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部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子,冒姓蘖氏,亦已三歲。
倭夷突犯海上諸郡,略公以去。
居十九年,髡跣跳戰,皆倭習矣。
後又随衆犯閩。
會閩帥敗之去,而公得遁歸,為累囚,屬紹興郡丞楊公世道者厘辨之:&ldquo夷耶、民耶?&rdquo公曰:&ldquo我閩中民也!&rdquo因道其裡族妻子名姓,多與己合,異之,歸以問母。
母令再谳,而聽于屏後。
不數語,大呼曰:&ldquo而翁也!&rdquo起之囚中,拜哭皆恸,洗浴更衣,慶忭無極。
次朝蘖公知公得翁,舉羔雁為賀。
公觞之,翁出行酒,蘖公問翁,何由入閩,翁言其始末,又與蘖公家裡族妻子名姓合。
異之,亦歸以問母。
其日翁來報谒,蘖公觞之。
而母竊聽其語,又大呼曰:&ldquo而翁也!&rdquo其為悲喜猶楊丞家。
于是閩郡黎老歡忭,呼為循吏之報。
士大夫羔雁成群。
蓋守丞即異地各姓,實同體兄弟。
而翁以髡跣跳戰之卒,且為累囚,一日而得二貴子、兩夫人,以朱轓千鐘養焉。
其離而合,疏而親,賤而榮,豈非天故為之哉! 醉毆奇禍 甲乙二人俱醉,遇于途。
甲毆乙仆,視之,死矣,徑去。
總甲見之,亟白于官。
時已暮,姑以葦席四懸障屍,衆寝衛于外。
夜半,乙稍寤,已迷前事,思:&ldquo安得處此?必犯夜禁。
&rdquo潛起逸歸。
及明,守者失屍,驚懼。
須臾官來,謂受賄棄屍,痛加箠楚。
守者誣服。
請取屍來,乃共往伺于郊。
一人醉而來,衆前撲殺之,舁之葦室。
而乙方大醒,記得曾被甲毆,詣甲喧。
甲以賄求解。
比官以殺人捕甲,甲邀乙往白。
官訊守者屍所來,不能諱,坐死。
世事翻覆 曹詠侍郎夫人厲氏,餘姚大族女。
始嫁四明曹秀才,與夫不相得,仳【亻離】而歸,乃适詠。
時詠尚為武弁。
不數年,以秦桧之姻黨,易文階,驟擢至直徽猷閣,守鄞。
元夕張燈州治,大合樂宴飲。
曹秀才攜家來觀,見厲服用精麗,左右供侍,備極尊嚴,語其母曰:&ldquo渠乃合在此中居厚享。
如此富貴,吾家豈能留?&rdquo歎息久之。
詠日益顯,為戶部侍郎。
桧殂,詠貶新州而亡。
厲領二子扶喪歸葬。
二子複不肖,家資蕩析,至不能給朝晡。
趙德光之妻,厲之從父妹也,憐其老且無聊,招置四明裡第,養之終身。
厲間出訪親舊,見故夫婿曹秀才家門庭整潔,花木蓊茂,謂侍婢曰:&ldquo我當時能自安于此,豈有今日!&rdquo因泣下數行。
二十年間,夫妻更相悔羨。
衛青服役平陽公主家,後為大将軍。
公主仳離擇配,貴顯無逾大将軍者,迄歸之。
丁晉公治甲第,巨麗無比。
楊景宗躬負土之役。
後景宗以外戚起家,丁第竟為楊有。
錢思公治裝,銀工龔美一作劉美。
實為之。
後龔美貴,而美所手制皆歸之。
王诜為侍禁三班,院差監修主第。
語同事曰:&ldquo吾輩辛苦造成,不知誰居此?&rdquo不逾時,诜尚主,竟居焉。
陸都督炳,治第京師,督工甚嚴苦。
未幾,陸敗。
工某由外戚貴,即以陸第賜之。
&ldquo河陽花,今朝如土昔如霞,武昌柳,春作青絲今作帚。
&rdquo世事翻騰,大都如此。
東坡奇夢 《東坡志林》雲:予在黃州,夢至西湖上,夢中亦知為夢也,湖上有大殿三重,其東一殿,額雲&ldquo彌勒下生&rdquo。
夢中雲:&ldquo是仆昔年所書。
&rdquo衆僧往來行道,大半相識。
辨才、海月皆在,相見驚異。
仆散衫策杖,謝諸人曰:&ldquo夢中來遊,不及冠帶。
&rdquo 投牒自禍 三山蘇大璋,治《易》有聲。
戊午鄉試,夢為第十一,向人道之。
有同經人訴于郡,謂其自許之确如此,必與試官有成約。
及将揭榜,第十一名卷,果《易》也。
主司既聞外議,乃謀于衆。
命以陪卷之首更換。
所換者,乃大璋卷,而換去者,正投牒之人也。
衆鹹謂天道之公,榜遂定。
明年,蘇冠南宮。
戴探花 莆田戴大賓字寅仲。
八歲遊伴,十三中鄉試,十四以探花登第。
亡何,卒,其家以喪歸。
父母悲甚,必欲發柩省視。
及發,乃一白須叟。
大駭異之,棄屍于地。
诘責其奴,奴無以自明。
其夜大賓曰:&ldquo叟,吾前身也。
上帝憫其苦學,白首不第,托生汝家,暫享榮名,以酬昔志。
變形者,不忘其初也!&rdquo父母由是止哀。
晚達 紹興中,黃公度榜,第三名陳修。
唱名時,高宗問:&ldquo年幾何?&rdquo對曰:&ldquo七十三矣。
&rdquo問:&ldquo有幾子?&rdquo對曰:&ldquo未娶。
&rdquo遂召宮人施氏嫁之。
時人戲曰:&ldquo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rdquo《鶴林玉露》 《清暇錄》又謂:詹義登科後,解嘲曰;&ldquo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
逢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rdquo《清波雜志》又謂閩人韓楠。
未知孰是。
晚娶 閩人陳峤,六旬餘始獲一名。
還鄉娶儒家女,至新婚,近八十矣。
合卺之夕,文士鹹集,悉賦催妝詩,鹹有&ldquo生荑&rdquo之諷。
峤亦自成一章,其末曰:&ldquo彭祖尚聞年八百,陳峤猶是小孩兒。
&rdquo座客皆絕倒。
幽州有壇長近八十歲,即都校之元昆也。
每歸俗家,以其衰老,令小青扶持,因而及亂。
遂要反初,以青為
倭夷突犯海上諸郡,略公以去。
居十九年,髡跣跳戰,皆倭習矣。
後又随衆犯閩。
會閩帥敗之去,而公得遁歸,為累囚,屬紹興郡丞楊公世道者厘辨之:&ldquo夷耶、民耶?&rdquo公曰:&ldquo我閩中民也!&rdquo因道其裡族妻子名姓,多與己合,異之,歸以問母。
母令再谳,而聽于屏後。
不數語,大呼曰:&ldquo而翁也!&rdquo起之囚中,拜哭皆恸,洗浴更衣,慶忭無極。
次朝蘖公知公得翁,舉羔雁為賀。
公觞之,翁出行酒,蘖公問翁,何由入閩,翁言其始末,又與蘖公家裡族妻子名姓合。
異之,亦歸以問母。
其日翁來報谒,蘖公觞之。
而母竊聽其語,又大呼曰:&ldquo而翁也!&rdquo其為悲喜猶楊丞家。
于是閩郡黎老歡忭,呼為循吏之報。
士大夫羔雁成群。
蓋守丞即異地各姓,實同體兄弟。
而翁以髡跣跳戰之卒,且為累囚,一日而得二貴子、兩夫人,以朱轓千鐘養焉。
其離而合,疏而親,賤而榮,豈非天故為之哉! 醉毆奇禍 甲乙二人俱醉,遇于途。
甲毆乙仆,視之,死矣,徑去。
總甲見之,亟白于官。
時已暮,姑以葦席四懸障屍,衆寝衛于外。
夜半,乙稍寤,已迷前事,思:&ldquo安得處此?必犯夜禁。
&rdquo潛起逸歸。
及明,守者失屍,驚懼。
須臾官來,謂受賄棄屍,痛加箠楚。
守者誣服。
請取屍來,乃共往伺于郊。
一人醉而來,衆前撲殺之,舁之葦室。
而乙方大醒,記得曾被甲毆,詣甲喧。
甲以賄求解。
比官以殺人捕甲,甲邀乙往白。
官訊守者屍所來,不能諱,坐死。
世事翻覆 曹詠侍郎夫人厲氏,餘姚大族女。
始嫁四明曹秀才,與夫不相得,仳【亻離】而歸,乃适詠。
時詠尚為武弁。
不數年,以秦桧之姻黨,易文階,驟擢至直徽猷閣,守鄞。
元夕張燈州治,大合樂宴飲。
曹秀才攜家來觀,見厲服用精麗,左右供侍,備極尊嚴,語其母曰:&ldquo渠乃合在此中居厚享。
如此富貴,吾家豈能留?&rdquo歎息久之。
詠日益顯,為戶部侍郎。
桧殂,詠貶新州而亡。
厲領二子扶喪歸葬。
二子複不肖,家資蕩析,至不能給朝晡。
趙德光之妻,厲之從父妹也,憐其老且無聊,招置四明裡第,養之終身。
厲間出訪親舊,見故夫婿曹秀才家門庭整潔,花木蓊茂,謂侍婢曰:&ldquo我當時能自安于此,豈有今日!&rdquo因泣下數行。
二十年間,夫妻更相悔羨。
衛青服役平陽公主家,後為大将軍。
公主仳離擇配,貴顯無逾大将軍者,迄歸之。
丁晉公治甲第,巨麗無比。
楊景宗躬負土之役。
後景宗以外戚起家,丁第竟為楊有。
錢思公治裝,銀工龔美一作劉美。
實為之。
後龔美貴,而美所手制皆歸之。
王诜為侍禁三班,院差監修主第。
語同事曰:&ldquo吾輩辛苦造成,不知誰居此?&rdquo不逾時,诜尚主,竟居焉。
陸都督炳,治第京師,督工甚嚴苦。
未幾,陸敗。
工某由外戚貴,即以陸第賜之。
&ldquo河陽花,今朝如土昔如霞,武昌柳,春作青絲今作帚。
&rdquo世事翻騰,大都如此。
東坡奇夢 《東坡志林》雲:予在黃州,夢至西湖上,夢中亦知為夢也,湖上有大殿三重,其東一殿,額雲&ldquo彌勒下生&rdquo。
夢中雲:&ldquo是仆昔年所書。
&rdquo衆僧往來行道,大半相識。
辨才、海月皆在,相見驚異。
仆散衫策杖,謝諸人曰:&ldquo夢中來遊,不及冠帶。
&rdquo 投牒自禍 三山蘇大璋,治《易》有聲。
戊午鄉試,夢為第十一,向人道之。
有同經人訴于郡,謂其自許之确如此,必與試官有成約。
及将揭榜,第十一名卷,果《易》也。
主司既聞外議,乃謀于衆。
命以陪卷之首更換。
所換者,乃大璋卷,而換去者,正投牒之人也。
衆鹹謂天道之公,榜遂定。
明年,蘇冠南宮。
戴探花 莆田戴大賓字寅仲。
八歲遊伴,十三中鄉試,十四以探花登第。
亡何,卒,其家以喪歸。
父母悲甚,必欲發柩省視。
及發,乃一白須叟。
大駭異之,棄屍于地。
诘責其奴,奴無以自明。
其夜大賓曰:&ldquo叟,吾前身也。
上帝憫其苦學,白首不第,托生汝家,暫享榮名,以酬昔志。
變形者,不忘其初也!&rdquo父母由是止哀。
晚達 紹興中,黃公度榜,第三名陳修。
唱名時,高宗問:&ldquo年幾何?&rdquo對曰:&ldquo七十三矣。
&rdquo問:&ldquo有幾子?&rdquo對曰:&ldquo未娶。
&rdquo遂召宮人施氏嫁之。
時人戲曰:&ldquo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rdquo《鶴林玉露》 《清暇錄》又謂:詹義登科後,解嘲曰;&ldquo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
逢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rdquo《清波雜志》又謂閩人韓楠。
未知孰是。
晚娶 閩人陳峤,六旬餘始獲一名。
還鄉娶儒家女,至新婚,近八十矣。
合卺之夕,文士鹹集,悉賦催妝詩,鹹有&ldquo生荑&rdquo之諷。
峤亦自成一章,其末曰:&ldquo彭祖尚聞年八百,陳峤猶是小孩兒。
&rdquo座客皆絕倒。
幽州有壇長近八十歲,即都校之元昆也。
每歸俗家,以其衰老,令小青扶持,因而及亂。
遂要反初,以青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