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術部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quo亦不錯。
呂、李二将讀詩 張氏據有平江日,其部将左丞呂珍守紹興,參軍陳庶子、饒介之在張左右。
一日,陳賦詩,饒染翰,題一纨扇以寄呂,雲:&ldquo後來江左英賢傳,又是淮西保相家。
聞說錦袍酣戰罷,不驚越女采荷花。
&rdquo饒素負書名,且詩語俊麗,為作者所稱。
呂俾人讀罷,大怒曰:&ldquo吾為主人守邊疆,萬死鋒镝間,豈務愛女子而不驚之耶?見則必殺之!&rdquo又元帥李其姓者,杭州庚子之圍解,頗著功勞。
一士人投之以詩,将有求焉。
其詩有&ldquo黃金合鑄李将軍&rdquo之句。
李大怒,日:&ldquo吾勞苦數年,止是将軍,今年才得元帥。
乃複令我為将軍耶!&rdquo命帳下策出之。
二事一時相傳為笑。
九邊将帥都若此,山人秋風必少止矣。
劉述引古 劉述字彥思,性庸劣。
從子俣疾甚,述往候焉。
其父母相對涕泣,述立命酒肉,令俣進之。
皆莫知其意,或問之,答曰:&ldquo豈不聞《禮》雲:&lsquo有疾,飲酒食肉可也。
&rsquo&rdquo又嘗有喪,值其子亦居憂。
客問:&ldquo其子安否?&rdquo答曰:&ldquo所謂&lsquo父子聚麀&rsquo,何勞齒及?&rdquo 宋鴻貴讀律 宋鴻貴仕齊,為北平府參軍。
見律有&ldquo枭首&rdquo罪,誤為&ldquo澆手&rdquo,乃生斷兵手,以水澆之,然後斬決。
錦袅爛兮 晉康福鎮天水日,嘗有疾。
幕客谒問,福擁錦衾而坐。
客退,謂同列曰:&ldquo錦衾爛兮!&rdquo福聞之,遽召言者,怒之曰:&ldquo吾雖産沙陀,亦唐人也,何得呼我為&lsquo爛奚&rsquo?&rdquo 水厄對 侍中元乂為蕭正德設茗,先問:&ldquo卿于水厄多少?&rdquo正德不曉乂意,答曰:&ldquo下官雖生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
&rdquo 三十而立 魏博節度使韓簡,性粗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
乃召一士人講《論語》,至&ldquo為政&rdquo篇。
明日喜謂同官曰:&ldquo近方知古人禀質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rdquo 如此解,則&ldquo四十無聞&rdquo,便是耳聾;&ldquo五十知命&rdquo,便是能算命矣。
董公遮 淳熙丁未,洪景盧知舉。
一考官大笑絕倒,問之,則雲:&ldquo試卷中有用&lsquo董公遮說漢王&rsquo事,以&lsquo公遮&rsquo為董三老之名。
&rdquo 《周亞夫傳》:趙涉遮說将軍,&ldquo涉遮&rdquo亦趙之名乎? 堯舜疑事 歐文忠知貢舉。
省闱故事:士子有疑,許上請。
文忠方以複古道自任,将明告以崇雅黜浮,以變文格。
至日午,猶有喋喋弗已者,過晡稍閴。
與諸公方酌酒賦詩,士又有叩簾者。
文忠複出,所問士忽前曰:&ldquo諸生欲用堯、舜字,而疑其為一事或二事,唯先生教之。
&rdquo觀者哄然笑。
文忠不動色,徐曰:&ldquo似此疑事,誠怕其誤,但不必用可也。
&rdquo 不識羊太傅、陸士衡 張敬兒開府襄陽,欲移羊叔子&ldquo堕淚碑&rdquo。
綱紀白雲:&ldquo此羊太傅遺德,不宜遷動。
&rdquo敬兒怒曰:&ldquo太傅是誰?我不識!&rdquo 劉道綦封營道侯,凡鄙無識。
始興王濬戲謂曰:&ldquo陸士衡詩雲&lsquo營道無烈心&rsquo,何意?&rdquo道景曰:&ldquo下官初不識士衡,何忽見苦?&rdquo 說韓信 黨進鎮許昌。
有說話客請見,問:&ldquo說何事?&rdquo曰:&ldquo說韓信。
&rdquo即杖去。
左右問之,黨曰:&ldquo對我說韓信,對韓信亦說我矣!&rdquo 問歐陽修 謝無逸閑居,多從衲子遊,不喜對書生。
有一舉子來谒,坐定,曰:&ldquo每欲問公一事,辄忘之。
嘗聞人言歐陽修,果何如人?&rdquo無逸熟視久之,曰:&ldquo舊亦一書生,後甚顯達,嘗參大政。
&rdquo又問:&ldquo能文章否?&rdquo無逸曰:&ldquo文章也得。
&rdquo無逸子宗野時七歲,聞之,匿笑而去。
此等舉子,如何喚作書生?唯不喜書生,故來谒者但有此等舉子。
不知杜少陵 宋乾道間,林謙之為司業,與正字彭仲舉遊天竺小飲。
論詩,談到少陵妙處,仲舉微醉,忽大呼曰;&ldquo杜少陵可殺!&rdquo有俗子在鄰壁,聞之,遍告人曰;&ldquo有一怪事,林司業與彭正字在天竺謀殺人。
&rdquo或問:&ldquo所謀殺為誰?&rdquo曰:&ldquo杜少陵也,但不知何處人。
&rdquo聞者絕倒。
班固、王僧孺 張由古有吏才,而無學術,累曆台省,于衆中歎&ldquo班固有大才,而文章不入《選》&rdquo。
或曰:&ldquo《兩都賦》、《燕山銘》、《典引》等并入《文選》,何得言無?&rdquo張曰:&ldquo此是班孟堅。
吾所笑者,班固也。
&rdquo又嘗謂同官曰:&ldquo昨買得《王僧襦集》,誤以&ldquo孺&rdquo為&ldquo襦&rdquo。
大有道理。
&rdquo杜文範知其誤,應聲曰:&ldquo文範亦買得&lsquo佛袍集&rsquo,倍勝&lsquo僧襦&rsquo。
&rdquo 司馬相如宮刑 相國袁太沖,同二缙紳在賓館中坐久。
呂、李二将讀詩 張氏據有平江日,其部将左丞呂珍守紹興,參軍陳庶子、饒介之在張左右。
一日,陳賦詩,饒染翰,題一纨扇以寄呂,雲:&ldquo後來江左英賢傳,又是淮西保相家。
聞說錦袍酣戰罷,不驚越女采荷花。
&rdquo饒素負書名,且詩語俊麗,為作者所稱。
呂俾人讀罷,大怒曰:&ldquo吾為主人守邊疆,萬死鋒镝間,豈務愛女子而不驚之耶?見則必殺之!&rdquo又元帥李其姓者,杭州庚子之圍解,頗著功勞。
一士人投之以詩,将有求焉。
其詩有&ldquo黃金合鑄李将軍&rdquo之句。
李大怒,日:&ldquo吾勞苦數年,止是将軍,今年才得元帥。
乃複令我為将軍耶!&rdquo命帳下策出之。
二事一時相傳為笑。
九邊将帥都若此,山人秋風必少止矣。
劉述引古 劉述字彥思,性庸劣。
從子俣疾甚,述往候焉。
其父母相對涕泣,述立命酒肉,令俣進之。
皆莫知其意,或問之,答曰:&ldquo豈不聞《禮》雲:&lsquo有疾,飲酒食肉可也。
&rsquo&rdquo又嘗有喪,值其子亦居憂。
客問:&ldquo其子安否?&rdquo答曰:&ldquo所謂&lsquo父子聚麀&rsquo,何勞齒及?&rdquo 宋鴻貴讀律 宋鴻貴仕齊,為北平府參軍。
見律有&ldquo枭首&rdquo罪,誤為&ldquo澆手&rdquo,乃生斷兵手,以水澆之,然後斬決。
錦袅爛兮 晉康福鎮天水日,嘗有疾。
幕客谒問,福擁錦衾而坐。
客退,謂同列曰:&ldquo錦衾爛兮!&rdquo福聞之,遽召言者,怒之曰:&ldquo吾雖産沙陀,亦唐人也,何得呼我為&lsquo爛奚&rsquo?&rdquo 水厄對 侍中元乂為蕭正德設茗,先問:&ldquo卿于水厄多少?&rdquo正德不曉乂意,答曰:&ldquo下官雖生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
&rdquo 三十而立 魏博節度使韓簡,性粗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
乃召一士人講《論語》,至&ldquo為政&rdquo篇。
明日喜謂同官曰:&ldquo近方知古人禀質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rdquo 如此解,則&ldquo四十無聞&rdquo,便是耳聾;&ldquo五十知命&rdquo,便是能算命矣。
董公遮 淳熙丁未,洪景盧知舉。
一考官大笑絕倒,問之,則雲:&ldquo試卷中有用&lsquo董公遮說漢王&rsquo事,以&lsquo公遮&rsquo為董三老之名。
&rdquo 《周亞夫傳》:趙涉遮說将軍,&ldquo涉遮&rdquo亦趙之名乎? 堯舜疑事 歐文忠知貢舉。
省闱故事:士子有疑,許上請。
文忠方以複古道自任,将明告以崇雅黜浮,以變文格。
至日午,猶有喋喋弗已者,過晡稍閴。
與諸公方酌酒賦詩,士又有叩簾者。
文忠複出,所問士忽前曰:&ldquo諸生欲用堯、舜字,而疑其為一事或二事,唯先生教之。
&rdquo觀者哄然笑。
文忠不動色,徐曰:&ldquo似此疑事,誠怕其誤,但不必用可也。
&rdquo 不識羊太傅、陸士衡 張敬兒開府襄陽,欲移羊叔子&ldquo堕淚碑&rdquo。
綱紀白雲:&ldquo此羊太傅遺德,不宜遷動。
&rdquo敬兒怒曰:&ldquo太傅是誰?我不識!&rdquo 劉道綦封營道侯,凡鄙無識。
始興王濬戲謂曰:&ldquo陸士衡詩雲&lsquo營道無烈心&rsquo,何意?&rdquo道景曰:&ldquo下官初不識士衡,何忽見苦?&rdquo 說韓信 黨進鎮許昌。
有說話客請見,問:&ldquo說何事?&rdquo曰:&ldquo說韓信。
&rdquo即杖去。
左右問之,黨曰:&ldquo對我說韓信,對韓信亦說我矣!&rdquo 問歐陽修 謝無逸閑居,多從衲子遊,不喜對書生。
有一舉子來谒,坐定,曰:&ldquo每欲問公一事,辄忘之。
嘗聞人言歐陽修,果何如人?&rdquo無逸熟視久之,曰:&ldquo舊亦一書生,後甚顯達,嘗參大政。
&rdquo又問:&ldquo能文章否?&rdquo無逸曰:&ldquo文章也得。
&rdquo無逸子宗野時七歲,聞之,匿笑而去。
此等舉子,如何喚作書生?唯不喜書生,故來谒者但有此等舉子。
不知杜少陵 宋乾道間,林謙之為司業,與正字彭仲舉遊天竺小飲。
論詩,談到少陵妙處,仲舉微醉,忽大呼曰;&ldquo杜少陵可殺!&rdquo有俗子在鄰壁,聞之,遍告人曰;&ldquo有一怪事,林司業與彭正字在天竺謀殺人。
&rdquo或問:&ldquo所謀殺為誰?&rdquo曰:&ldquo杜少陵也,但不知何處人。
&rdquo聞者絕倒。
班固、王僧孺 張由古有吏才,而無學術,累曆台省,于衆中歎&ldquo班固有大才,而文章不入《選》&rdquo。
或曰:&ldquo《兩都賦》、《燕山銘》、《典引》等并入《文選》,何得言無?&rdquo張曰:&ldquo此是班孟堅。
吾所笑者,班固也。
&rdquo又嘗謂同官曰:&ldquo昨買得《王僧襦集》,誤以&ldquo孺&rdquo為&ldquo襦&rdquo。
大有道理。
&rdquo杜文範知其誤,應聲曰:&ldquo文範亦買得&lsquo佛袍集&rsquo,倍勝&lsquo僧襦&rsquo。
&rdquo 司馬相如宮刑 相國袁太沖,同二缙紳在賓館中坐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