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蕾妮絲
關燈
小
中
大
無變化地反複念一個普通的字眼,直到那聲音再也不向大腦傳送任何概念,身體長時間地絕對靜止不動,直到完全喪失行為意識和肉體存在的意識。
這些還僅僅是由一種心力狀态所誘發的最普通最不要命的偏狂行為中的寥寥數例,雖說不全然空前絕後,但肯定已超越了分析或解釋的範疇。
但千萬别誤解我的意思。
絕不能将這種由零碎瑣事所激發的過分的、熱切的、病态的注意混同于人類所共有的愛沉思的癖好,尤其不能與耽于幻想相提并論。
它甚至不像人們會猜想的那樣是什麼沉思冥想的過度現象或極端狀态,它從本質上與沉思和幻想有根本的不同。
舉例來說,當夢幻家或狂熱者對一件通常微不足道的事物感興趣之時,他們會在由此而生發出的一大堆推理和啟迪中忽略那件事物本身,他們那個白日夢的結尾常常都充滿了華美的色彩,而當夢醒之時,他們沉思的誘因或第一原因早已煙消雲散,無影無蹤。
而在我的病例中,首先是誘因絕對微不足道,盡管由于我病态的幻覺,它呈現出一種折射的非真實的重要性;其次是很少推理,如果有推理的話,那少有的推理也緊緊圍繞誘因這個中心;其三是這種沉思冥想絕不愉快;最後就是當冥想終結之時,其誘因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被誇張到超自然的地步,這也正是我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征。
一言以蔽之,這種腦力的特殊運用,對我來講就是我已經說過的凝意,而對白日做夢者而言,則是思辨。
我的那些書,在這個新時代看來,即使它們實際上并不足以造成神經錯亂,但就它們富于想象且不合邏輯的内容來說,也會被人發現其本身就具有神經錯亂的特征和性質。
在那些書中,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位著名的意大利人科留斯·塞昆達斯·庫裡奧的論著《論上帝福地之闊》、聖奧斯丁的傑作《上帝之城》和德爾圖良的《論基督肉身之複活》,最後一本書中那個似非而是的反論句(上帝之子死了,荒謬但可信;他又複活了,不可能但真實)曾使我一連幾個星期殚精竭慮但終歸徒然地對其進行研究。
從被微力所動搖這一點來看,我的精神似乎與托勒密·赫斐斯蒂翁所講到的大海中的那塊巉岩相似,那塊巉岩在人類的攻擊和風浪的震撼前都巋然不動,隻在那種被叫作日光蘭的花的觸及下才瑟瑟顫抖。
雖然在一位輕率的思想家看來,貝蕾妮絲不幸的疾病使她精神狀态産生的巨變,無疑會給我剛才一直費力解說的我那種病态沉思提供許多誘因,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我清醒之時,她的不幸的确使我感到痛苦,她美麗而溫柔的生命所遭受的毀損的确使我非常悲傷,我也并非沒有經常地苦苦思索是什麼驚人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時間内造成了如此奇怪的劇變。
但這些心理活動并不具有我那種疾病的特征,而是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有的正常思維。
與我的病狀特征相符的是,我錯亂的神經完全沉溺于比精神變化更不重要但卻更令人吃驚的貝蕾妮絲的身體變化,沉溺于她身軀相貌那令人震驚的完全變形。
在她絕世無雙的美最粲然奪目的日子裡,我絕對沒有愛過她。
在我那段怪異的生命中,感情對我從來不在于心,而總是在于腦。
在清晨薄薄的灰霧之中,在中午森林的樹影之中,在夜晚我書房的寂靜之中,她都曾從我眼前倏然閃過。
我也曾留意注視過她,但并非作為現實中的貝蕾妮絲,而是作為夢中的貝蕾妮絲;不是作為塵世間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是作為這樣一個人的抽象概念;不是作為贊美之物,而是作為分析之因;不是作為愛的對象,而是作為那種雖說雜亂無章但卻最為深奧的沉思之主題。
而後來,後來我一看見她就渾身發抖,她一走近我我就臉色發白。
然而在為她憔悴的形容和孤獨的處境深深悲歎之時,我想到了她長久以來一直愛着我,于是在一個不幸的時刻,我對她說起了結婚。
就在我們舉行婚禮的日子臨近之時,在那年冬日的一個下午(那種冬日有淡淡薄霧,異常地日麗風和,因此被叫作美麗翠鳥的看護人[23])我像我平時想問題時一樣,在我書房的裡間獨自而坐。
可當我擡起眼睛,我看見貝蕾妮絲站在我跟前。
不知是我自己活躍的想象,還是窗外霧氣的影響(抑或是室内朦胧的光線或垂落在她周圍的灰色帷幔),造就了那麼一個模模糊糊、飄忽不定的身影?這一點我說不清楚。
她一聲不吭,而我,無論如何也吭不出一聲。
一陣寒意冷徹我全身,一種難以忍受的焦慮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一種極為強烈的好奇心占據了我的靈魂;我身子往椅背一仰,老半天一動不動凝神屏息地凝視着她的身影。
天哪!她的消瘦真叫人難以想象,從眼前那身影輪廓中,竟看不出一絲半點她從前身姿的形迹。
我熱烈的目光最後落在了她的臉上。
||||| 她高高的前額非常蒼白,異常靜穆。
她那頭曾經烏黑發亮的頭發現在變得焦黃而粗粝,蓬亂地披散在她的前額和深陷的雙鬓。
她古怪的表情中有一種壓倒一切的憂郁。
她的眼睛黯然無光,毫
這些還僅僅是由一種心力狀态所誘發的最普通最不要命的偏狂行為中的寥寥數例,雖說不全然空前絕後,但肯定已超越了分析或解釋的範疇。
但千萬别誤解我的意思。
絕不能将這種由零碎瑣事所激發的過分的、熱切的、病态的注意混同于人類所共有的愛沉思的癖好,尤其不能與耽于幻想相提并論。
它甚至不像人們會猜想的那樣是什麼沉思冥想的過度現象或極端狀态,它從本質上與沉思和幻想有根本的不同。
舉例來說,當夢幻家或狂熱者對一件通常微不足道的事物感興趣之時,他們會在由此而生發出的一大堆推理和啟迪中忽略那件事物本身,他們那個白日夢的結尾常常都充滿了華美的色彩,而當夢醒之時,他們沉思的誘因或第一原因早已煙消雲散,無影無蹤。
而在我的病例中,首先是誘因絕對微不足道,盡管由于我病态的幻覺,它呈現出一種折射的非真實的重要性;其次是很少推理,如果有推理的話,那少有的推理也緊緊圍繞誘因這個中心;其三是這種沉思冥想絕不愉快;最後就是當冥想終結之時,其誘因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被誇張到超自然的地步,這也正是我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征。
一言以蔽之,這種腦力的特殊運用,對我來講就是我已經說過的凝意,而對白日做夢者而言,則是思辨。
我的那些書,在這個新時代看來,即使它們實際上并不足以造成神經錯亂,但就它們富于想象且不合邏輯的内容來說,也會被人發現其本身就具有神經錯亂的特征和性質。
在那些書中,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位著名的意大利人科留斯·塞昆達斯·庫裡奧的論著《論上帝福地之闊》、聖奧斯丁的傑作《上帝之城》和德爾圖良的《論基督肉身之複活》,最後一本書中那個似非而是的反論句(上帝之子死了,荒謬但可信;他又複活了,不可能但真實)曾使我一連幾個星期殚精竭慮但終歸徒然地對其進行研究。
從被微力所動搖這一點來看,我的精神似乎與托勒密·赫斐斯蒂翁所講到的大海中的那塊巉岩相似,那塊巉岩在人類的攻擊和風浪的震撼前都巋然不動,隻在那種被叫作日光蘭的花的觸及下才瑟瑟顫抖。
雖然在一位輕率的思想家看來,貝蕾妮絲不幸的疾病使她精神狀态産生的巨變,無疑會給我剛才一直費力解說的我那種病态沉思提供許多誘因,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我清醒之時,她的不幸的确使我感到痛苦,她美麗而溫柔的生命所遭受的毀損的确使我非常悲傷,我也并非沒有經常地苦苦思索是什麼驚人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時間内造成了如此奇怪的劇變。
但這些心理活動并不具有我那種疾病的特征,而是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有的正常思維。
與我的病狀特征相符的是,我錯亂的神經完全沉溺于比精神變化更不重要但卻更令人吃驚的貝蕾妮絲的身體變化,沉溺于她身軀相貌那令人震驚的完全變形。
在她絕世無雙的美最粲然奪目的日子裡,我絕對沒有愛過她。
在我那段怪異的生命中,感情對我從來不在于心,而總是在于腦。
在清晨薄薄的灰霧之中,在中午森林的樹影之中,在夜晚我書房的寂靜之中,她都曾從我眼前倏然閃過。
我也曾留意注視過她,但并非作為現實中的貝蕾妮絲,而是作為夢中的貝蕾妮絲;不是作為塵世間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是作為這樣一個人的抽象概念;不是作為贊美之物,而是作為分析之因;不是作為愛的對象,而是作為那種雖說雜亂無章但卻最為深奧的沉思之主題。
而後來,後來我一看見她就渾身發抖,她一走近我我就臉色發白。
然而在為她憔悴的形容和孤獨的處境深深悲歎之時,我想到了她長久以來一直愛着我,于是在一個不幸的時刻,我對她說起了結婚。
就在我們舉行婚禮的日子臨近之時,在那年冬日的一個下午(那種冬日有淡淡薄霧,異常地日麗風和,因此被叫作美麗翠鳥的看護人[23])我像我平時想問題時一樣,在我書房的裡間獨自而坐。
可當我擡起眼睛,我看見貝蕾妮絲站在我跟前。
不知是我自己活躍的想象,還是窗外霧氣的影響(抑或是室内朦胧的光線或垂落在她周圍的灰色帷幔),造就了那麼一個模模糊糊、飄忽不定的身影?這一點我說不清楚。
她一聲不吭,而我,無論如何也吭不出一聲。
一陣寒意冷徹我全身,一種難以忍受的焦慮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一種極為強烈的好奇心占據了我的靈魂;我身子往椅背一仰,老半天一動不動凝神屏息地凝視着她的身影。
天哪!她的消瘦真叫人難以想象,從眼前那身影輪廓中,竟看不出一絲半點她從前身姿的形迹。
我熱烈的目光最後落在了她的臉上。
||||| 她高高的前額非常蒼白,異常靜穆。
她那頭曾經烏黑發亮的頭發現在變得焦黃而粗粝,蓬亂地披散在她的前額和深陷的雙鬓。
她古怪的表情中有一種壓倒一切的憂郁。
她的眼睛黯然無光,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