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斃校尉姑蘇仗義走缇帥江上解厄
關燈
小
中
大
削奪,舊系大臣,大臣受辱則辱國,故北向叩頭,從屈平之遺則。
君恩未報,願結來生。
臣高攀龍垂絕書。
乞使者執此報皇上。
那時驚報府、縣,府、縣都同校尉來看驗。
隻見高公在水中拱立北面,肅若對君。
時校尉索詐不休,縣官借勢恐吓。
幸得知府曾櫻是個正氣的官,保全了一家性命。
校尉到蘇州,乃是丙寅三月十五日。
投批撫院。
吳縣知縣陳文瑞,平素敬重周順昌,道是天下第一正人君子。
沒奈何,隻得捧檄至其家。
舉家号哭,周吏部顔色不改。
其妻舅秀才吳爾璋從旁勸道:“昔孟博囑子數言,千古酸鼻。
公獨默然不語。
諸郎君環地牽衣,何忍竟别!”周吏部笑道:“無事亂人懷抱。
”回顧桌上有白匾一扇,周吏部道:“這是龍樹庵托我寫的。
我今長往,若不踐諾,也是一件不了事。
”取筆寫“小雲栖”三字,後寫“周順昌題”。
投筆而起,整衣出門。
門外百姓号冤擁送,已有二三百人。
周吏部到了都堂軍門前,都堂是浙江人毛一鹭,雖不是魏的義子義孫,卻也是他一黨的人。
那些号冤擁送的人漸漸多了,毛都堂叫中軍官去看。
中軍官進去禀道:“約有二三百人了,手裡執香,哭叫的有一大半。
”毛都堂慌了,吩咐把周吏部安置空衙門,一日移了四五處。
阖城士民越越搖惑了,互相傳說道:“其中必有緣故。
莫非是假傳聖旨麼?”秀才們也聚得多了,内中有個秀才叫做王節,他便大聲道:“莫管是假傳不假傳。
隻是李實是織造的内官,如何一本參了許多在臣名宦?世界亂了,如何我輩還做秀才,可不辱沒了孔夫子。
”劉羽儀、王景臯又喧言相和:“今日晚了,明早大家出來與撫台、道、府去講。
”這晚漸漸散了。
當夜一傳十,十傳百。
到了十六日,這早起挑擔的不挑了,開店的不開了,人心惶惶。
一半是憐愛周吏部的,不忍他去;一半是怕激變了,如萬曆三十六年打稅官故事,弄出事來。
城中反亂的十百成群,填街塞巷。
也有講的,也有哭的,也有怒罵的,也有呼天叫地的,也有問蔔求神問兇吉的。
還有那白發老兒,三三兩兩說了哭,哭了說的。
或道:“朝廷何故偏殺好人?”或道:“那關得朝廷事。
這是魏太監那奸賊,要殺盡了天下的好人,奪皇帝做。
”或道:“我們何惜一死,不替好人救護!”或道:“我們推幾個會說話的做了頭,連名俱呈,保周吏部去。
”或道:“不如齊了幾百人,往北京叫冤屈,方才有效。
”人多口雜,喧喧嚷嚷。
五更都來了,一更才回去。
一日多一日。
到十八日開讀,足足有幾十萬人了。
那日在胥門内西察院開讀,自吳縣前至西察院前,人山人海,都是執香号哭的。
縣官馬不得前,挨挨擠擠,自辰至午還不得到。
隻見陰風回布,慘淡無光。
飛霜墜雪,不過如此。
有詩為證: 陰霾風日何飄蕭,似應人心動地号。
士子有心提陷溺,兆民何計救焚燒? 英雄腔血非孤灑,烈俠頭顱拚共枭。
萬古閹人無此酷,羞将劉任問前朝。
且說衆校尉已先在西察院了,隻等撫、按到來,即便開讀。
少頃毛都堂一鹭、張兵備孝都已到了,百姓伏地号呼,如奔雷瀉川,轟轟轟不辨一語。
秀才原是王節、劉羽儀、王景臯、沙舜臣、殷獻臣為頭,帶了楊廷樞、鄭敷教、王一經、劉能、劉曙、朱祖文、盧倫、文震亨等,約有五六百人,跪滿了一街。
王節出聲禀道:“周吏部人品名望,士民師表。
一旦忤觸權,不由台省論列,據刑臣李實風影之詞,遂煩诏使。
百姓冤痛,萬口一心,願為之死。
諸生誦法孔、孟,所習者名節廉恥,若今日之事,則是朝廷所棄者賢良,所用者邪佞,諸生何顔複列青衿,居污濁之世?明公為東南重臣,不能回天意而慰民心,諸生竊為痛之!”說罷哄然大哭。
毛都堂目動心戰,流汗滿面。
忽然二三個校尉,從後堂執棍走到門首,高聲喝道:“東廠拿人,妖魔小輩何敢言三語四,教你死在頭上!”顔佩韋、馬傑、楊念如為頭,挺身向前問道:“我隻道旨出朝廷,原來出自東廠。
不消開讀了!”一校尉罵道:“奴才
君恩未報,願結來生。
臣高攀龍垂絕書。
乞使者執此報皇上。
那時驚報府、縣,府、縣都同校尉來看驗。
隻見高公在水中拱立北面,肅若對君。
時校尉索詐不休,縣官借勢恐吓。
幸得知府曾櫻是個正氣的官,保全了一家性命。
校尉到蘇州,乃是丙寅三月十五日。
投批撫院。
吳縣知縣陳文瑞,平素敬重周順昌,道是天下第一正人君子。
沒奈何,隻得捧檄至其家。
舉家号哭,周吏部顔色不改。
其妻舅秀才吳爾璋從旁勸道:“昔孟博囑子數言,千古酸鼻。
公獨默然不語。
諸郎君環地牽衣,何忍竟别!”周吏部笑道:“無事亂人懷抱。
”回顧桌上有白匾一扇,周吏部道:“這是龍樹庵托我寫的。
我今長往,若不踐諾,也是一件不了事。
”取筆寫“小雲栖”三字,後寫“周順昌題”。
投筆而起,整衣出門。
門外百姓号冤擁送,已有二三百人。
周吏部到了都堂軍門前,都堂是浙江人毛一鹭,雖不是魏的義子義孫,卻也是他一黨的人。
那些号冤擁送的人漸漸多了,毛都堂叫中軍官去看。
中軍官進去禀道:“約有二三百人了,手裡執香,哭叫的有一大半。
”毛都堂慌了,吩咐把周吏部安置空衙門,一日移了四五處。
阖城士民越越搖惑了,互相傳說道:“其中必有緣故。
莫非是假傳聖旨麼?”秀才們也聚得多了,内中有個秀才叫做王節,他便大聲道:“莫管是假傳不假傳。
隻是李實是織造的内官,如何一本參了許多在臣名宦?世界亂了,如何我輩還做秀才,可不辱沒了孔夫子。
”劉羽儀、王景臯又喧言相和:“今日晚了,明早大家出來與撫台、道、府去講。
”這晚漸漸散了。
當夜一傳十,十傳百。
到了十六日,這早起挑擔的不挑了,開店的不開了,人心惶惶。
一半是憐愛周吏部的,不忍他去;一半是怕激變了,如萬曆三十六年打稅官故事,弄出事來。
城中反亂的十百成群,填街塞巷。
也有講的,也有哭的,也有怒罵的,也有呼天叫地的,也有問蔔求神問兇吉的。
還有那白發老兒,三三兩兩說了哭,哭了說的。
或道:“朝廷何故偏殺好人?”或道:“那關得朝廷事。
這是魏太監那奸賊,要殺盡了天下的好人,奪皇帝做。
”或道:“我們何惜一死,不替好人救護!”或道:“我們推幾個會說話的做了頭,連名俱呈,保周吏部去。
”或道:“不如齊了幾百人,往北京叫冤屈,方才有效。
”人多口雜,喧喧嚷嚷。
五更都來了,一更才回去。
一日多一日。
到十八日開讀,足足有幾十萬人了。
那日在胥門内西察院開讀,自吳縣前至西察院前,人山人海,都是執香号哭的。
縣官馬不得前,挨挨擠擠,自辰至午還不得到。
隻見陰風回布,慘淡無光。
飛霜墜雪,不過如此。
有詩為證: 陰霾風日何飄蕭,似應人心動地号。
士子有心提陷溺,兆民何計救焚燒? 英雄腔血非孤灑,烈俠頭顱拚共枭。
萬古閹人無此酷,羞将劉任問前朝。
且說衆校尉已先在西察院了,隻等撫、按到來,即便開讀。
少頃毛都堂一鹭、張兵備孝都已到了,百姓伏地号呼,如奔雷瀉川,轟轟轟不辨一語。
秀才原是王節、劉羽儀、王景臯、沙舜臣、殷獻臣為頭,帶了楊廷樞、鄭敷教、王一經、劉能、劉曙、朱祖文、盧倫、文震亨等,約有五六百人,跪滿了一街。
王節出聲禀道:“周吏部人品名望,士民師表。
一旦忤觸權,不由台省論列,據刑臣李實風影之詞,遂煩诏使。
百姓冤痛,萬口一心,願為之死。
諸生誦法孔、孟,所習者名節廉恥,若今日之事,則是朝廷所棄者賢良,所用者邪佞,諸生何顔複列青衿,居污濁之世?明公為東南重臣,不能回天意而慰民心,諸生竊為痛之!”說罷哄然大哭。
毛都堂目動心戰,流汗滿面。
忽然二三個校尉,從後堂執棍走到門首,高聲喝道:“東廠拿人,妖魔小輩何敢言三語四,教你死在頭上!”顔佩韋、馬傑、楊念如為頭,挺身向前問道:“我隻道旨出朝廷,原來出自東廠。
不消開讀了!”一校尉罵道:“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