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一回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

關燈
那一旁仔細觀看,方知文帝晏駕,幼主登基,是本縣官奉诏求賢的告示。

    若虛回家,合家俱着孝服,以遵國制。

     少頃,武營中有兩個兵丁對李福說道:“我家副爺并司主徐老爺,請你家員外到署中說話。

    ”原來雙龍鎮離縣城一百一十裡,系湖廣河南交界之所,五方雜集,舟車交通。

    有個武職官子戶李長春,帶領一千人馬,在此駐紮。

    又有一個文職官巡檢徐保先,領五百弓兵,在這裡鎮守。

    當日二官接了謄黃抄報,并邑侯角文,差人到觀音寺,設立文帝龍位,分頭去請紳士、耆老。

    依着部文,何日舉哀,何日舉薦,七七日禮畢,百日之外,方公堂理事。

    朱若虛是舉過孝廉的,所以亦與其數。

     過了幾日,若虛在家看書,李福手拿全簡二封,上前說道:“本鎮千戶、巡檢徐、李二老爺,帶領鄉約裡長,俱在門外,不知何事,說是來與員外賀喜的。

    ”若虛聽了,心中想道:必是同來保舉孝廉,要我應诏的意思。

    同二了出來迎接,到了中堂叙話,又命家中治酒相待。

    酒行數巡,李千戶忍耐不住,便開口說道:“我等同來,别無事故。

    今新主登基,崇儒重道,舉行孝廉。

    員外幼學壯行,理宜出仕,我等情願共出花押,日後你我都是朝廷命官,這個喜酒是要吃的。

    況且皇上隆重賢士,兄之前程不可限量,日後做了我等上司,便不敢放肆飲酒。

    今日居我訊地,不及時狂飲,更待何時。

    ”呼李福取盞來,“我等吃個大醉,爽快一爽快!”徐巡檢接說道:“朱公日後高升,若念平日交情,提拔一提拔,也不枉我二人保薦一場。

    ”二人一路說話,一路飲酒。

    朱着虛殷勤相勸,候他二人語畢,才開口言道:“晚生才疏學淺,蒙二位不棄,竭力推薦,此恩此德,銘心不忘。

    若說出仕為官,晚生何德何能,敢妄希榮遇!況且人事參差,緣分有定,仕途顯與不顯,命運通與不通,晚生隻得聽天守分。

    今日二公光顧,薄酒蔬肴,何須挂齒。

    ”便下席再拜,拱捧大杯,向二官伸敬。

    直吃得月從東上,方才散席。

    若虛送出門外,兩個官員一個乘馬,一個坐轎,吆喝而去。

     若虛回至書房,謂二子曰:“今日二公前來推薦我的孝廉,我所以慨然不辭者,實有兩樁心事:一者聞朝廷今日以越王威權過盛,漸漸的屈退了,任用兩個大臣,到是忠心為國,一個是太傅伍建章,一個武官是韓國公韓擒虎。

    二公乃當時名賢,老王在日,言聽計從,今日幼主登基,一定是他二位股肱,我且進京看他用事如何。

    二者聞越王府中有一幕賓,姓李名靖,有經天緯地之才,神出鬼沒之機。

    若說他是個賢人,就不該依附權門;若說他是一派虛聲,就不能憶則屢中。

    凡自京都來者,無不稱其人品。

    我到京都,單去谒見此人,試看他的名實果然相孚否?”長子天錫說道:“先帝既任用韓、伍二公,就該疏斥越王、宇文化及,卻不該許他仍在軍機房行走,與韓、伍二公互相掣肘。

    叔父進京,當見機而行,看新王動作如何,切勿貪圖仕進,緻後日生退悔。

    ”天祿說道:“吾觀父親此回進京,必定空勞跋涉。

    ”若虛曰:“何以知之?”天祿道:“楊素、楊林是先帝至親,韓、伍二公亦是先帝元勳,越王與韓公平日不睦,賴先帝聖明,兩下得以保全。

    今觀先帝遺诏,父親不必進京。

    ”手出抄稿,送與若虛觀看。

    略曰: 朕自開國以來,上叨天眷,四海清平。

    自愧德薄,以緻萬方多罪,朕敢辭其責焉。

    朕今連日喘嗽,日就垂危,勢不能起。

    竊思皇太子寬厚有餘,剛斷不足,不若皇次子才德兼優,欽賢禮士。

    即向日平陳之亂,皇次子亦與有勞焉。

    定北征南,樹奇功于天下,修文偃武,遺至善于寡人。

    膚上蔔之于天,下詢之于人,宜繼大統,諸皇戚國親、内閣大臣,及朝内朝外文武衆卿,宜盡心翼戴,毋負朕意。

     若虛觀畢,天祿又說道:“皇太子性情懦弱,以先帝之明,就不該冊立為太子,天下已奉為儲君矣。

    皇次子久獲聖心,既蔔之于天,詢之于人,廢長立賢,早應令群臣奉次子為陛下,如何先帝龍馭歸天之後,始出此遺诏?以兒之見,其中必有不測之變。

    父親宜遲緩一二年,候二次選舉,再求仕進,未為晚也。

    ”若虛想了一會,曰:“吾兒所見極是。

    但日月逝矣,吾年逾四十,日即于衰,豈甘與草木同朽,沒世不稱耶!”天祿唯唯而退。

    天錫又說道:“近日童謠,父親聞之乎?童謠所雲: 唐棣花開李樹上,占盡春光造化長。

     逐水楊花空蕩漾,紅日偏不照山陽。

     這四句童謠,據兒意見,首二句或是說唐國公李姓,上天眷顧,此人将來必受天命,而福祚無疆矣;第三句是說楊氏國祚不永;末句是說唐公居于山西,乃山之陰,非山之陽。

    父親壯志未銷,雄心不釋,進京一覽便回,切不可僥幸富貴。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