其荒遊之欲。
群臣恐千騎萬乘,百姓騷驿,争相谏阻,猶可說也。
至于世宗時大禮之議,不過天子個人私事,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而廷臣竟然伏阙哭争,至謂“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明史》卷一百九十一《何孟春傳》)。
史臣斥其“過激且戆”(同上卷一百九十二楊慎等傳贊),良非虛語。
案明代言官往往借端聚訟,逞臆沽名,“然論國事而至于愛名,則将惟其名之可取,而事之得失有所不顧”(同上卷一百八十張甯等傳贊)。
此後張居正時奪情之議以及再後三案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