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一回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

關燈
虛連連點首稱善。

     過了數日,裡長領兩個公差,求見若虛曰:“本縣太爺請孝廉公即日到衙中面試。

    ”着虛聽了,一面治酒相待,一面安置行李,命李福作伴,囑咐二子用心讀書,又分付劉東好生看守家務。

    天錫、天祿送了數裡,珍重而别。

    若虛到了城中,寓于安靜所在,到了試期,用了早膳,不一時街中炮響,城中老少人等,到行前争看孝廉。

    果然一個個儒冠儒服,清氣宜人。

    知縣雖依着朝廷大典,礙着國制,不好張燈結彩,隻打鼓升堂,三班六房一齊上前叩頭。

    知縣分忖道:“傳各處裡長鄉約,一齊上堂。

    ”衆人皆上堂叩頭。

    知縣道:“今朝廷大典,爾等站立答話。

    ”然後問曰:“爾衆等所報孝廉,果出真實否?”衆皆曰:“皆是實行。

    ”知縣又問道:“履曆、年貌俱各清白?”衆人曰:“不敢蒙昧太爺。

    ”知縣曰:“朝廷重典,務在得士,本縣不敢不盡心。

    ”那禮房已将所報花名開成一冊,長者在前,少者在後,共有三十餘名。

    知縣逐一看過,提起筆來就點頭名。

    禮房一旁唱曰:“禮教鄉李逢吉。

    ”李逢吉在堂下答曰:“有。

    ”規行矩步,走上堂來,作了三揖。

    知縣雙手一拱,李逢吉站在一旁。

    知縣問曰:“秀士所學何經?”李逢吉答曰:“門生所習《書經》,兼通《易經》。

    ”知縣又問曰:“學的那一種書法?”李逢吉道:“門生所學是楷字,兼學隸字。

    ”知縣道:“你可當堂默寫《君陳篇》,并《五子歌》;以隸字默寫恒、升二卦。

    ”李逢吉當堂就寫。

    知縣又點二名,禮房唱曰:“滠源鄉朱若虛。

    ”若虎答曰:“有。

    ”雍容雅步,匆匆上堂,作了三個長揖,侍在一旁。

    知縣問道:“秀士所學何經?”若虛答曰:“門生資質魯鈍,負性好學。

    感父台善政,年豐民樂,故門生得以盡日讀書,門生卻六經皆通。

    ”知縣喜形于色,又顧問曰:“是習那一種書法?”若虛答曰:“真草隸篆,兼而學之,恐不中父台選舉。

    ”知縣曰:“爾隻以真字默寫《洪範》、《鹿鳴》二篇足矣。

    ”若虛道命而坐。

    以後三十餘名秀士,俱逐一考試。

    午未之後,各人繳卷,一聲炮響,衆秀士依次而退。

     過了三日,街中炮響三聲,梆鼓齊鳴,旗傘引道,兵壯侍從,楊知縣捧案送出儀門之外,貼在照壁之上。

    知縣方才進衙,那看案的人颠颠倒倒,到也好笑。

    若虛候衆人散去,方近前觀看: 第一名,朱若虛、李逢吉、王龍、陳益-、李懷玉、劉有光、楊輝、窦建柱。

     末批雲: 墨水污卷不取,遺失字句不取,書法不工不取,講義不清不取。

     惟有那案上有名之人,各具門生帖子,齊進街中,谒見父師。

    知縣早已備酒相待。

    到了次日,又随知縣進聖廟行香。

    一個個方巾大帽,插花披紅,好不光彩。

    知縣又限日期,引孝廉上府看驗。

    一路上鳴鑼開道,旗傘侍從人役送至沙口地界,早有兩隻大船在那裡伺候。

    知縣分付人役俱回,隻留四個親随侍從。

    見風平浪靜,命兩船相并而行。

    師生九人,有時談論詩書的樂意,有時談論為官的苦楚,有時談論民情狡猾,談到高興之處,便用詩酒交酬,唱和贈答,十分忘形。

    到了晚間,見雁浮寒水,鳥集成樓,星垂平野,月湧大江,果然江景如畫,洵不誣矣。

     次日,到了黃州,見天色尚早,換了公服,同八名秀士到府堂,谒見府尹。

    先到清号房挂号,号役接了小禮,心中嫌輕,曉得楊知縣是清官,更兼朝廷大典,不敢怠慢,隻得進門房去通報。

    門丁接了手本,進内署見府尊禀道“西陵縣楊廷臣,在儀門求見。

    ”卻說這黃州知府,姓王名玖,向日是越王一個親随,在越王跟前曲意逢迎,頗得其意。

    平陳之後,文帝賞錄功臣,越王冒加功績,遂得那黃州知府,與楊縣令素不相睦。

    幸他為官清正,無隙可乘。

    這一日,在内衙與老婆嘔氣,見門丁來禀道“楊知縣求見”,心有拂意之事,又遇拂意之人,自然怒上加怒,口中罵道:“這狗官來做什麼?前去問他,不守汛地,來此何事?”門丁出去了一會,又進來回道:“楊縣令帶着八名秀士,說是什麼孝廉,特送來驗看的。

    ”王知府聽了此言,發一聲冷笑,罵道:“好不曉事的狗才!難道本府就是他做着不成?命他帶衆秀士一齊進來。

    ”那門丁狗仗人勢,走出儀門,大聲喝道:“大老爺喚爾等一同進去!”楊廷臣引八個門生步入側門,見府尊坐在二堂之上,隻得近前參見,分立兩旁。

    府尊問曰:“這都是你取的孝廉麼?”廷臣答曰:“卑職采訪真切,皆是實行實學,現有試卷花押履曆為證。

    ”府尊曰:“今日權退,明日再到轅門聽候罷。

    ”卻說得聲色俱厲。

    可憐楊知縣有興而來,無興而回。

    正是: 雞群嫌鶴立,濁水混明珠。

     要知後事如何。

    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