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術部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子猶曰:夫人飯腸酒腑,不用古今浸灌,則草木而已。
溫岐&ldquo悔讀《南華》第二篇&rdquo,而梅詢見老卒卧日中,羨之,聞其不識字,曰:&ldquo更快活。
&rdquo此皆有激言之,非通論也。
世不結繩,人不面牆,誰能作聾瞽相向?但不當如彌正平開口尋相罵耳。
集《無術》第六。
署名 厍狄幹不能書,每署名,逆上畫之,人謂之&ldquo穿錘&rdquo。
又有武将王周者,署名先為&ldquo吉&rdquo,而後成其外。
《北史》:斛律金不識文字。
初名敦,苦其難署,改名為金,從其便易;猶以為難,司馬子如乃指屋角令況之。
陸渭南《晚晴》詩:&ldquo屋角明金字,溪流作縠文&rdquo,用此。
&ldquo穿錘&rdquo對&ldquo指屋&rdquo是的對。
何敬容為尚書令,不善作草隸,署名&ldquo敬&rdquo字,大作&ldquo苟&rdquo,小為&ldquo文&rdquo,&ldquo容&rdquo字大作&ldquo父&rdquo,小為&ldquo口&rdquo。
陸倕見而戲之曰:&ldquo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
&rdquo敬容笑而慚。
江從簡嘗作&ldquo采荷調&rdquo以刺何敬容,曰:&ldquo欲持荷作柱,荷弱不成梁。
欲持荷作鏡,荷暗本無光。
&rdquo敬容不悟,唯歎其工。
大字大諾 宋武帝劉裕素不能書,劉穆之教以縱筆作大字徑尺。
帝從之。
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梁陳伯之為江州,目不知書。
得文案,佯視之,唯作大&ldquo諾&rdquo。
唐及五代凡文書皆批曰&ldquo諾&rdquo,猶今批&ldquo準&rdquo字也。
齊江夏王五歲學&ldquo鳳尾諾&rdquo即工,高帝以玉麒麟賜之。
草書諾字形若鳳尾。
造字 梁曹景宗尚勝,每作書,字有不解,辄意造之。
高手筆 司直陳希闵,以非才任官。
每秉筆,支颔半日不下。
府史目之為&ldquo高手筆&rdquo。
又竄削至多,紙面穿穴,亦名&ldquo按孔子&rdquo。
不知置辭 齊焦度材澀,欲就高帝求郡,不知置辭。
人教之,習誦上口。
臨自陳,卒忘所教,大言曰:&ldquo度啟公,度啟公,度無食。
&rdquo帝大笑曰:&ldquo卿何憂無食?&rdquo賜米百斛。
不習儀式 魏隴西太守遊楚上殿,不習儀式。
帝令侍中贊引呼&ldquo隴西太守前&rdquo。
楚不覺大應稱&ldquo諾&rdquo。
帝笑勞之。
初學 張敬兒不識書,由戰功起方伯,始學讀《孝經》、《論語》。
征護軍,乃于密室屏人學揖讓對答,空中俯仰,妾侍窺笑焉。
照樣舉笏 宋祖召問武臣軍數。
其識字者,預寫笏上,臨問,高舉笏,當面見字,随問即對。
有一不識字者,不知他人笏上有字,照樣舉笏,近前大聲曰:&ldquo啟覆陛下,軍數都在這裡!&rdquo 龍戰龍見 朱穆以梁冀地勢親重,望其挾持王室,因推災異奏記,以勸戒冀,而引《易》卦&ldquo龍戰于野&rdquo之文,又薦種暠、栾巴等。
明年,黃龍二見于沛國。
冀無學,遂以穆&ldquo龍戰&rdquo之言為驗,于是引用暠、巴而舉穆高第為侍禦史。
郢書燕說,因誤得貞。
斷章取義,未嘗不可。
北齊源師攝祠部,嘗白高阿那肱&ldquo龍見當雩&rdquo。
阿那肱驚曰:&ldquo何處龍見?其色何如?&rdquo師日:&ldquo龍星初見,禮當雩祭,非真龍也。
&rdquo阿那肱怒曰:&ldquo漢兒多事,強知星宿!&rdquo 金熙宗赦草 金熙宗亶皇統十一年夏,龍見宮中,雷雨大至,破柱而去。
亶懼,欲肆赦以禳之。
召掌制學士張鈞視草,中有&ldquo顧茲寡昧&rdquo及&ldquo渺予小子&rdquo之言。
文成奏禦,譯者不解謙沖之義,乃曰:&ldquo漢兒強知識,托文字以詈上耳。
&rdquo亶驚問故,譯釋之曰:&ldquo寡者,孤獨無親。
昧者,不曉人事。
渺為瞎眼。
小子為小孩兒。
&rdquo亶大怒,遂誅鈞。
此等皇帝,真是&ldquo不曉事瞎眼小孩兒&rdquo也! 謝朓詩杜荀鶴詩 貞觀中,尚藥奏求杜若,楚蘅也,生南郡漢中。
敕下度支。
有省郎以謝朓詩雲&ldquo芳洲生杜若&rdquo,乃委坊州貢之。
本州曹官判雲:&ldquo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讀謝朓詩誤。
華省名郎,作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笑人?&rdquo 楊升庵雲:吳字本從口、從矢,非從天也。
而吳元濟之亂,童謠有&ldquo天上小兒&rdquo之讖。
又如王恭為&ldquo黃頭小人&rdquo,&ldquo恭&rdquo字與&ldquo黃&rdquo頭不同。
史謂小兒謠言,乃熒惑星所為。
審如是,星宿亦不識古文矣。
&rdquo蘇易簡雲:&ldquo神不能神,随時之态。
&rdquo子猶曰:&ldquo然則唐明宗時,玉帝亦當不識字耶?&rdquo 經生多有不省文章。
嘗一邑有兩人同官,其一或舉杜荀鶴詩,稱贊&ldquo也應無計避征徭&rdquo之句。
其一難之曰:&ldquo此詩誤矣!野鷹何嘗有征徭乎?&rdquo舉詩者解曰:&ldquo古人有言,豈有失也?必是當年科取翎毛耳。
&rdquo 炀帝選儀衛,征取鳥羽。
有鶴巢于樹颠,民往窺之。
鶴恐傷其卵,自拔氅毛投地。
群臣奏以為瑞。
據此,則杜詩便作&ldquo野鷹&rd
溫岐&ldquo悔讀《南華》第二篇&rdquo,而梅詢見老卒卧日中,羨之,聞其不識字,曰:&ldquo更快活。
&rdquo此皆有激言之,非通論也。
世不結繩,人不面牆,誰能作聾瞽相向?但不當如彌正平開口尋相罵耳。
集《無術》第六。
署名 厍狄幹不能書,每署名,逆上畫之,人謂之&ldquo穿錘&rdquo。
又有武将王周者,署名先為&ldquo吉&rdquo,而後成其外。
《北史》:斛律金不識文字。
初名敦,苦其難署,改名為金,從其便易;猶以為難,司馬子如乃指屋角令況之。
陸渭南《晚晴》詩:&ldquo屋角明金字,溪流作縠文&rdquo,用此。
&ldquo穿錘&rdquo對&ldquo指屋&rdquo是的對。
何敬容為尚書令,不善作草隸,署名&ldquo敬&rdquo字,大作&ldquo苟&rdquo,小為&ldquo文&rdquo,&ldquo容&rdquo字大作&ldquo父&rdquo,小為&ldquo口&rdquo。
陸倕見而戲之曰:&ldquo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
&rdquo敬容笑而慚。
江從簡嘗作&ldquo采荷調&rdquo以刺何敬容,曰:&ldquo欲持荷作柱,荷弱不成梁。
欲持荷作鏡,荷暗本無光。
&rdquo敬容不悟,唯歎其工。
大字大諾 宋武帝劉裕素不能書,劉穆之教以縱筆作大字徑尺。
帝從之。
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梁陳伯之為江州,目不知書。
得文案,佯視之,唯作大&ldquo諾&rdquo。
唐及五代凡文書皆批曰&ldquo諾&rdquo,猶今批&ldquo準&rdquo字也。
齊江夏王五歲學&ldquo鳳尾諾&rdquo即工,高帝以玉麒麟賜之。
草書諾字形若鳳尾。
造字 梁曹景宗尚勝,每作書,字有不解,辄意造之。
高手筆 司直陳希闵,以非才任官。
每秉筆,支颔半日不下。
府史目之為&ldquo高手筆&rdquo。
又竄削至多,紙面穿穴,亦名&ldquo按孔子&rdquo。
不知置辭 齊焦度材澀,欲就高帝求郡,不知置辭。
人教之,習誦上口。
臨自陳,卒忘所教,大言曰:&ldquo度啟公,度啟公,度無食。
&rdquo帝大笑曰:&ldquo卿何憂無食?&rdquo賜米百斛。
不習儀式 魏隴西太守遊楚上殿,不習儀式。
帝令侍中贊引呼&ldquo隴西太守前&rdquo。
楚不覺大應稱&ldquo諾&rdquo。
帝笑勞之。
初學 張敬兒不識書,由戰功起方伯,始學讀《孝經》、《論語》。
征護軍,乃于密室屏人學揖讓對答,空中俯仰,妾侍窺笑焉。
照樣舉笏 宋祖召問武臣軍數。
其識字者,預寫笏上,臨問,高舉笏,當面見字,随問即對。
有一不識字者,不知他人笏上有字,照樣舉笏,近前大聲曰:&ldquo啟覆陛下,軍數都在這裡!&rdquo 龍戰龍見 朱穆以梁冀地勢親重,望其挾持王室,因推災異奏記,以勸戒冀,而引《易》卦&ldquo龍戰于野&rdquo之文,又薦種暠、栾巴等。
明年,黃龍二見于沛國。
冀無學,遂以穆&ldquo龍戰&rdquo之言為驗,于是引用暠、巴而舉穆高第為侍禦史。
郢書燕說,因誤得貞。
斷章取義,未嘗不可。
北齊源師攝祠部,嘗白高阿那肱&ldquo龍見當雩&rdquo。
阿那肱驚曰:&ldquo何處龍見?其色何如?&rdquo師日:&ldquo龍星初見,禮當雩祭,非真龍也。
&rdquo阿那肱怒曰:&ldquo漢兒多事,強知星宿!&rdquo 金熙宗赦草 金熙宗亶皇統十一年夏,龍見宮中,雷雨大至,破柱而去。
亶懼,欲肆赦以禳之。
召掌制學士張鈞視草,中有&ldquo顧茲寡昧&rdquo及&ldquo渺予小子&rdquo之言。
文成奏禦,譯者不解謙沖之義,乃曰:&ldquo漢兒強知識,托文字以詈上耳。
&rdquo亶驚問故,譯釋之曰:&ldquo寡者,孤獨無親。
昧者,不曉人事。
渺為瞎眼。
小子為小孩兒。
&rdquo亶大怒,遂誅鈞。
此等皇帝,真是&ldquo不曉事瞎眼小孩兒&rdquo也! 謝朓詩杜荀鶴詩 貞觀中,尚藥奏求杜若,楚蘅也,生南郡漢中。
敕下度支。
有省郎以謝朓詩雲&ldquo芳洲生杜若&rdquo,乃委坊州貢之。
本州曹官判雲:&ldquo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讀謝朓詩誤。
華省名郎,作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笑人?&rdquo 楊升庵雲:吳字本從口、從矢,非從天也。
而吳元濟之亂,童謠有&ldquo天上小兒&rdquo之讖。
又如王恭為&ldquo黃頭小人&rdquo,&ldquo恭&rdquo字與&ldquo黃&rdquo頭不同。
史謂小兒謠言,乃熒惑星所為。
審如是,星宿亦不識古文矣。
&rdquo蘇易簡雲:&ldquo神不能神,随時之态。
&rdquo子猶曰:&ldquo然則唐明宗時,玉帝亦當不識字耶?&rdquo 經生多有不省文章。
嘗一邑有兩人同官,其一或舉杜荀鶴詩,稱贊&ldquo也應無計避征徭&rdquo之句。
其一難之曰:&ldquo此詩誤矣!野鷹何嘗有征徭乎?&rdquo舉詩者解曰:&ldquo古人有言,豈有失也?必是當年科取翎毛耳。
&rdquo 炀帝選儀衛,征取鳥羽。
有鶴巢于樹颠,民往窺之。
鶴恐傷其卵,自拔氅毛投地。
群臣奏以為瑞。
據此,則杜詩便作&ldquo野鷹&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