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寶玉的變态心理及其激烈思想(2)
關燈
小
中
大
寶玉反對念書,即由反對“祿蠹”而來。
葉适說:“今者化天下之人而為士,盡以入官。
”(《水心集》卷三《法度總論三》)入官的目的不在于治平,而在于發财,這是寶玉反對祿蠹,因又反對士大夫的原因。
吾人觀上述寶玉的見解,可以分析為三點,茲試述之如次: 一是反對《四書》。
“明明德”一語出自《大學》,而《大學》與《中庸》本來是《禮記》的一部分,朱子取出,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複為之章句集注。
案《論》、《孟》兩書乃孔、孟門人記錄其老師的言論及行事。
王充說:“案聖賢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論衡》第九卷《問孔篇》)王氏舉孔子對子貢及冉子之言以為證,他說:“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信最重也。
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廪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讓生于有餘,争生于不足。
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
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
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
子适衛,冉子仆,子曰庶矣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
教子貢去食而存信,食與富何别,信與教何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問,孔子為國,意何定哉?”(同上)莊子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莊子》第二十七篇《寓言》)後人多不研究那一句話是孔子說在年六十以前,那一句話是孔子說在年六十以後,而緻孔子之言不免有前後矛盾之處。
至于《大學》、《中庸》兩書之所言,與《論語》矛盾之處甚多。
舉一例言之,《論語·為政》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大學》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鄭氏注“放去惡人,獨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感服”。
孔穎達疏“既放此蔽賢之人,遠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孔穎達疏“或安而行之,謂無所求為,安靜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謂貪其利益(即愛賞)而行之。
或勉強而行之,謂畏懼罪惡(即畏刑),勉力自強而行之”。
此即《孝經》第七章《三才》所謂“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邢昺疏雲:“示有好必賞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歸善也。
示有惡必罰之禁,以懲止之,使其懼而不為也。
”此與法家由人性之有好惡,懸刑賞,獎民為善而禁民為惡,又有什麼區别。
換句話說,這不是“齊之以刑”麼?朱熹不察《四書》之中,矛盾的思想甚多,乃合之而為之注,所以寶玉才說“都是前人自己混編纂出來的”,“混編纂”三字值得吾人注意。
《四書》自元以來,用為取士的工具,固然多系孔孟嘉言,學者均崇之為“道德鐵則”。
然而王陽明乃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所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
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适損于己也。
”(《陽明全書》卷二《答羅整庵少宰書》)李卓吾之言更為激烈,他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後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李氏焚書》卷一《答耿中丞書》)又說:“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前遺後,随其所見,筆之于書柳宗元說:“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
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
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
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耳。
”(《柳河東集》卷四《論語辯上篇》)。
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
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
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随時處方,以教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藥醫假病方難定孰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
”(同上卷三《童心說》)寶玉謂當世之人除“明明德”外,以為别無一本可讀的書,其反
葉适說:“今者化天下之人而為士,盡以入官。
”(《水心集》卷三《法度總論三》)入官的目的不在于治平,而在于發财,這是寶玉反對祿蠹,因又反對士大夫的原因。
吾人觀上述寶玉的見解,可以分析為三點,茲試述之如次: 一是反對《四書》。
“明明德”一語出自《大學》,而《大學》與《中庸》本來是《禮記》的一部分,朱子取出,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複為之章句集注。
案《論》、《孟》兩書乃孔、孟門人記錄其老師的言論及行事。
王充說:“案聖賢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論衡》第九卷《問孔篇》)王氏舉孔子對子貢及冉子之言以為證,他說:“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信最重也。
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廪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讓生于有餘,争生于不足。
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
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
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
子适衛,冉子仆,子曰庶矣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
教子貢去食而存信,食與富何别,信與教何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問,孔子為國,意何定哉?”(同上)莊子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莊子》第二十七篇《寓言》)後人多不研究那一句話是孔子說在年六十以前,那一句話是孔子說在年六十以後,而緻孔子之言不免有前後矛盾之處。
至于《大學》、《中庸》兩書之所言,與《論語》矛盾之處甚多。
舉一例言之,《論語·為政》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大學》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鄭氏注“放去惡人,獨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感服”。
孔穎達疏“既放此蔽賢之人,遠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孔穎達疏“或安而行之,謂無所求為,安靜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謂貪其利益(即愛賞)而行之。
或勉強而行之,謂畏懼罪惡(即畏刑),勉力自強而行之”。
此即《孝經》第七章《三才》所謂“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邢昺疏雲:“示有好必賞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歸善也。
示有惡必罰之禁,以懲止之,使其懼而不為也。
”此與法家由人性之有好惡,懸刑賞,獎民為善而禁民為惡,又有什麼區别。
換句話說,這不是“齊之以刑”麼?朱熹不察《四書》之中,矛盾的思想甚多,乃合之而為之注,所以寶玉才說“都是前人自己混編纂出來的”,“混編纂”三字值得吾人注意。
《四書》自元以來,用為取士的工具,固然多系孔孟嘉言,學者均崇之為“道德鐵則”。
然而王陽明乃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所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
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适損于己也。
”(《陽明全書》卷二《答羅整庵少宰書》)李卓吾之言更為激烈,他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後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李氏焚書》卷一《答耿中丞書》)又說:“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前遺後,随其所見,筆之于書柳宗元說:“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
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
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
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耳。
”(《柳河東集》卷四《論語辯上篇》)。
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
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
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随時處方,以教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藥醫假病方難定孰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
”(同上卷三《童心說》)寶玉謂當世之人除“明明德”外,以為别無一本可讀的書,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