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變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聾道人述
崇祯癸未秋,予茕然草土,拙守無所事。
時左帥叛兵甫戢(左良玉将移兵就食江甯),江路稍通。
掌道塗公印海(名必宏,南昌人),以記室來召;不可辭,挾蒯缑北上。
十月晦渡淮,聞潼關失守,督師孫傳廷全軍覆沒,闖賊乘勢入陷西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抵京;當事諸大臣洩洩自若也。
二十八日,見晉撫蔡雲怡所投揭及手書,始知賊兵猖獗可慮,我逍遙作好之衆莫能禦,竟于臘月中旬蹴冰而濟,大河南北盡蹂躏無遺矣。
新推豫撫任浚觀望不前,舊撫秦所式以镌級不候代,徑繳敕印去。
巡按禦史蘇京按河北,為賊縛去請降。
蒲、汾、澤、潞一帶賊牌所到,望風迎款。
新督餘應桂領兵南去,以避賊鋒。
賊攻太原月餘,巡撫蔡懋德固守,外援不至。
甲申二月二日,力竭城陷殉難,一時官僚甚多遇害。
塘報到京,輔臣李建泰自請督師辦賊。
是日,輔臣陳演、蔣德璟準緻仕。
羽書旁午,聲言賊兵四十萬刻日來京城。
帝召集諸大臣問計,大司馬張缙彥建議調邊兵入援,司農以兵饷莫措為憂。
于是,遣内臣傳谕諸勳戚出資助饷,大臣承旨亦各率屬捐助有差。
五日間,凡三召對。
督輔李建泰自保定馳奏,請乘輿南遷。
總憲李邦華、少詹項煜等請太子南行。
帝皆不許,悉曰:國家豈遂至此!因泣下,諸臣亦泣下。
塗公歸寓語予故,時以科員光時亨(桐城人,從賊)持議參駁,遂無敢複請者。
然吾鄉戒裝出都者,轸相接也。
予以塗公朝夕方飲冰,僅十歲幼子依膝下;舍去非義,躊躇不敢行。
二月二十五日,賊圍真定。
二十七日,知府邱茂韋以城降,亂兵戕殺保督徐标。
三月初一日,昌平兵變。
初二日,賊破宣府。
李建泰駐師保定,賊至遂降。
報至京,科道等官及勳衛内臣,俱令分守九門。
初四日,召對百官。
遣襄城伯李國桢操練京營兵守城,加總兵左良玉、黃得功、唐通、吳三桂伯爵,劉澤清、鄭芝龍并世襲都督。
時唐通自薊鎮調至,上命通點京營三萬兵出城迎敵。
賊未至,而通先使人以書納降。
十四日,起複内臣曹化淳等出鎮。
十五日,報居庸關破。
十六日,李國桢上言:守城軍羸弱,不用命。
即日令内侍皆上城。
是日,昌平破,巡撫何謙隻身脫走。
予夜語塗公,崩解勢成,京城必不守。
公猶不信。
次早,促予往前門劉完白緞鋪措貸三百金,以為儲糧助饷之備。
是日,賊兵已至城下焚掠,城上亦急施放火炮,震聲不絕。
比予從東門返,則市中男女往來走如骛,競傳賊軍門宋孩(即宋獻策)克定十九日破賊、二十四日登極。
及申刻,前門亦鍵,人不得出入矣。
十八日早,于宅門揭一黃帖雲:西城禦史黃(或姓熊)世懿受我大順金牌若幹面,約兵到獻城雲雲。
從者欲聞之;予謂此必奸細所為,置之勿問可也。
十九日,吾鄉劉光祿坐守東華門,是夜五鼓返寓,遣使密語塗公曰:皇上并中宮、太子,三鼓以輕騎逸去。
塗公晨起,彷徨覓居于南昌内館旁側幽僻處,置三如夫人及幼子;謂予曰:子可偕吾兒往,吾亦當去此。
予應之曰:吾止此無害,公第自為計。
少頃,多騎馳市衢,自西而東,塵起沙揚,則賊兵已入矣。
纔扃閉宅門,聞長班傳呼順兵入城,谕城中官民無惶遽,仍複官者官、民者民。
無何,市民導賊兵索馬,馬廄悉空。
随報禦史王章為賊所殺,總憲李邦華、副憲施邦耀、戶部尚書倪元潞、掌科吳甘來、韓林、馬世奇俱投缳自盡。
塗公顧予曰:何如?予曰:以義,食祿者死固當。
公曰:死不惜,此呶呶者安以置!蓋指内人及子。
且謂:熊吏部、朱刑科俱無捐軀意。
予曰:然則從衆耳。
然心怦怦,泣下不可禁,因轉身入内。
扣宅門者洶洶,公遂越短垣去,祗留蒼頭二人與予俱。
薄暮,則多騎入室矣。
兩蒼頭始急檢笥中黃白,移貯之。
入室者問予何許人?是何官宅?予具以實告。
戒予勿他往。
為首者與予款語,且故作好言:奴輩私若财,第予言令還爾。
及旦,而兩蒼頭所藏白镪,強半入其橐中,予戒倉頭勿複言。
亡何,李自成已入大内,(不)見帝蹤迹,令諸将南追。
先入室者竟去,别易一人來,益枭健;姓孫,裕州人,僞權将軍之偏裨也(權将軍劉姓,宗敏名)。
兩蒼頭遂檢宅中所遺,又移至他所。
至二十一日,盡為小卒搜攫去。
城中逐戶用黃紙書大順永昌牌位祀奉,人以黃紙書順民二字插鬓邊,然後出市行。
是日,知帝與太監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遺有血诏一紙;皇後屍亦在宮中舁去,俱停于東華門側棚内,群臣無一往臨者。
行道之人,無不隕涕。
賊出示限三日内文武大小官員俱自出投牒,照舊擢用;隐匿不出者,罪。
二十三日,文武約三、四千人俱亵服持牒候見僞丞相牛金星,葡伏中道;牛則席地坐,逐名點閱人材豐偉及知名者,選七十餘人發吏部錄用,予鄉吏部熊文舉、太仆李元鼎、葉初春鹹與焉。
不用者,每名著二兵弓刀押出,飛奔至僞國公劉府營房内。
達旦,囚服齊集唱名,又分散。
戈、李二将軍嚴刑拷訊,追贓充饷;多者數萬,少者數千。
塗公賴熊吏部推引得用,然尚羁營房内二晝夜。
予鄉如劉光祿、李春坊、朱刑科、羅庶常俱以剪發忤賊意,遂不免三木
時左帥叛兵甫戢(左良玉将移兵就食江甯),江路稍通。
掌道塗公印海(名必宏,南昌人),以記室來召;不可辭,挾蒯缑北上。
十月晦渡淮,聞潼關失守,督師孫傳廷全軍覆沒,闖賊乘勢入陷西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抵京;當事諸大臣洩洩自若也。
二十八日,見晉撫蔡雲怡所投揭及手書,始知賊兵猖獗可慮,我逍遙作好之衆莫能禦,竟于臘月中旬蹴冰而濟,大河南北盡蹂躏無遺矣。
新推豫撫任浚觀望不前,舊撫秦所式以镌級不候代,徑繳敕印去。
巡按禦史蘇京按河北,為賊縛去請降。
蒲、汾、澤、潞一帶賊牌所到,望風迎款。
新督餘應桂領兵南去,以避賊鋒。
賊攻太原月餘,巡撫蔡懋德固守,外援不至。
甲申二月二日,力竭城陷殉難,一時官僚甚多遇害。
塘報到京,輔臣李建泰自請督師辦賊。
是日,輔臣陳演、蔣德璟準緻仕。
羽書旁午,聲言賊兵四十萬刻日來京城。
帝召集諸大臣問計,大司馬張缙彥建議調邊兵入援,司農以兵饷莫措為憂。
于是,遣内臣傳谕諸勳戚出資助饷,大臣承旨亦各率屬捐助有差。
五日間,凡三召對。
督輔李建泰自保定馳奏,請乘輿南遷。
總憲李邦華、少詹項煜等請太子南行。
帝皆不許,悉曰:國家豈遂至此!因泣下,諸臣亦泣下。
塗公歸寓語予故,時以科員光時亨(桐城人,從賊)持議參駁,遂無敢複請者。
然吾鄉戒裝出都者,轸相接也。
予以塗公朝夕方飲冰,僅十歲幼子依膝下;舍去非義,躊躇不敢行。
二月二十五日,賊圍真定。
二十七日,知府邱茂韋以城降,亂兵戕殺保督徐标。
三月初一日,昌平兵變。
初二日,賊破宣府。
李建泰駐師保定,賊至遂降。
報至京,科道等官及勳衛内臣,俱令分守九門。
初四日,召對百官。
遣襄城伯李國桢操練京營兵守城,加總兵左良玉、黃得功、唐通、吳三桂伯爵,劉澤清、鄭芝龍并世襲都督。
時唐通自薊鎮調至,上命通點京營三萬兵出城迎敵。
賊未至,而通先使人以書納降。
十四日,起複内臣曹化淳等出鎮。
十五日,報居庸關破。
十六日,李國桢上言:守城軍羸弱,不用命。
即日令内侍皆上城。
是日,昌平破,巡撫何謙隻身脫走。
予夜語塗公,崩解勢成,京城必不守。
公猶不信。
次早,促予往前門劉完白緞鋪措貸三百金,以為儲糧助饷之備。
是日,賊兵已至城下焚掠,城上亦急施放火炮,震聲不絕。
比予從東門返,則市中男女往來走如骛,競傳賊軍門宋孩(即宋獻策)克定十九日破賊、二十四日登極。
及申刻,前門亦鍵,人不得出入矣。
十八日早,于宅門揭一黃帖雲:西城禦史黃(或姓熊)世懿受我大順金牌若幹面,約兵到獻城雲雲。
從者欲聞之;予謂此必奸細所為,置之勿問可也。
十九日,吾鄉劉光祿坐守東華門,是夜五鼓返寓,遣使密語塗公曰:皇上并中宮、太子,三鼓以輕騎逸去。
塗公晨起,彷徨覓居于南昌内館旁側幽僻處,置三如夫人及幼子;謂予曰:子可偕吾兒往,吾亦當去此。
予應之曰:吾止此無害,公第自為計。
少頃,多騎馳市衢,自西而東,塵起沙揚,則賊兵已入矣。
纔扃閉宅門,聞長班傳呼順兵入城,谕城中官民無惶遽,仍複官者官、民者民。
無何,市民導賊兵索馬,馬廄悉空。
随報禦史王章為賊所殺,總憲李邦華、副憲施邦耀、戶部尚書倪元潞、掌科吳甘來、韓林、馬世奇俱投缳自盡。
塗公顧予曰:何如?予曰:以義,食祿者死固當。
公曰:死不惜,此呶呶者安以置!蓋指内人及子。
且謂:熊吏部、朱刑科俱無捐軀意。
予曰:然則從衆耳。
然心怦怦,泣下不可禁,因轉身入内。
扣宅門者洶洶,公遂越短垣去,祗留蒼頭二人與予俱。
薄暮,則多騎入室矣。
兩蒼頭始急檢笥中黃白,移貯之。
入室者問予何許人?是何官宅?予具以實告。
戒予勿他往。
為首者與予款語,且故作好言:奴輩私若财,第予言令還爾。
及旦,而兩蒼頭所藏白镪,強半入其橐中,予戒倉頭勿複言。
亡何,李自成已入大内,(不)見帝蹤迹,令諸将南追。
先入室者竟去,别易一人來,益枭健;姓孫,裕州人,僞權将軍之偏裨也(權将軍劉姓,宗敏名)。
兩蒼頭遂檢宅中所遺,又移至他所。
至二十一日,盡為小卒搜攫去。
城中逐戶用黃紙書大順永昌牌位祀奉,人以黃紙書順民二字插鬓邊,然後出市行。
是日,知帝與太監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遺有血诏一紙;皇後屍亦在宮中舁去,俱停于東華門側棚内,群臣無一往臨者。
行道之人,無不隕涕。
賊出示限三日内文武大小官員俱自出投牒,照舊擢用;隐匿不出者,罪。
二十三日,文武約三、四千人俱亵服持牒候見僞丞相牛金星,葡伏中道;牛則席地坐,逐名點閱人材豐偉及知名者,選七十餘人發吏部錄用,予鄉吏部熊文舉、太仆李元鼎、葉初春鹹與焉。
不用者,每名著二兵弓刀押出,飛奔至僞國公劉府營房内。
達旦,囚服齊集唱名,又分散。
戈、李二将軍嚴刑拷訊,追贓充饷;多者數萬,少者數千。
塗公賴熊吏部推引得用,然尚羁營房内二晝夜。
予鄉如劉光祿、李春坊、朱刑科、羅庶常俱以剪發忤賊意,遂不免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