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部第三十六

關燈
子猶曰:史傳所載,采之不盡;稗官所述,閱之不盡;客座所聞,錄之不盡。

    中流失船,一壺千金。

    談諧方暢,谑笑紛沓,忽焉喙短詞窮,意敗矣;爾時得一奇事,如獲珍珠船。

    因不忍遺,置為《雜志》第三十六。

     勇可習 魏杜襲為西鄂長。

    劉表攻西鄂時,柏孝長在城中,入室閉戶,牽被覆頭,相攻半日,出戶問消息。

    四五日後,稍敢出面。

    其明,側立而聽。

    二日,乃負楯親鬥,語襲曰:&ldquo勇可習也!&rdquo 真主奇征 我太祖幼時,嘗見群鵝遊于庭。

    戲以青白二紙旗左右豎立,命之曰:&ldquo青者立青旗下,白者立白旗下。

    &rdquo群鵝應聲如命而往。

    一花鵝不知所适,往來于青白之間。

     周尹氏 周尹氏貴盛,五葉不别。

    天饑,作粥會食,聲聞數裡外。

     八字無憑 普趙韓王時,有軍校與同年月日時。

    若趙有一大遷除,軍校則一大責罰;小遷轉,則軍校微有譴叱。

     帝王言命 太祖嘗至國子監,有廚人進茶,偶稱旨,诏賜冠帶。

    有老生員夜獨吟雲;&ldquo十載寒窗下,何如一盞茶。

    &rdquo帝微行,适聞之,應聲雲:&ldquo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rdquo 嶽神戲夢 浮碧山之神,唯東嶽最靈,凡以夢祈者應如響。

    邑中有父子同應鄉試者,禱于嶽。

    以夢示曰:&ldquo汝往問秦棗三孺人可矣。

    &rdquo二人未解所謂。

    偶下山,見一丐婦浣于河,問之曰:&ldquo秦棗三孺人者為誰?&rdquo其婦張目咤曰:&ldquo汝奚問為?&rdquo蓋此婦與邑少年秦棗三狎,故有是号,忽聞其語而心怪之也。

    二人猶未悟,對曰:&ldquo吾欲問我父子誰中?&rdquo其婦罵曰:&ldquo入你娘的到會中!&rdquo其年,父果中。

     造化弄人 萬曆癸未,管明府九臯,始與同侪赴公車選,夢神人屬以七題。

    次早,購坊間文佳者熟讀之。

    及入試,七題果符所夢。

    因信筆以所熟文寫就,不暇構思,自喜得神助,必中矣。

    乃是年主考厭薄舊文,盡括坊間文入内磨對,凡同者擲之。

    管以是下第,選授富順令。

     莆田一秀才往九鯉湖求夢。

    夢曰:&ldquo明日所遇官,即爾功名。

    &rdquo次日遇鐘禦史、李大參,皆其裡人。

    生大喜,告以故。

    李曰:&ldquo學鐘先生。

    &rdquo鐘曰:&ldquo學李先生。

    &rdquo皆言當如其官也。

    後僅以歲薦任教職卒。

    人始悟為&ldquo學中先生、學裡先生&rdquo雲。

     惡蟲齧頂 天順間,征士吳與弼到京。

    英宗禦文華殿召對,吳默然無應,唯曰:&ldquo容臣上疏。

    &rdquo衆方駭異,上不悅,駕起。

    吳出至左順門,除帽視之,有蠍在頂,螫皮肉紅腫。

    方知其适不能答者,以螫故也。

    宋淳熙間,史寺丞輪對。

    适言高宗某事,史忽淚下。

    上問故,對曰:&ldquo因念先帝舊恩耳!&rdquo孝宗亦下淚。

    明日禦批史為侍郎。

    不知當時乃為蜈蚣所齧,故下淚也。

    嗚呼,均為惡蟲齧頂,敬君者不遇,欺君者蒙恩,豈非數哉! 張生失金 嘉靖時,杭人張姓者,自幼為小商,老而積金四錠,各束以紅線,藏于枕。

    忽夜夢四人白衣紅束,前緻辭曰:&ldquo吾等随子久,今别子去江頭韓餅家。

    &rdquo覺而疑之,索于枕,金亡矣。

    躊躇歎息,之江頭詢韓,果得之。

    張告韓曰:&ldquo君曾獲金四錠乎?&rdquo韓驚曰:&ldquo君何以知?&rdquo張具道故。

    韓欣然出金示張,命分其半。

    張固辭謝,遂出門。

    韓留觞之,舉一錠分為四,各裹餅中,臨行赆之。

    張受而行,中途值乞者四,求之哀,各濟以餅一。

    四乞者計曰:&ldquo此餅巨而冷,不可食,何不至韓易小而熱者乎?&rdquo遂之韓,韓笑而易之。

     奇蹇 昔淮南盧嬰平生奇蹇,謂至人家,其家必遭橫禍,或小兒堕井,幼女失火。

    山陽王休佑所執木手闆,得者必不祥。

    近雍瞻若野王,多能而貧甚。

    始客魯,魯人皆避畏之,呼為&ldquo耗神&rdquo。

    已造一訟者及病者家,二家俱敗死。

    比至京,京中複聞斯語。

    會二人博,而雍坐負者旁。

    或語負者,謂勝者教之。

    負者怒,毆之幾死。

     嫁娶奇合 嘉靖問,昆山民為男聘婦,而男得痼疾。

    民信俗有&ldquo沖喜&rdquo之說,遣媒議娶。

    女家度婿且死,不從。

    強之,乃飾其少子為女歸焉,将以為旬日計。

    既草率成禮,男父母謂男病,不當近色,命其幼女伴嫂寝,而二人竟私為夫婦矣。

    逾月,男疾漸瘳。

    女家恐事敗,绐以他故邀假女去,事寂無知者。

    因女有娠,父母窮問得之。

    訟之官獄,連年不解。

    有葉禦史者,判牒雲:&ldquo嫁女得媳,娶婦得婿。

    颠之倒之,左右一義。

    &rdquo遂聽為夫婦焉。

    吳江沈甯庵吏部作《四異記》傳奇。

     趙母奇語 趙母桐鄉令東郡成韪妻,順川趙氏女。

    嫁女,女臨去,敕之曰:&ldquo慎勿為好!&rdquo女曰:&ldquo不為好,當為惡耶?&rdquo母曰:&ldquo好尚不可為,況惡乎!&rdquo 一日得二貴子 楊公某,關中盩厔人。

    婦李氏生一子,才七歲,公複賈于閩漳浦,主蘖氏家。

    蘖新寡,複為其家贅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