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使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心降□者,惟言絕通好、殺使臣、下江南,以取容悅。
山東僭踞,皆王永鳌、方大猷為政,聞其屢疏極言不可和狀。
嗣王永鳌,其裨将縛之轅門;群唾其面,争脔割之:足以昭降□之報。
二十九日,至河西務。
聞主已入都,擇十月初一日登位,不便遽前;差官王廷翰、生員王言假以副将聯名帖送内院。
馮铨見帖寫侍生,厲聲曰:入國問禁,何無攝政王啟,辄敢持帖來見我!王言曰:夫使奉本朝皇帝之命,緻謝清朝。
大使行過濟甯,已草一啟,欲先達攝政王;及抵德州,見有「不必敬他」之說,因此中辍。
今差官此來,正是問禁。
馮铨語塞,而厲稍平。
徐曰:不收汝帖,可即進京來見。
初五日,至張家灣。
因贻攝政王啟,大意言為國以禮,三使奉禦書、禮币而至,禮宜遣官郊迎,豈有呼之即入之禮!複草一書與内院諸臣。
王言至内院,兩見洪承疇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堕;謝升時而□帽、時而南冠,默然忸怩;馮铨則惟其所言,岸然自志。
内院首剛陵榜什問:何以不徑進來?王言告以禦書不可輕亵;若不差官去迎,使臣甯死不敢前進。
初十日,差禮部官又奇庫迎至張家灣。
祖澤溥差原同參将辛自修二人至灣說,攝政王見啟,意頗善。
其父祖大壽傳言:少有機會,無不效力。
暗遣人相聞三桂。
三桂傳言:清朝法令甚嚴,恐緻嫌疑,不敢出見。
令所親來緻意,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
三桂旋西出剿賊。
十二日,鼓吹前導,捧禦書從正陽門入城,使臣随之;左部院素服、素帷,□将使臣及官兵人等送至鴻胪寺居住。
□欲以禦書送至禮部,捧書者卻足不敢前;時已天晚,因亦迎入寺中。
關防甚嚴,内外不許舉火,俱□傳送,官丁饑寒殊苦。
十三日,有禮部官數人至寺,問南來諸公有何事至我國?三使應之曰:我朝新天子問貴國借兵破賊,複為先帝發喪成服;令我等赍禦書、銀币,前來緻謝。
官雲:有書可付吾們。
應之曰:禦書禮宜送入貴朝,不宜輕投儞部。
官雲:凡進貢文書,俱到禮部轉啟。
應之曰:天朝禦書,何得以他國文書比。
官雲:說是禦書,吾們也不收罷。
作色而去。
□以謝禮為貢、以天朝禦書同于他國貢文,以故禦書不敢輕與。
十四日,剛陵榜什率十餘人俱夷服、佩刀直登寺堂。
剛陵踞椅上坐,諸人坐他右氈上。
通事指他左氈曰:你們坐此!左部院正顔曰:我們中國人,不比儞們坐地慣;快取椅來。
遂取椅三,與剛陵相對而坐。
通事車令,即剛陵之弟;其人狡黠舌辨,通夷、夏語。
曰:我國發兵為你們破賊報仇,江南不發一兵,突立皇帝,這是何說?三人曰:今上乃神宗皇帝嫡孫,夙有聖德;先帝既喪,倫序相應立之,誰曰不宜?曰:崇祯帝可有遺诏杏?三人曰:先帝變出不測,安有遺诏?南都聞先帝之變,會今上至淮,天與人歸,臣民擁戴,告立于高皇帝之廟,安事遺诏!曰:崇祯帝死時,你南京臣子不來救援;今日忽立新皇帝?應之曰:北京失守,事出不測。
南北地隔三千餘裡,諸臣聞變,整練兵馬,正欲北來剿賊;傳聞貴國巳發兵逐賊,以故不便前來,恐疑與貴國為敵。
特令我等來謝,相約殺賊耳。
曰:你們向在何處?今日卻來多話。
左曰:先帝遭變時,我正在上江催兵;陳總兵、馬太仆尚在林下。
曰:汝催兵曾殺得流賊否?左曰:我是催兵剿張獻忠,闖賊也未曾敢犯上江。
曰:汝服孝服,便是忠臣麼?本鎮應之曰:左部院是母喪,不是國服。
曰:毋多言,我們已發大兵下江南。
左曰:江南尚大,兵馬甚多;莫便小觑了!□聞「江南尚大」之言,覺有不悅。
本鎮應之曰:我等原為攝政王發兵破賊、又為先帝發喪成服,皇帝命我等赍禦書、銀币數千裡遠來,原是通好緻謝;何得以兵勢恐吓?果要用兵,豈能阻你。
但
山東僭踞,皆王永鳌、方大猷為政,聞其屢疏極言不可和狀。
嗣王永鳌,其裨将縛之轅門;群唾其面,争脔割之:足以昭降□之報。
二十九日,至河西務。
聞主已入都,擇十月初一日登位,不便遽前;差官王廷翰、生員王言假以副将聯名帖送内院。
馮铨見帖寫侍生,厲聲曰:入國問禁,何無攝政王啟,辄敢持帖來見我!王言曰:夫使奉本朝皇帝之命,緻謝清朝。
大使行過濟甯,已草一啟,欲先達攝政王;及抵德州,見有「不必敬他」之說,因此中辍。
今差官此來,正是問禁。
馮铨語塞,而厲稍平。
徐曰:不收汝帖,可即進京來見。
初五日,至張家灣。
因贻攝政王啟,大意言為國以禮,三使奉禦書、禮币而至,禮宜遣官郊迎,豈有呼之即入之禮!複草一書與内院諸臣。
王言至内院,兩見洪承疇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堕;謝升時而□帽、時而南冠,默然忸怩;馮铨則惟其所言,岸然自志。
内院首剛陵榜什問:何以不徑進來?王言告以禦書不可輕亵;若不差官去迎,使臣甯死不敢前進。
初十日,差禮部官又奇庫迎至張家灣。
祖澤溥差原同參将辛自修二人至灣說,攝政王見啟,意頗善。
其父祖大壽傳言:少有機會,無不效力。
暗遣人相聞三桂。
三桂傳言:清朝法令甚嚴,恐緻嫌疑,不敢出見。
令所親來緻意,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
三桂旋西出剿賊。
十二日,鼓吹前導,捧禦書從正陽門入城,使臣随之;左部院素服、素帷,□将使臣及官兵人等送至鴻胪寺居住。
□欲以禦書送至禮部,捧書者卻足不敢前;時已天晚,因亦迎入寺中。
關防甚嚴,内外不許舉火,俱□傳送,官丁饑寒殊苦。
十三日,有禮部官數人至寺,問南來諸公有何事至我國?三使應之曰:我朝新天子問貴國借兵破賊,複為先帝發喪成服;令我等赍禦書、銀币,前來緻謝。
官雲:有書可付吾們。
應之曰:禦書禮宜送入貴朝,不宜輕投儞部。
官雲:凡進貢文書,俱到禮部轉啟。
應之曰:天朝禦書,何得以他國文書比。
官雲:說是禦書,吾們也不收罷。
作色而去。
□以謝禮為貢、以天朝禦書同于他國貢文,以故禦書不敢輕與。
十四日,剛陵榜什率十餘人俱夷服、佩刀直登寺堂。
剛陵踞椅上坐,諸人坐他右氈上。
通事指他左氈曰:你們坐此!左部院正顔曰:我們中國人,不比儞們坐地慣;快取椅來。
遂取椅三,與剛陵相對而坐。
通事車令,即剛陵之弟;其人狡黠舌辨,通夷、夏語。
曰:我國發兵為你們破賊報仇,江南不發一兵,突立皇帝,這是何說?三人曰:今上乃神宗皇帝嫡孫,夙有聖德;先帝既喪,倫序相應立之,誰曰不宜?曰:崇祯帝可有遺诏杏?三人曰:先帝變出不測,安有遺诏?南都聞先帝之變,會今上至淮,天與人歸,臣民擁戴,告立于高皇帝之廟,安事遺诏!曰:崇祯帝死時,你南京臣子不來救援;今日忽立新皇帝?應之曰:北京失守,事出不測。
南北地隔三千餘裡,諸臣聞變,整練兵馬,正欲北來剿賊;傳聞貴國巳發兵逐賊,以故不便前來,恐疑與貴國為敵。
特令我等來謝,相約殺賊耳。
曰:你們向在何處?今日卻來多話。
左曰:先帝遭變時,我正在上江催兵;陳總兵、馬太仆尚在林下。
曰:汝催兵曾殺得流賊否?左曰:我是催兵剿張獻忠,闖賊也未曾敢犯上江。
曰:汝服孝服,便是忠臣麼?本鎮應之曰:左部院是母喪,不是國服。
曰:毋多言,我們已發大兵下江南。
左曰:江南尚大,兵馬甚多;莫便小觑了!□聞「江南尚大」之言,覺有不悅。
本鎮應之曰:我等原為攝政王發兵破賊、又為先帝發喪成服,皇帝命我等赍禦書、銀币數千裡遠來,原是通好緻謝;何得以兵勢恐吓?果要用兵,豈能阻你。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