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思維
關燈
小
中
大
當我們從中抽取出它特殊性的部分,它清晰界定的一方面,我們把它看作事實;而當我們從中抽取出它普遍性的一面,它的同一性關系,我們把它看成意義或原理。
但是每一個具體的心理内容,每一個心理存在,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是事實與意義的統一、現實與觀念意義的統一。
這不是一種機械的聯合,在機械的聯合中我們可以把每一個部分分離出來;而這種統一是一種類似生命體的整體。
知識中的心智過程 因此,事實與原理并不是像某些與心智矛盾的對象一樣,它們不與心智活動對立,它們都是心智活動某一種功能的結果。
事實和原理隻是對同一個内容的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其中一個是心智的辨别活動的表達,另一個則對應于心智的同一性活動,而這兩種活動模式亦是不能彼此分離的。
當我們考察事實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考察心智的區分功能的結果;我們通過是否具有某種特殊屬性而對内容進行界定。
當我們考察法則時,是考察心智的同一性功能的結果。
我們按照内容擁有的心理意義或觀念來形成其普遍性。
每一種功能都是一種抽象,在實際認識中,我們總是既區分又同一。
也就是說,所有的知識實際上都是一個從個别到個别的過程。
概念、判斷和推理 我們已經看到,判斷與概念的關系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判斷是分析的,它基于概念,又發展了概念;另一方面,判斷也是綜合的,它通過把一些新元素與概念相聯系,而返回到概念之中并豐富了概念。
在目前看來,推理與判斷,進而與概念有十分類似的關系。
推理基于判斷,因為它包含了兩個或更多的判斷;也就是說它是對關系的假定,并且通過分析判斷,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的或同一性關系,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并且,它将這一過程表達為一個新的判斷。
因此,艾薩克·牛頓爵士做了兩個判斷,一個認為月亮是不受拘束的,而另一個則認為物體都有下落傾向。
他對這兩個判斷進行了分析,因而獲得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關系;他把兩個判斷縮簡為一個新的判斷,即萬有引力定律。
但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判斷。
它重新返回産生它的基礎判斷之中,并與它們相結合。
正因如此,當我們知道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月亮是自由的,而物體有下落的趨勢。
這是我們過去所不知道的。
總之,推理過程的結果是它豐富了判斷的意義,使它比過去更具體,更清晰。
知識的目标的個别化 由此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個别化的。
有兩種元素在任何情況下,就它們自身而言,都不可能成為知識的對象:一種是孤立的特殊性對象,另一種是孤立的普遍性對象。
孤立的特殊性對象與它自身之外的事物沒有聯系,它不能被任何關系普遍化。
假設心智的區分活動可以獨立地發生,它就是這種活動的結果。
孤立的普遍性對象僅僅是一種關系;它不能映射相關對象,因而不能形成綜合,進而不能被清晰地界定。
真正能被認識到的對象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合,是法則與事實的聯合;也就是說,它是個别的。
個别的認識正在成為不斷豐富的知識對象,這是普遍化與限定兩個過程的結果。
個别的認識總是趨向于普遍化,因為它與其他的共同關系或共同觀念下的個别對象建立了同一性。
通過這種同一性,它變得更清晰了。
因為它接納并認識了各種關系,使其成為自身内容的一部分,它的意義也因此得到拓展,區分度也更高了。
形成一個完全普遍化的或關聯化的個别對象正是知識的目标,這種個别對象同時在各種關系中都有着清晰具體的界定。
知識的每一個特殊活動都是對個别的認識,它存在于同一性和區分性過程之中。
這一點我們在注意過程中已經研究過了(第131頁)。
V系統化 終極預設 實際上,形成知識的唯一傾向和智力活動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預設前提:宇宙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所有的存在都相互聯系着,它們都是一個共同整體的一員。
所以,終極預設是:每一個事件都是相互有依存、有關聯的,僅依靠它自己而獨立存在的對象是沒有的。
即使有,它也是沒有意義的,它不可能成為智力活動的對象。
每一個對象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它與其他對象相聯系,依存于其他對象。
推理正是識别這種依存關系的一種心智活動,同時它還發展了這種聯系模式。
但是推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它隻考察能聯系事件的特殊關系,它并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關系本身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系統化過程 這是推理的更高的發展水平,它不僅僅從事實中發展出依存關系,它還進一步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關系是孤立存在的,各種關系構成了一個系統,這就是系統化(systematization)。
它就是我們稱為&ldquo科學&rdquo或&ldquo哲學&rdquo研究的結果,它不僅僅是知識,還是以聯絡形式排列成的協調性知識,科學的每一個特殊分支都是形成這種和諧系統的一種嘗試。
哲學則試圖把各種分支科學排列成序或形成有機的聯系,使它們系統化。
沒有一種孤立的科學能夠滿足知識形成系統的目标,因為在科學研究中,分析活動會占主導地位,其影響超過了綜合活動。
科學在其完整的意義上包含了綜合的功能,它就是哲學。
科學的知識和常識 科學是這樣一種努力,它把世界的各個因素都看成一個公共系統的成員,通過這種方式,它把世界還原為一個統一體。
它的各種次級統一都以法則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科學并不止于形成分析性的法則或公式,這些法則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們必須盡可能廣泛地映射為更豐富的法則,進而相互聯結形成一個整體。
正如我們所見,前面已研究過的最高形式的知識&mdash&mdash推理&mdash&mdash發展了先前知識已經暗含的那些内容,也就是每一個知識事實都依賴于它與其他事實的關系這樣一個事實。
這個預設涉及所有的認識活動,它假定所有事件都相互聯系,都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構成成員。
科學更加有意識地發展、清楚地闡述了這些關系。
哲學知識 哲學是科學的最高形式,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地完成這種闡述。
因此,哲學不是一個新的知識門類,它是将其他知識都已經無意識地涉及的觀念&mdash&mdash存在着多樣化中的統一&mdash&mdash清晰地、有意識地表達出來。
它緻力于發現一個真正的宇宙;這是一個統一的世界,盡管其中包括了差異,或者正是通過這種差異而建立了同一性。
它試圖滿足所有知識的條件,把世界看作一個統一元素;也就是說,它要獲得這樣一種知識,這種知識是一個個别化的對象,同時又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和科學一樣,哲學的許多細節并不是心理學所要關注的。
我們隻是把它們都看作是關于所有知識的法則的例證,并且揭示出了它們的心理學起源或傾向性。
第8章注釋 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三十四到第三十七講;波特:《人類的智力》,第376&mdash491頁;莫雷爾:《心理學原理》,第204&mdash258頁;劉易斯:《生活與心靈之問題種種》,第三輯,第二部分,第463頁;貝恩:《感覺與智力》,第524&mdash538頁;薩利:《心理學》,第九章和第十章;默裡:《心理學手冊》,第185&mdash219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453&mdash472頁,第二卷,第6&mdash17頁和第521&mdash538頁;泰尼:《智力》,第一部分,第一冊,第二章和第三章;洛裡:《形而上學》,第27&mdash34頁和第53&mdash83頁;布拉德利:《邏輯學原理》,第1&mdash39頁(判斷),第235&mdash249頁、第396&mdash411頁和第430&mdash450頁(推理),以及第412&mdash429頁(分析和綜合);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400&mdash453頁;伯格曼:《知覺理論大綱》,第129&mdash154頁;赫爾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三部分,第二小節,第二章;施特倫貝爾:《心理學綱要》,第252&mdash265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一部分,第9&mdash55頁;馮特:《邏輯》,第一卷,第37&mdash131頁(概念),第134&mdash154頁(判斷),第270&mdash290頁(推理);西格瓦特:《邏輯》,第二卷,第156&mdash176頁(概念);洛采:《邏輯》,第14&mdash57頁(概念),《哲學研究》,第二卷,第161頁。
關于語言的心理學問題可以參閱:考爾德伍德:《心靈與大腦的關系》,第十章;莫茲利:《心理病理學》,第475&mdash481頁;費裡爾:《大腦的功能》,第269&mdash280頁;洛采:《微觀世界》,第601&mdash639頁;泰尼:《心智》,第二卷,第252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236&mdash264頁;喬治(同前),第331&mdash341頁;羅森克蘭茨:《心理學》,第283&mdash295頁;米舍萊:《人類學與心理學》,第368&mdash407頁;施泰因塔爾:《語言學與心理學導論》,第44&mdash71頁和第359&mdash487頁;拉紮勒斯:《精神生活》,第二卷,第87&mdash345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二卷,第428&mdash440頁;普萊爾:《兒童的心靈》,第259&mdash391頁;格貝爾(Gerber):《語言和辨别》;蓋格(Geiger):《人類的語言和理智的起源與發展》;庫斯默(Kussmaul):《語言障礙》;施特裡克爾(Stricker):《語言問題研究》。
關于語言的純粹心理學意義,拉紮勒斯和施泰因塔爾是這個領域的權威。
關于思維的教育,參考DeGuimps:《教育學》,第264&mdash334頁;喬利:《教育的本質》,第80&mdash113頁;Thring:《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第155&mdash164頁;佩雷(同前),第164&mdash235頁;貝内克:《教育與教學》,第122&mdash141頁。
但是每一個具體的心理内容,每一個心理存在,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是事實與意義的統一、現實與觀念意義的統一。
這不是一種機械的聯合,在機械的聯合中我們可以把每一個部分分離出來;而這種統一是一種類似生命體的整體。
知識中的心智過程 因此,事實與原理并不是像某些與心智矛盾的對象一樣,它們不與心智活動對立,它們都是心智活動某一種功能的結果。
事實和原理隻是對同一個内容的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其中一個是心智的辨别活動的表達,另一個則對應于心智的同一性活動,而這兩種活動模式亦是不能彼此分離的。
當我們考察事實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考察心智的區分功能的結果;我們通過是否具有某種特殊屬性而對内容進行界定。
當我們考察法則時,是考察心智的同一性功能的結果。
我們按照内容擁有的心理意義或觀念來形成其普遍性。
每一種功能都是一種抽象,在實際認識中,我們總是既區分又同一。
也就是說,所有的知識實際上都是一個從個别到個别的過程。
概念、判斷和推理 我們已經看到,判斷與概念的關系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判斷是分析的,它基于概念,又發展了概念;另一方面,判斷也是綜合的,它通過把一些新元素與概念相聯系,而返回到概念之中并豐富了概念。
在目前看來,推理與判斷,進而與概念有十分類似的關系。
推理基于判斷,因為它包含了兩個或更多的判斷;也就是說它是對關系的假定,并且通過分析判斷,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的或同一性關系,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并且,它将這一過程表達為一個新的判斷。
因此,艾薩克·牛頓爵士做了兩個判斷,一個認為月亮是不受拘束的,而另一個則認為物體都有下落傾向。
他對這兩個判斷進行了分析,因而獲得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關系;他把兩個判斷縮簡為一個新的判斷,即萬有引力定律。
但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判斷。
它重新返回産生它的基礎判斷之中,并與它們相結合。
正因如此,當我們知道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月亮是自由的,而物體有下落的趨勢。
這是我們過去所不知道的。
總之,推理過程的結果是它豐富了判斷的意義,使它比過去更具體,更清晰。
知識的目标的個别化 由此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個别化的。
有兩種元素在任何情況下,就它們自身而言,都不可能成為知識的對象:一種是孤立的特殊性對象,另一種是孤立的普遍性對象。
孤立的特殊性對象與它自身之外的事物沒有聯系,它不能被任何關系普遍化。
假設心智的區分活動可以獨立地發生,它就是這種活動的結果。
孤立的普遍性對象僅僅是一種關系;它不能映射相關對象,因而不能形成綜合,進而不能被清晰地界定。
真正能被認識到的對象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合,是法則與事實的聯合;也就是說,它是個别的。
個别的認識正在成為不斷豐富的知識對象,這是普遍化與限定兩個過程的結果。
個别的認識總是趨向于普遍化,因為它與其他的共同關系或共同觀念下的個别對象建立了同一性。
通過這種同一性,它變得更清晰了。
因為它接納并認識了各種關系,使其成為自身内容的一部分,它的意義也因此得到拓展,區分度也更高了。
形成一個完全普遍化的或關聯化的個别對象正是知識的目标,這種個别對象同時在各種關系中都有着清晰具體的界定。
知識的每一個特殊活動都是對個别的認識,它存在于同一性和區分性過程之中。
這一點我們在注意過程中已經研究過了(第131頁)。
V系統化 終極預設 實際上,形成知識的唯一傾向和智力活動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預設前提:宇宙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所有的存在都相互聯系着,它們都是一個共同整體的一員。
所以,終極預設是:每一個事件都是相互有依存、有關聯的,僅依靠它自己而獨立存在的對象是沒有的。
即使有,它也是沒有意義的,它不可能成為智力活動的對象。
每一個對象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它與其他對象相聯系,依存于其他對象。
推理正是識别這種依存關系的一種心智活動,同時它還發展了這種聯系模式。
但是推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它隻考察能聯系事件的特殊關系,它并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關系本身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系統化過程 這是推理的更高的發展水平,它不僅僅從事實中發展出依存關系,它還進一步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關系是孤立存在的,各種關系構成了一個系統,這就是系統化(systematization)。
它就是我們稱為&ldquo科學&rdquo或&ldquo哲學&rdquo研究的結果,它不僅僅是知識,還是以聯絡形式排列成的協調性知識,科學的每一個特殊分支都是形成這種和諧系統的一種嘗試。
哲學則試圖把各種分支科學排列成序或形成有機的聯系,使它們系統化。
沒有一種孤立的科學能夠滿足知識形成系統的目标,因為在科學研究中,分析活動會占主導地位,其影響超過了綜合活動。
科學在其完整的意義上包含了綜合的功能,它就是哲學。
科學的知識和常識 科學是這樣一種努力,它把世界的各個因素都看成一個公共系統的成員,通過這種方式,它把世界還原為一個統一體。
它的各種次級統一都以法則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科學并不止于形成分析性的法則或公式,這些法則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們必須盡可能廣泛地映射為更豐富的法則,進而相互聯結形成一個整體。
正如我們所見,前面已研究過的最高形式的知識&mdash&mdash推理&mdash&mdash發展了先前知識已經暗含的那些内容,也就是每一個知識事實都依賴于它與其他事實的關系這樣一個事實。
這個預設涉及所有的認識活動,它假定所有事件都相互聯系,都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構成成員。
科學更加有意識地發展、清楚地闡述了這些關系。
哲學知識 哲學是科學的最高形式,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地完成這種闡述。
因此,哲學不是一個新的知識門類,它是将其他知識都已經無意識地涉及的觀念&mdash&mdash存在着多樣化中的統一&mdash&mdash清晰地、有意識地表達出來。
它緻力于發現一個真正的宇宙;這是一個統一的世界,盡管其中包括了差異,或者正是通過這種差異而建立了同一性。
它試圖滿足所有知識的條件,把世界看作一個統一元素;也就是說,它要獲得這樣一種知識,這種知識是一個個别化的對象,同時又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和科學一樣,哲學的許多細節并不是心理學所要關注的。
我們隻是把它們都看作是關于所有知識的法則的例證,并且揭示出了它們的心理學起源或傾向性。
第8章注釋 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三十四到第三十七講;波特:《人類的智力》,第376&mdash491頁;莫雷爾:《心理學原理》,第204&mdash258頁;劉易斯:《生活與心靈之問題種種》,第三輯,第二部分,第463頁;貝恩:《感覺與智力》,第524&mdash538頁;薩利:《心理學》,第九章和第十章;默裡:《心理學手冊》,第185&mdash219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453&mdash472頁,第二卷,第6&mdash17頁和第521&mdash538頁;泰尼:《智力》,第一部分,第一冊,第二章和第三章;洛裡:《形而上學》,第27&mdash34頁和第53&mdash83頁;布拉德利:《邏輯學原理》,第1&mdash39頁(判斷),第235&mdash249頁、第396&mdash411頁和第430&mdash450頁(推理),以及第412&mdash429頁(分析和綜合);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400&mdash453頁;伯格曼:《知覺理論大綱》,第129&mdash154頁;赫爾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三部分,第二小節,第二章;施特倫貝爾:《心理學綱要》,第252&mdash265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一部分,第9&mdash55頁;馮特:《邏輯》,第一卷,第37&mdash131頁(概念),第134&mdash154頁(判斷),第270&mdash290頁(推理);西格瓦特:《邏輯》,第二卷,第156&mdash176頁(概念);洛采:《邏輯》,第14&mdash57頁(概念),《哲學研究》,第二卷,第161頁。
關于語言的心理學問題可以參閱:考爾德伍德:《心靈與大腦的關系》,第十章;莫茲利:《心理病理學》,第475&mdash481頁;費裡爾:《大腦的功能》,第269&mdash280頁;洛采:《微觀世界》,第601&mdash639頁;泰尼:《心智》,第二卷,第252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236&mdash264頁;喬治(同前),第331&mdash341頁;羅森克蘭茨:《心理學》,第283&mdash295頁;米舍萊:《人類學與心理學》,第368&mdash407頁;施泰因塔爾:《語言學與心理學導論》,第44&mdash71頁和第359&mdash487頁;拉紮勒斯:《精神生活》,第二卷,第87&mdash345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二卷,第428&mdash440頁;普萊爾:《兒童的心靈》,第259&mdash391頁;格貝爾(Gerber):《語言和辨别》;蓋格(Geiger):《人類的語言和理智的起源與發展》;庫斯默(Kussmaul):《語言障礙》;施特裡克爾(Stricker):《語言問題研究》。
關于語言的純粹心理學意義,拉紮勒斯和施泰因塔爾是這個領域的權威。
關于思維的教育,參考DeGuimps:《教育學》,第264&mdash334頁;喬利:《教育的本質》,第80&mdash113頁;Thring:《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第155&mdash164頁;佩雷(同前),第164&mdash235頁;貝内克:《教育與教學》,第122&mdash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