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使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以禮來,反以兵往;不是攝政王起初發兵破賊之意。
況江南水鄉,□騎能保其必勝乎?剛陵不答,徑起而出。
十五日,内院官率戶部官來收銀币。
對之曰:銀币是送你們的,正該收去。
将銀鞘十萬、金一千兩先付,蟒緞二千六百疋、餘緞絹尚在後運也。
私計吳三桂既不出拜诏,則萬金可以無與;□見十萬外尚有餘鞘,辄起攘奪。
告之曰:銀一萬兩、緞二千疋,是賞吳三桂的;既到此地,你們亦收去轉付。
諸人撫掌踴躍,負馱而去。
目擊□情,事勢難為;密修寸楮,令都司車鎮遠逾垣而出,馳報史、馬二輔,早饬備禦。
嗣聞西寇勢急,連日八王子領兵出彰義門往西剿賊。
過此數日,封鎖寺門,杳無消息。
令人密探,聞攝政王問内院諸人:南來使臣如何處他?十王子曰:殺了他罷。
攝政搖手。
馮铨曰:剃了他發,拘留在此。
攝政不答。
洪承疇曰:兩國相争,不斬來使;難為他們,下次無人敢來了!攝政曰:老洪言是。
遂有放回之意矣。
二十日,車令送祖溥澤同來參将辛自修、姜琦等八人至寺稱:祖錦衣,他父親留他不去了;同來官丁送在這邊,同回南去。
辛自修言祖錦衣十六日被逼令剃頭,痛哭一日夜。
自言奉命同來,圖成好回南;今為所苦,至死不忘國家等語。
二十六日,剛陵至寺,說你們明早即行,我已遣兵押送至濟甯;就去報儞江南,我要發兵南來。
三使雲:奉命而來,一為緻謝貴國,一為祭告陵寝,一為議葬先帝;尚要往昌平祭告□。
曰:我朝已替你們哭過了、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甚麼?祭甚麼?葬甚麼?先帝活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讨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本鎮應之曰:果不容我們改葬,願留銀二千兩,煩貴國委官督工如何?曰:吾國盡有錢糧,不須你們;已葬了,不必改葬。
出檄一通,當堂朗讀;三使坐而聽之,随粘寺壁。
大約以不救援先帝為罪一,擅立皇帝為罪二,各鎮擁兵虐民為罪三;旦夕發兵讨罪等語。
左曰:今上賢序俱應,何為擅立?曰:前已說過了,不必再言。
本鎮曰:原為講好而來,今竟講不得好耶?曰:來講,河上可講、江上可講,随地可講。
本鎮曰:流賊在西,猖獗未滅;貴國又發兵而南,恐非貴國之利!曰:你們去,不要管吾! 二十七日早,□官二帶兵三百,立促出京;督押随營安歇,不許一人前後、一人近語。
二十九日,至河西務。
仰望諸陵,近在咫尺,不得一谒祭告,哀痛不禁;即在河西務整備祭品,設位遙祭,文武将士皆痛哭失聲。
初一日,至天津。
遇後運緞絹,有□差戶部主事一員押之而北。
初四日,行過滄州十裡,忽見□官車令帶兵四五十騎追左、馬二使複回北京。
本鎮曰:三人同來同歸,奈何複留二人?官曰:留二位暫當住住,你可速回南去傳報,報我大兵就來。
□兵逼二使而北,擁本鎮南而不許叙别。
左部院惟于馬首曰:我以身許國,不得顧家;緻意我朝當事諸公,速防河、防江!本鎮此時同出獨歸,肝腸欲裂矣。
或傳□使王之佐、魏之屏等三人使南,王之佐留之不回;初一日,魏之屏北歸至京,有他言,故來追去。
總之,□□□□變幻莫測也。
十五日,行至濟甯。
途遇王之佐,因托其善為我辭,早還二使。
十六日,北兵押過濟甯二十裡而回。
途中知宿遷之失,急從徐州渡。
開□發兵三股,北來及各處調合諸營約有數萬,暫在濟甯養馬,便欲南侵。
又聞調取麗舟數千,從海而南;防河、防江戰守之具,所當急為有備者也。
洪範勞苦備嘗,奉使無效。
自維衰朽,稍免斧钺,決計乞閑。
惟是往返情事,逐日筆記,一字不敢虛僞。
其諸人至寺嫚語,尚多難以詳述。
姑記大略如此,聽高明垂鑒焉。
謹記。
況江南水鄉,□騎能保其必勝乎?剛陵不答,徑起而出。
十五日,内院官率戶部官來收銀币。
對之曰:銀币是送你們的,正該收去。
将銀鞘十萬、金一千兩先付,蟒緞二千六百疋、餘緞絹尚在後運也。
私計吳三桂既不出拜诏,則萬金可以無與;□見十萬外尚有餘鞘,辄起攘奪。
告之曰:銀一萬兩、緞二千疋,是賞吳三桂的;既到此地,你們亦收去轉付。
諸人撫掌踴躍,負馱而去。
目擊□情,事勢難為;密修寸楮,令都司車鎮遠逾垣而出,馳報史、馬二輔,早饬備禦。
嗣聞西寇勢急,連日八王子領兵出彰義門往西剿賊。
過此數日,封鎖寺門,杳無消息。
令人密探,聞攝政王問内院諸人:南來使臣如何處他?十王子曰:殺了他罷。
攝政搖手。
馮铨曰:剃了他發,拘留在此。
攝政不答。
洪承疇曰:兩國相争,不斬來使;難為他們,下次無人敢來了!攝政曰:老洪言是。
遂有放回之意矣。
二十日,車令送祖溥澤同來參将辛自修、姜琦等八人至寺稱:祖錦衣,他父親留他不去了;同來官丁送在這邊,同回南去。
辛自修言祖錦衣十六日被逼令剃頭,痛哭一日夜。
自言奉命同來,圖成好回南;今為所苦,至死不忘國家等語。
二十六日,剛陵至寺,說你們明早即行,我已遣兵押送至濟甯;就去報儞江南,我要發兵南來。
三使雲:奉命而來,一為緻謝貴國,一為祭告陵寝,一為議葬先帝;尚要往昌平祭告□。
曰:我朝已替你們哭過了、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甚麼?祭甚麼?葬甚麼?先帝活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讨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本鎮應之曰:果不容我們改葬,願留銀二千兩,煩貴國委官督工如何?曰:吾國盡有錢糧,不須你們;已葬了,不必改葬。
出檄一通,當堂朗讀;三使坐而聽之,随粘寺壁。
大約以不救援先帝為罪一,擅立皇帝為罪二,各鎮擁兵虐民為罪三;旦夕發兵讨罪等語。
左曰:今上賢序俱應,何為擅立?曰:前已說過了,不必再言。
本鎮曰:原為講好而來,今竟講不得好耶?曰:來講,河上可講、江上可講,随地可講。
本鎮曰:流賊在西,猖獗未滅;貴國又發兵而南,恐非貴國之利!曰:你們去,不要管吾! 二十七日早,□官二帶兵三百,立促出京;督押随營安歇,不許一人前後、一人近語。
二十九日,至河西務。
仰望諸陵,近在咫尺,不得一谒祭告,哀痛不禁;即在河西務整備祭品,設位遙祭,文武将士皆痛哭失聲。
初一日,至天津。
遇後運緞絹,有□差戶部主事一員押之而北。
初四日,行過滄州十裡,忽見□官車令帶兵四五十騎追左、馬二使複回北京。
本鎮曰:三人同來同歸,奈何複留二人?官曰:留二位暫當住住,你可速回南去傳報,報我大兵就來。
□兵逼二使而北,擁本鎮南而不許叙别。
左部院惟于馬首曰:我以身許國,不得顧家;緻意我朝當事諸公,速防河、防江!本鎮此時同出獨歸,肝腸欲裂矣。
或傳□使王之佐、魏之屏等三人使南,王之佐留之不回;初一日,魏之屏北歸至京,有他言,故來追去。
總之,□□□□變幻莫測也。
十五日,行至濟甯。
途遇王之佐,因托其善為我辭,早還二使。
十六日,北兵押過濟甯二十裡而回。
途中知宿遷之失,急從徐州渡。
開□發兵三股,北來及各處調合諸營約有數萬,暫在濟甯養馬,便欲南侵。
又聞調取麗舟數千,從海而南;防河、防江戰守之具,所當急為有備者也。
洪範勞苦備嘗,奉使無效。
自維衰朽,稍免斧钺,決計乞閑。
惟是往返情事,逐日筆記,一字不敢虛僞。
其諸人至寺嫚語,尚多難以詳述。
姑記大略如此,聽高明垂鑒焉。
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