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齊桓公兵定孤竹

關燈
彼糧盡自然退矣。

    ”密盧從之。

    管仲使賓須無假托轉回葵茲取糧,卻用虎兒斑領路,引一軍取芝麻嶺進發,以六日為期。

    卻教牙将連摯,日往黃台山挑戰,以綴①密盧之兵,使之不疑。

    如此六日,戎兵并不接戰。

     管仲曰:“以日計之,賓将軍西路将達矣。

    彼既不戰,我不可以坐守。

    ”乃使士卒各負一囊,實土其中,先使人駕空車二百乘前探,遇塹坑處,即以土囊填滿。

    大軍直至谷口,發聲喊,齊将木石搬運而進。

    密盧自以為無患,日與速買飲酒為樂。

    忽聞齊軍殺入,連忙跨馬迎敵。

    未及交鋒,戎兵報:“西路又有敵軍殺到!”速買知小路有失,無心戀戰,保著密盧望東南而走。

    賓須無追趕數裡,見山路崎岖,戎人馳馬如飛,不及而還。

    馬匹器仗,牛羊帳幕之類,遺棄無算,俱為齊有。

    奪還燕國子女,不可勝計。

    令支國人,從未見此兵威,無不箪食壺漿,迎降于馬首。

    桓公一一撫一慰,吩咐不許殺戮降夷一人。

    戎人一大悅。

    桓公召降戎問曰:“汝主此去,當投何國?”降戎曰:“我國與孤竹為鄰,素相親睦,近亦曾遣人乞師未到,此行必投孤竹也。

    ”桓公問孤竹強弱并路之遠近。

    降戎曰:“孤竹乃東南大國,自商朝便有城郭。

    從此去約百餘裡,有溪名曰卑耳。

    過溪便是孤竹界内。

    但山路險峻難行耳。

    ”桓公曰:“孤竹一黨一山戎為暴,既在密迩,宜前讨之。

    ”适鮑叔牙遣牙将高黑運乾糲①五十車到,桓公即留高黑軍前聽用。

    于降戎中挑選一精一壯千人,付虎兒斑帳下,以補前損折之數。

    休兵三日,然後起程。

     再說密盧等行至孤竹,見其主答裡呵,哭倒在地,備言:“齊兵恃強,侵奪我國,意欲乞兵報仇。

    ”答裡呵曰:“俺這裡正欲起兵相助,因有小恙,遲這幾日,不意你吃了大虧。

    此處有卑耳之溪,深不可渡。

    俺這裡将竹筏盡行拘回港中,齊兵插翅亦飛不過。

    俟他退兵之後,俺和你領兵殺去,恢複你的疆土,豈不穩便?”大将黃花元帥曰:“恐彼造筏而渡,宜以兵守溪口,晝夜巡行,方保無事。

    ”答裡呵曰:“彼若造筏,吾豈不知?”遂不聽黃花之言。

     再說齊桓公大軍起程,行不十裡,望見頑山連路,怪石嵯峨,草木蒙茸,竹箐塞路。

    有詩為證: 盤盤曲曲接青雲,怪石嵯岈路不分。

     任是胡兒須下馬,還愁石窟有山君。

     管仲教取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撒入草樹之間,放起火來。

    吣吣剝剝,燒得一片聲響。

    真個草木無根,狐兔絕影,火光透天,五日夜不絕。

    火熄之後,命鑿山開道,以便進車。

    諸将禀稱:“山高且險,車行費力。

    ”管仲曰:“戎馬便于驅馳,惟車可以制之。

    ”乃制上山下山之歌,使軍人歌之。

    《上山歌》曰: 山嵬嵬兮路盤盤,木濯濯兮頑石如欄。

    雲薄薄兮日生寒,我驅車兮上巉岏。

    鳳伯為馭兮俞兒一操一竿,如飛鳥兮生羽翰,跋彼山巅兮不為難。

     《下山歌》曰: 上山難兮下山易,輪如環兮蹄如墜。

    聲辚辚兮人吐氣,曆幾盤兮頃刻而平地。

    搗彼戎廬兮消烽燧,勒勳孤竹兮億萬世。

     人夫唱起歌來,你唱我和,輪轉如飛。

    桓公與管仲隰朋等,登卑耳之巅,觀其上下之勢。

    桓公歎曰:“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

    ”管仲對曰:“臣昔在檻車之時,恐魯人見追,亦作歌以教軍夫,樂而忘倦,遂有兼程之功。

    ”桓公曰:“其故何也?”對曰:“凡人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

    ”桓公曰:“仲父通達人情,一至于此!”于是催趱車徒,一齊進發。

    行過了幾處山頭,又上一嶺,隻見前面大小車輛,俱壅塞不進。

    軍士禀稱:“兩邊天生石壁,中間一徑,止容單騎,不通車輛。

    ”桓公面有懼色,謂管仲曰:“此處倘有伏兵,吾必敗矣!”正在躊躇,忽見山凹裡走出一件東西來。

    桓公睜眼看之,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約長一尺有餘;朱衣玄冠,赤著兩腳,向桓公面前再三拱揖,如相迓①之狀。

    然後以右手摳衣,竟向石壁中間疾馳而去。

    桓公大驚,問管仲曰:“卿有所見乎?”管仲曰:“臣無所見。

    ”桓公述其形狀。

    管仲曰:“此正臣所制歌詞中‘俞兒’者是也。

    ”桓公曰:“俞兒若何?”管仲曰:“臣聞北方有登山之神,名曰‘俞兒’,有霸王之主則出見。

    君之所見,其殆是乎?拱揖相迓者,欲君往伐也。

    摳衣者,示前有水也。

    右手者,水右必深,教君以向左也。

    ”髯翁有詩論管仲識“俞兒”之事。

    詩雲: 《春秋》典籍數而知,仲父何從識“俞兒”? 豈有異人傳異事,張華《博物》總堪疑。

     管仲又曰:“既有水阻,幸②石壁可守。

    且屯軍山上,使人探明水勢,然後進兵。

    ”探水者去之良久,回報:“下山不五裡,即卑耳溪,溪水大而且深,雖冬不竭。

    原有竹筏以渡,今被戎主拘收矣。

    右去水愈深,不啻丈餘。

    若從左而行,約去三裡,水面雖闊而淺,涉之沒不及膝。

    ”桓公撫掌曰:“俞兒之兆驗矣!”燕莊公曰:“卑耳溪不聞有淺處可涉,此殆神助君侯成功也!”桓公曰:“此去孤竹城,有路多少?”燕莊公曰:“過溪東去,先一團一子山,次馬鞭山,又次雙子山;三山連絡,約三十裡。

    此乃商朝孤竹三君之墓。

    過了三山,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