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

關燈
羅道旌義囚李仁彥、黃海道載寧囚鄭萬殺人,竝依律處斬。

    」從之。

     10月21日 ○戊申,禦勤政門受朝。

    宗貞盛所遣望古三甫羅等四人、宗彥七所遣井大郞等三人隨班獻土物。

     ○視事。

     ○司憲掌令鄭而漢啓:「今還給卒贊成李孟畇妻李氏爵牒。

    李氏婦道掃地,不宜還給爵牒。

    」上曰:「爾等之言是矣。

    然大臣之妻,義不當絶,且婢子之死,非其故殺,以此還給耳。

    」而漢更啓曰:「今考漢城府檢屍狀,但皮骨而已。

    是則李氏故令飢餓,以就死地明矣。

    孟畇生時,李氏嫉妬爲甚,而孟畇性本柔軟,旣不齊家,又不能遽絶。

    雖不遽絶,其於李氏,義已絶矣,但收爵牒,亦是聖恩稠重,今收奪未久,乃命還給,臣等竊疑後人從此無所懲戒。

    」上曰:「予當議諸大臣。

    」 10月22日 ○己酉,傳旨平安、鹹吉道觀察使,都節制使: 今回自京師者啓:「廣嶺摠兵官言:『我聞汝國人過江捕鷹,倘遇賊虜,則非好事也。

    聞凡察手下李將家子將兵五十,向汝國作賊,宜謹防禦。

    』」卿知此意,曉諸各鎭各堡,防禦諸事,日加謹愼。

    且越江捕鷹,雖非官家所定,然無識者或有潛越之理,痛行禁止。

     ○掌令鄭而漢啓:「讓寧初欲宿於果川、水原,則必啓達而行。

    初不啓達,則宿於果川、水原,非讓寧本意,此必傔從人前司正金成導之也。

    鞫金成治罪,則庶可使後人知戒,而讓寧亦自警省。

    」上曰:「予已不聽爾等之言,故是用不答耳。

    」而漢更啓曰:「讓寧寓宿各官,以緻守令違法支待者,正由此人所導,今不推覈,恐如此之人爭附效之。

    且水原府使安起雲:『以奏樂爲讓寧所命。

    』安知奏樂實出於讓寧也?願鞫金成,以覈其實。

    」上曰:「尊長之事,不可如此。

    」 ○刑曹啓:「慶尙道安東囚百姓七萬殺人,依律處絞。

    忠淸道韓山囚金存及妻米伊、崔河及妻者斤殺一家五人,請依律淩遲處死。

    爲從崔河、崔敏、豆含、小斤召史皆斬。

    」從之。

     ○初,司宰注簿柳孝班以司諫院喝導則敬之父屬船匠,則敬訴諫院,諫院問孝班,孝班答辭悖慢,乃下刑曹劾之。

    至是,刑曹啓:「孝班請笞五十。

    諫院亦繆綢劾孝班,請照律抵罪。

    」上命皆勿論。

     10月23日 ○庚戌,行集賢殿直提學柳義孫上書曰: 自古儒林之士,莫不以先後爲重,遜讓爲禮,今之三館,猶有遺風。

    臣今特拜通訓、行直提學、兼詹事院詹事,此乃布衣之極,復有何望?竊念本殿循序遷轉,有同三館。

    今行直提學同詹事李先齊曾擢己亥科,歲在丙午,以脩撰參考會試,臣始登第。

    歲辛亥,臣以司憲監察拜脩撰,先齊已陞校理。

    自是先齊官次,常在臣右。

    歲丙辰,臣以文墨小技,蒙恩不次,超陞奉正直殿,位居先齊之上,冞增非分之懼,況先齊經學才行,非臣所可分及?且臣年四十有五,而先齊長於臣八歲乎?臣竊驚愧,欲請遜避者有年。

    然以資級有殊,未敢吐露。

    今臣與先齊同陞通訓,而臣兼詹事,先齊同詹事。

    本職則一也,而詹事同詹事,其等差隔,有違先後少長之序,尤切愧焉。

    伏望殿下俯察微懇,許改臣兼職,以嚴先後之分,以敦遜讓之風。

     直集賢殿李季甸上書曰: 超遷華秩,古今所榮;濫居非分,士子所慙。

    臣以譾薄之材,特蒙聖恩,今拜直集賢殿,此實分外之榮,感激殊深,但集賢殿以爵位之次,循序以遷,舊例也。

    前此臣爲朝散、書雲副正,而應敎金汶階爲奉列,位在臣上。

    且臣年三十有九,而汶長臣五歲;汶之登科,先臣七年,而經明行修,又非臣比。

    況今新立行守之法,一正一從,嚴其等級;汶以奉列、行集賢殿應敎,臣以朝散、守直殿,臣位反居其上,此臣心之所甚愧也。

    受職虛讓,雖王述之所非,然臣此言出於肺腑,何計物議哉!伏望殿下俯諒微情,以臣之職移授汶,則庶乎官爵相稱,先後有序,而小臣之愧,亦可解矣。

     上命竝於後日銓注時更啓。

     ○初,鹹吉道洪原縣監金兢,以白丁李難守及子牛同爲盜人牛,枉刑皆死。

    難守妻宜州請隣人前司直安英祿書告狀,訴于觀察使韓確。

    英祿素憾兢,竝錄兢過失。

    確與都事李英門反囚宜州,鞫寫狀人,拷掠至九十下。

    上遣吏曹正郞曺錫文覈之,兢贖杖一百徒三年,追埋葬銀;榮門贖杖九十;罷確職;英祿律當杖一百流三千裡,黜鄕瀦宅,以功臣之子,隻於本道深遠處,全家入居。

    上又以難守父子爲非罪殞命,特命賜宜州喪葬所需米布鹽醬。

     ○忠淸道丹陽、淸風、恩津地震。

     10月24日 ○辛亥,掌令鄭而漢啓:「司諫院及柳孝班之事,竝皆勿論。

    臣等以爲孝班陵辱諫院,悖慢無禮,固爲非矣。

    且推劾,非諫院之任,而擅劾孝班,已爲不是。

    然天下之理,不兩是,必有任其咎者矣。

    大抵正己而後物正,一有所失,何以正人?諫院已被推劾,而靦面就職,尤爲不可。

    」上曰:「予初言官雖犯小過,必抵罪。

    以是臺諫率皆不久而遞,是豈可乎?近年以來,小失則寬貸,且古有赦小過之語。

    今諫院事,議諸大臣,皆曰:『言官如此小失,宜置勿論。

    』予從其議,特宥之耳。

    」而漢更啓曰:「赦小過之語,乃泛論,非爲言官也。

    臣等竊意勿論諫院未便。

    」不允。

    而漢又啓曰:「臣前日請劾金成,未蒙兪允。

    臣等反復思之,金成說讓寧,寓宿各邑,以緻守令違法供億。

    若不推劾,則後人無所懲矣。

    果川、水原守令設宴奏樂,以至餞于境上。

    且贈路次支用之具,其爲犯法,不可不懲。

    」又不允。

     ○以權孟孫爲吏曹參判,權克和刑曹參議,文汝良司諫院左正言,成念祖爲慶尙道都觀察使,韓磌黃海道觀察使。

     ○議政府據禮曹呈啓:「近來式年科擧,隻試製述。

    因此學者不務經學,專事詞章,其弊可慮。

    乞依《元典》及已行格例,其通四書三經以上者,背講試取。

    」從之。

     10月25日 ○壬子,司諫院左司諫樸仲林、知司諫成得識、右獻納尹士昀、右正言李徽等啓:「臣等俱以庸材,職忝諫司,常懷戰兢之心,近處事差誤,緻被推覈,乃蒙聖慈,特赦不罪,還就本職,聖恩至矣。

    然靦面就職,於心未安。

    」上曰:「毋嫌就職。

    」 ○吏曹啓:「權務之職,隨闕陞品,不計月數陞遷,未便。

    今後褒貶居二上滿十五月者,陞遷。

    」從之。

     ○禮曹據鹹吉道觀察使關,詳定野人接待坐次啓曰:「受都萬戶野人則都觀察使都節制使在處,使向南校倚,野人西壁繩床,二品以上守令,東壁校倚。

    受萬戶野人無坐,隨宜設方席待之。

    受中朝指揮野人,依已行格例,南行繩床。

    若受萬戶野人參坐,則從權亦南行繩床。

    以指揮受萬戶者,從指揮例。

    二品以上外官在處,則外官向南,都萬戶東壁,竝校倚。

    受指揮野人,依已行格例,西壁繩床,受萬戶野人南行繩床。

    四品以上邊將在處,邊將東壁,都萬戶西壁,竝校倚。

    受萬戶野人及受指揮野人,竝南行繩床,若無都萬戶,則邊將向南校倚。

    受指揮野人、受萬戶野人,竝西壁繩床,三品以下守令在處,守令西壁,都萬戶東壁,校倚則主客竝校倚,繩床則主客竝繩床,受萬戶野人、受指揮野人,皆南行繩床,若無都萬戶,則三品外官向南校倚。

    受萬戶野人東壁繩床,受指揮野人西壁繩床。

    四品以下外官則守令東壁,受萬戶野人、受指揮野人,竝西壁校倚繩床。

    主客同。

    」 ○禮曹緻書宗貞盛曰: 前此定約雲:「奸詐之徒,或有冒名受文引而來,勿許接待。

    」今來宗盛家使送沙應古時羅沙也文者,審是去正月間宗茂直使送馬豆老吾羅沙也文。

    前後異名,責問其由,不能遁情,奸詐莫甚,不可不懲。

    又有足下使送時羅三甫羅,亦冒名再來,須依前約,竝皆論罪回示,幸甚。

     10月26日 ○癸醜,禦勤政門受朝。

     ○司憲府上疏曰: 私恩公義,固不可偏廢,而實有輕重之分。

    是以以古昔明君誼辟,雖不以公義而害私恩,亦不以私恩而掩公義,要在得輕重之宜耳。

    殿下以聰明之聖、緝熙之學,博求經籍,天下事物之理、古今治亂之機,洞然無遣,如虞舜、周公處人倫之變而不失其宜者,不必庸贅於今日也。

    禔之罪惡,言之長也。

    得罪君父,放逐于外,雖族親,非有傳旨,不得交通,聖訓昭昭,在人耳目,非殿下所得而私之也。

    殿下特以友愛之情,敢違皇考之命,旣使禔往來于京,又從而恒居京第,齒列宗親,寵遇日隆,駭人視聽,已大失臣民之望矣。

    爲禔計者,戰兢無地,畏法斂縮,深感殿下罔極之恩,改其前日不道之行,以保其終可也。

    曾不是顧,徒恃寵恩,惟鷹犬是尙,惟弓矢是崇,惟憸小是信,與其子正尹帶率雜類殆至三十,馬匹二十六,成群遊戲,無有忌憚,於果川、水原兩官,恣行出入,或至留宿。

    以畿甸弊邑,朝夕之奉、宴享之費,倍蓰尋常,禔也靦面無愧,使娼妓動樂,家童吹笛,以伴人金成爲上客而使坐階上,相與飮酒娛樂,放縱自恣,又與之馳騁原野,從獸從禽,橫行州縣,惟意所適。

    其州縣守令不念大體,隨風而靡,供億奔走,猶恐或後。

    臣等以爲此則已矣,其漸不可長也。

    今若不杜其漸而日益橫恣,釀成其罪,終貽聖上之憂,則於此之時,當以私而滅公乎?以恩而掩義乎?不識殿下將何以處之乎?若是則今日優容之恩,祗足爲後日殿下之憂也。

    言至於此,痛切心肝。

    然禔之至於此極,豈無自而然歟?必有不順之輩相與狎習從諛,以導其爲非者矣。

    今此金成附爲伴倘,稱爲司直,逢迎旨意,使之益陷於不義耳。

    且崔永淳、安起,奉法之吏也。

    雖族親不得交通,已有太宗之遺訓,承望風旨,盛設油蜜之果,備陳諸般之味。

    安起則使官妓鼓瑟唱歌,至於放鷹之時、還京之日,亦且糜費以慰悅之。

    永淳、安起以臣子,旣違聖訓,以奉法之吏而敢違邦憲,其罪莫甚,不可不懲。

    伏望殿下以義斷之,毋拘私恩,仰遵太宗之明訓,俯答臣民之至願,使禔放還于外,悔過自新,得以保全其性命,仍將金成之輩及永淳、安起等,鞫問事由,痛懲以法,以戒後來。

     上不允曰:「金成,鷹師也。

    大君招之則成豈敢不從?雖從大君,豈導爲非?大君寓宿果川、水原,而兩官供億,未爲不可。

    雖使推鞫,豈以供饋大君抵罪乎?」而漢啓曰:「自古導人爲非者,必自小人矣。

    大君之入果川、水原,實是金成導之也。

    請治金成之罪,則大君亦自省矣。

    永淳、安起不畏邦憲,亦不可不懲。

    」不允。

     10月27日 ○甲寅,以李邊爲吏曹參議,樸堧禮曹參議,鄭宗誠、任從善僉知中樞院事,李季疄京畿都觀察使,鄭甲孫鹹吉道都觀察使。

     10月28日 ○乙卯,進賀使全義君李梡回自京師。

     ○日本國築州石城小吏宗金遣其子,來獻土物。

     十一月 11月1日 ○丁巳朔,禦勤政殿受朝。

    宗貞盛所遣時羅等四人隨班獻土物。

     ○司諫院啓:「讓寧大君放鷹于果川、水原,恣縱不法之事,宜當推覈,憲府所啓,不可不從。

    」不允。

     11月4日 ○庚申,順興都護府使辛均辭,引見曰:「義倉斂散,關係民生,爲守令者所當盡心布置,但能者過於刻迫,懦者失於陵夷,是非細故也。

    爾其往懋乃職。

    」 ○初,全義君李梡以進賀使赴京,通事辛伯溫、高用知問序班陳智曰:「駙馬則無乃別有賞賜乎?」梡與檢察官金潤福知而不禁。

    至是,上以要賞辱命,下義禁府鞫之。

    伯溫杖一百,用智杖九十,潤福贖杖六十,罷梡職。

     11月5日 ○辛酉,司諫院上疏論讓寧放鷹之事,上不覽。

     11月6日 ○壬戌,持平李永肩啓:「讓寧放鷹之行,果川、水原兩官守令,違法供饋,宜治其罪,以警其餘。

    苟不治罪不惟,己不知懼,後人亦無所鑑矣。

    」左副承旨金銚答以:「有旨,今後勿啓此事。

    」 ○以樸從愚爲戶曹判書。

     ○吾都裡指揮童風隻等三人、吾郞哈指揮林加乙軒等四人來獻土物。

     11月8日 ○甲子,掌令鄭而漢啓:「監司,係一道民生之休戚,是以國家必重是選。

    今黃海道監司韓磌年芳質美,足以有爲,然時未更事,不可遽授重寄,況此道境連平安,如邊郡糧餉轉輸、往來使臣支待等事務浩繁,所係尤重?願以韓磌歷試京中煩劇之任,諳鍊吏治,然後授以重寄。

    」上曰:「予當議諸大臣。

    」遂議于議政府,皆曰:「宜從憲府之請。

    」獨右議政申槪與磌連姻,議曰:「磌之爲人,可堪監司之任。

    」上乃促磌赴任。

     ○吏曹啓:「漢、蒙、倭學通事,以次陞遷,獨女眞通事,隻以九品遞兒,互相除授,不得陞遷,未便。

    請於七品之前,加資稱行差下,至當拜六品,則給一六品遞兒,準職差下。

    」從之。

     ○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孝誠馳啓:「都萬戶浪蔔兒罕進告雲:『李滿住使寗恩頭木、違亦歌等寄書於我曰:「昔年所遣浪得裡蔔,至今未還,請以今去人等,轉達邊將,送赴京都。

    」』臣觀書契,旣無印信,且但寄書於浪蔔兒罕,上送未便,姑留於館,厚待竢命。

    」命下議政府禮曹議之。

    領議政黃喜、右議政申槪、左贊成河演、左參贊皇甫仁、右參贊李叔畤、禮曹判書金宗瑞等議曰:「滿住使寗恩頭木、違亦歌但寄書於浪蔔兒罕,且無印信,則寗恩頭木之欲上京者,希望賞賜耳,非滿住本意也。

    今聽浪蔔兒罕之言,許上京賞賜,似乎綢繆,宜使邊將答之曰:『汝酋長使汝等于浪蔔兒罕,非爲國家而來,故不宜啓達上送。

    』如此開說,厚待還送,毋使彼人知國家不納之意。

    」上從之,遂以此議,傳旨孝誠。

     ○鹹吉道都觀察使馳啓:「通事樸萬進告雲:『吾都裡忘乃等四人,曾居吾弄草,近到吾郞哈照乙所家,見我雲:「凡察曾向本國歸順,故今亦欲歸順,使我等四人及曾居吾音會吾都裡指揮阿裡等十六人,授書契以送。

    阿裡等十六人因馬困,行到赤郞耳留止」』」上議諸大臣。

    黃喜、申槪、河演、皇甫仁、金宗瑞等議曰:「凡察歸順,雖爲難信,然聲言歸順,若不接還送,則似沮後日歸順之路。

    今來人等,若持凡察誠心歸順印信書契而來,則五六人送京,其餘隨宜給鹽布,溫言厚饋,若但說歸順之言,則宜開諭之曰:」汝酋長誠心歸順,則必有印信書契,今無文契可驗,啓達上送爲難。

    「如此開諭,溫言饋送。

    且今來徒衆,至於數十,詐稱歸順,招誘同類而逃,深可慮也。

    令主將及邊將預先布置,勿墮術中。

    」上從之,遂以此議,傳旨金孝誠。

     11月9日 ○乙醜,暖如春日。

     11月11日 ○丁卯,上不豫,命王世子,率百官遙賀聖節。

     ○吏曹啓:「繕工監,事務煩劇,請復立久任之法,以勤謹者二人,全掌監中諸事。

    」從之。

     11月12日 ○戊辰,冬至。

    命王世子,率百官行望闕禮,停本朝賀禮。

     ○上不豫,命王世子宴宗親于思政殿,又賜二品以上宴于議政府,三品堂上官于禮曹。

     ○上謂承政院曰:「予之疾,若動身言語,則刺痛滋甚。

    予欲二三日不語言調理,爾等知之。

    」 ○宗貞盛遣時知郞古羅等二十四人,來獻土物。

     11月13日 ○己巳,全羅道敬差官金連枝馳啓:「呂島副千戶崔浣,非追逐倭人與戰,倭人到今音毛島下陸,浣揮手招來,倭親呈圖書文引,浣見之,竝斬首。

    浣自知其罪,逃匿可慮,請禁身推鞫。

    」從之。

     11月16日 ○壬申,月當食,陰雲不見。

     11月17日 ○癸酉,正朝使趙惠到遼東馳啓:「去十月十八日,太皇太後崩。

    」議政府啓大行太皇太後擧哀節次:「一,聞喪翌日早朝,殿下率百官,具素服烏紗帽黑角帶擧哀,凡三日而除。

     一,停朝市,斷音樂,禁屠殺,去刑戮,停嫁娶凡三日。

     一,外方各道大小使臣及守令聞喪翌日早朝,具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設闕牌行四拜,初哭十五擧聲,後又行四拜禮,凡三日而除。

    」 11月18日 ○甲戌,上以不豫,令百官擧哀於昌德宮,凡三日。

     11月19日 ○丙子,兵曹判書鄭淵、參判辛引孫啓入居築城便宜之策:「一曰:下三道人民,將以來春入居于鹹吉道,三道之民以鹹吉、平安道流移人民告于官者,其數無慮三千餘戶。

    小人之言,雖不可盡信,然已滿於抄定下三道入居之數。

    以人情觀之,土着之民,遷徙之怨,甚於流移之人還本之意。

    且今盡刷還流移之民,則後日流移之弊自除矣。

    若其所告流移民數,不足於入居之數,則以今抄出民戶充數可也。

     其二曰:將發忠淸、黃海之民,築平安道沿邊城,其役之也,官給資糧,而黃海之民則以其距平安不遠,給四十日之糧;忠淸道之民則距平安遼遠,給六十日之糧。

    臣等竊意忠淸之民,資糧行役之弊尤甚。

    以其遠也,故正役一丁則奉足三四名,其資糧非負持所可轉輸,必齎貨布,買賣於其界。

    然其界失農,本道之民,尙且艱食,將何所買賣?從此主客俱有乏糧之患。

    願停忠淸之民,加調發黃海之民。

    又或不足則平安之民,因失農停役,又發此民,以充其數,饋以忠淸道六十日之糧,則斯民免於艱食,而公役可成,民怨自除矣。

    」下議政府議之。

     ○傳旨禮曹: 宗廟祭世子代行時,奠物樂懸祭器等事,竝依親享例。

     ○議政府據禮曹呈啓:「上京興利倭人絡繹不絶,一行所持物色,多至二三百駄。

    因此外方人民轉輸之弊無窮。

    且公處貿易已畢後,乃得私貿易,故淹留至三四月,京中各司支待之弊不小,又以公處貿易,托言私處貿易。

    然貿遷有無,古今常事,雖與倭人現言公處貿易,無害於義。

    今後倭船到泊,如銅鑞鐵丹木等負重之物,於元數爲半留浦。

    若國用周足,則臨時減數留浦,以京中各司布貨,預先下送,入置三浦傍近各官。

    其官守令依公貿易物價詳定之數,計量貿易,待貢船廻泊時,載送上納,隻以私貿易雜物,輸轉上京,依前定留連日數,督令貿易,隨卽發還。

    如此則京外支待轉輸之弊,庶可減少矣。

    」從之。

     11月21日 ○丁醜,傳旨鹹吉道都節制使: 今卿啓雲:「毛堂介、末伊淡波老等自願刺探虜情,爭先來告。

    馬仇音波性本質直,至城効力,竝皆可使反間。

    」予惟此人等,果是可爲反間之人,則須入送探候虜情,曲加愼密布置。

     11月23日 ○己卯,上謂承政院曰:「予疾已差,令議政府六曹中樞院,今後勿問安。

    」 ○議政府啓:「京外死囚,互相行移,累次詳覆,因此經年繫獄物故者頗多。

    曾立獄囚緻死官吏科罪之法,然中外官吏不體欽恤之意,視爲文具,廢閣不行,請申明擧行。

    且前項敎旨泛雲:『外方罪囚二人以上緻死者,殿最時憑考施行。

    』無貶黜節目,故受責者罕少,懲戒無門。

    自今罪囚有緻死者則監司考其根由,明白置簿,當殿最時,一年內死罪囚二三人、輕罪囚二人緻死者,雖堪爲上等,擬以中等,若死罪囚四人、輕罪囚三人緻死者,擬以下等。

    其中被囚日少,不行拷訊而暴死者及全不加刑,因病保放而緻死者,勿論。

    」從之。

     11月24日 ○庚辰,中樞院使權踶以病辭職,不允。

     ○右正言李徽啓曰:「平安道沿邊行城,將抄忠淸上道八千人、黃海道八千人,往築之,令齎往來口糧。

    正役之時則官給資糧,然往來口糧,非一人所能負持,必齎貨布貿易,以補餱糧。

    今平安道年歉尤甚,民無所儲,將何所買賣哉?且發倉供給則國廩虛竭,倘遇連年兇歉,則亦將何以救之?昔無行城,尙守邊境,何必汲及於今年哉?」上曰:「已停忠淸之民,但以近道黃海之民築之,亦從大臣之議也。

    」徽更啓曰:「命停忠淸之民,臣等未知而啓也。

    然築行城,本爲安民也。

    雖以近道之民築之,築之於年荒之界,則兩道之民,俱受其害,非所以安民也。

    且野人犯邊,乃是邊將之陵夷,不係於行城之有無也。

    大臣雖熟議而啓,臣等以爲不可。

    雖待豐年而築之,猶爲未晩也。

    」上曰:「爾等之言,予已知悉。

    然凡事聽此言而以爲是,聽彼言而亦以爲是,則何以成大事乎?大臣已熟議之。

    」 ○上謂承政院曰:「予有疾以來,癸醜年湯沐溫陽,又於辛酉春,沐溫陽,今年又沐伊川溫井,予疾庶可少愈矣,尙未永痊,是予終身之疾,非沐浴所能療治。

    然沐浴以後則似若痊愈,又欲浴於溫陽,其侍衛軍士,務從簡便,爾等磨勘以啓。

    」 ○傳旨: 天氣冱寒,民不堪役,姑停豐儲倉及議政府舍人司營造之役。

     ○禮曹啓宗廟四時及臘享王世子代行儀注:「時日,書雲觀預於隔季,以孟春上旬,擇吉報禮曹,〈孟夏孟秋孟冬,竝準此。

    臘享則預於隔季,以季冬臘日報禮曹。

    〉禮曹啓聞,散告攸司,隨職供辦。

     齋戒:前享八日,詹事院請齋戒。

    王世子散齋四日於別室;緻齋三日,二日於正室,一日於齋室。

    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與刑殺文書;緻齋,唯治享事。

    前享七日,亞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受誓戒於議政府。

    其日未明七刻,通禮門設位,亞獻官在北南向;終獻官進幣瓚爵官薦俎官奠幣瓚爵官在南,俱北向西上,異位重行,次七祀獻官功臣獻官,又於其南,俱北向西上;監察在西東向;執禮引進使典祀官大祝祝史齋郞協律郞宗廟令宮闈令掌牲令雅樂令捧俎官執尊罍篚冪者謁者贊者贊引在東西向,每等異位,俱重行北上。

    未明五刻,奉禮郞引行事執事官就位,引亞獻官就位。

    通贊就亞獻官之左西向立,代讀誓文曰:」今年某月某日,王世子代享于宗廟。

    凡行事執事官,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各楊其職。

    其或有違,國有常刑。

    「讀訖,通贊贊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乃退。

    凡行事執事官及從官應從陞者,竝散齋四日,宿於正寢;緻齋三日,二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緻齋唯行享事。

    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從官及諸違之屬守禦宗門者,〈隊長每門各二人,每隅各一人。

    〉各於本司,淸齋二宿;工人二舞淸齋一宿於奉常寺;亞獻官以下,前緻齋一日,竝集議政府隷儀,前享一日,竝集享所。

    〈凡預祭者,皆前享二日,沐浴更衣。

    令漢城府淸所行之路,不得見諸兇穢衰經。

    其哭泣之聲聞於享所,臨時絶。

    〉陳設:前享二日,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齋宮東南,西向;設從官次於其前,隨地之宜;設諸享官次於齋坊之內。

    前二日,宗廟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設饌幔於東門外,隨地之宜。

    前一日,雅樂令率其屬,設登歌之樂於堂上前楹閒;設軒架於廟庭,俱北向。

    前一日,掌牲令牽牲詣享所。

    宗廟令典祀官,各帥其屬,設祭器位於堂上東側階北,以俟告潔。

    執禮設王世子版位於阼階東南,西向;設飮福位於前楹外近東,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進幣瓚爵官薦俎官奠幣瓚爵官七祀獻官功臣獻官位於王世子版位之後道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廟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設執禮位二,一於堂上前楹外,一於堂下,俱東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堂下執禮之後稍南,西向北上;協律郞位於堂上前楹外近西,東向;雅樂令位於軒懸之北,北向;設門外位享官及諸執事位於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俱北向西上;設牲牓於東門外,當門西向,以南爲上;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設諸大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各在其後,俱西向;設亞獻官省牲位於牲前近北;設監察位於亞獻官之西,俱南向;開瘞坎於廟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位坎之南;王世子在南北向;執禮大祝贊者在東,俱重行西向北上;開七祀瘞坎於西門之外。

    享日未行事前,宮闈令帥其屬,開室整拂神幄,鋪筵設幾如常儀。

    宗廟令典祀官各帥其屬入,奠祝版各一於各室神位之右,〈各有坫〉陳幣篚於各室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之前,次設祭器實饌具。

    每室各籩十二在左,爲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爲二行在上。

    俎三,二在邊前,一在豆前。

    豆右之俎三。

    簠簋各四在籩豆間,簋居前,簠次之。

    ?鉶各六在簠簋後,鉶居前,?次之。

    爵六在簠簋前。

    又設尊彜於戶外之左,每室春夏,雞彜一、鳥彜一、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爲四行;秋冬及臘,斝彜一、黃彜一、著尊一、壺尊二、山罍二爲四行,皆加勺羃,北向西上。

    每室設瓚槃各一於尊所拈上,設爐炭於前楹間,毛血槃閒膋?蕭籩黍稷籩各一於其後。

    設飮福爵胙肉俎各一於翼祖室尊所,又設翼祖室俎一於饌幔內;設七祀神位版於廟庭之西稍南,東向北上,席皆以莞;設祝版於神位之右;設祭器每位各左二籩、右二豆,簠簋各一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俎一在簠簋前,爵一在俎前。

    壺尊二設神位之左,加勺羃。

    設配享功臣位版於廟庭之東,西向北上。

    陳設如七祀儀。

    設洗於阼階東南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又設七祀功臣獻官洗各於神位之南,俱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

    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執尊罍篚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受香祝:前享一日,晝漏上水一刻,有司設香祝案於勤政殿當中,南向;設香案於其前;設殿下拜位於月臺當中,北向。

    通禮門設典儀位於東階之東,通贊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設左右侍臣位於東西階之南,相對異位重行,俱北向;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設亞獻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位於其南,異位重行,北向西上;設鹵簿於闕門外;設王世子幕次於勤政門外,侍臣各具朝服。

    三刻,獻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竝集闕門外。

    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就幕次,殿下具冠袍。

    校書官員以祝版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臣捧祝版及香,置於案上。

    五刻,奉禮郞分引左右侍臣入就位,次引亞獻官以下入就位,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入就位。

    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升自東階,判通禮導殿下出就拜位北向立,啓請再拜,導殿下香案前啓請跪,近侍一人捧香合西向跪進,近侍一人捧香爐東向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近侍捧香祝東向跪進,判通禮啓請取香祝授王世子,王世子西向跪受興,還置於案上。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導殿下復位,啓請再拜,導殿下退立於月臺西東向。

    王世子捧香祝降自正階,判通禮啓請鞠躬,王世子降階,殿下平身。

    判通禮導殿下降立於階下,侍臣皆鞠躬。

    王世子以香祝授從官,安於舁擔。

    判通禮導殿下還內,侍臣皆平身。

    亞獻官以下以次出門。

    王世子乘馬,亞獻官以下乘馬,軍士捧舁擔鹵簿前導至齋坊門外,下馬入門。

    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就廟東門外位,奉禮郞引亞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就位,俱重行北上西向立四拜訖。

    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就齋室,亞獻官以下各就齋所,香祝安於卓上。

     省牲器:前享一日未後二刻,宗廟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位,加以巾蓋如陳設儀。

    未後三刻,亞獻官以下應省牲器,俱以常服就東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入廟庭。

    掌牲令牽牲就位,贊引引監察升自阼階,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贊引引監察升自阼階,視滌濯,執事者皆擧羃告潔訖,引降就位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小前曰:」請省牲。

    「退復位,亞獻官省牲。

    掌牲令前擧手曰:」腯。

    「復位,諸大祝各巡牲一匝西向立,擧手曰:」充。

    「俱復位。

    諸大祝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典祀官。

    謁者引終獻官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漑,監取明水火。

    贊引引監察詣廚省饌具訖,各還齋所。

    晡後一刻,典祀官帥宰人,以鑾刀割牲,祝史槃取毛血,又取肝及脺膋實於?,各置饌所,遂烹牲。

    宗廟令率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晨祼:享日醜前五刻,宮闈令帥其屬開室,整拂神幄,鋪筵設幾如常儀。

    宗廟令典祀官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贊引引監察升自阼階,按視堂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還出。

    前三刻,諸享官及從官各服其服。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入自東門,先就階間懸北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雅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謁者贊引先引亞獻官以下享官,俱就東門外位。

    前一刻,贊引引監察典祀官大祝祝史齋郞宗廟令宮闈令協律郞捧俎官執尊罍篚羃者七祀功臣祝史齋郞執尊罍篚羃者,入就懸北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執禮曰:」四拜。

    「贊者傳喝,監察以下皆四拜訖,贊引引監察就位。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謁者引亞獻官,贊引引終獻官進幣瓚爵官薦俎官奠幣瓚爵官七祀功臣獻官入就位。

    贊引引宗廟令大祝宮闈令升自阼階,詣翼祖室,入開埳室,大祝宮闈令奉出神主,設於座,以次捧出度祖以下神主如翼祖室儀,引降復位。

    贊引引齋郞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訖,置於篚,捧詣泰階,諸祝史各迎取於階上,置於尊所坫上。

    諸享官將入就位,引進使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服以出,侍衛如常儀。

    引進使引王世子入自東挾門至版位西向立,引進使贊請四拜,退復位,王世子四拜。

    執禮曰:」衆官四拜。

    「在位者皆四拜。

    執禮曰:」引進使贊請行事。

    「引進使前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景安之樂》、烈文之舞作。

    四成,協律郞偃麾,戞敔樂止。

    從官詣盥洗位盥帨訖,還侍立。

    謁者引進幣瓚爵官詣盥洗位盥帨訖,升自阼階,詣翼祖室尊所北向立。

    執禮曰:」引進使引王世子行晨祼禮。

    「引進使引王世子詣盥洗位北向立,贊請搢笏。

    翊衛跪取匜興沃水,又翊衛跪取槃承水,王世子盥手,翊衛跪取巾於篚以進,王世子帨手訖,翊衛受巾奠於篚。

    引進使贊請執笏,引王世子升自阼階,詣翼祖室尊所西向立,登歌作肅安之樂,烈文之舞作,執尊者擧冪,進幣瓚爵官酌鬱鬯,從官以瓚受鬱鬯。

    引進使引王世子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請跪搢笏。

    從官一人捧香合跪進,從官一人捧香爐跪進,引進使贊請三上香,從官奠爐于案。

    從官以瓚授進幣瓚爵官,進幣瓚爵官捧瓚跪進,引進使贊請執瓚祼地訖,以爵授奠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受,以授大祝。

    從官以幣篚授進幣瓚爵官,進幣瓚爵官捧幣跪進,引進使贊請執幣獻幣,以幣授奠幣瓚爵官,奠于案。

    引進使贊請執笏俯伏興平身,引王世子出戶,詣度祖室,次詣桓祖室,次詣太祖室,次詣恭靖大王室,次詣太宗室,上香祼鬯奠幣,竝如上儀訖,登歌止,進幣瓚爵官皆降復位。

    引進使引王世子出戶,降自阼階復位。

    當登歌止時,諸祝史各取毛血槃肝膋?於前楹間,俱入奠於神位前。

    諸祝史俱取肝出戶,燔於爐炭,還尊所饋食。

    王世子旣升祼,贊引引典祀官出,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牛于鑊,實于一鼎,次升羊實于一鼎,次升豕實于一鼎,皆設局冪。

    祝史對擧,入設於饌幔內。

    謁者引薦俎官出詣饌所,捧俎官隨之,俟王世子祼訖復位。

    執禮曰:」進饌。

    「祝史抽扃委于鼎右,除冪加匕畢于鼎。

    典祀官以匕升牛,實于牲匣,次升豕羊,各實于牲匣。

    次引薦俎官,捧翼祖室俎,捧殂官各捧牲匣,典祀官引饌入自正門。

    俎初入門,軒架作《雍安之樂》。

    諸祝史俱進,徹毛血槃,自阼階授齋郞以出。

    饌至泰階,諸大祝迎引於階上,薦俎官詣翼祖神位前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

    奠訖,啓牲匣蓋,詣度祖室,次詣桓祖室,次詣太祖室,次詣恭靖大王室,次詣太宗室,捧奠竝如上儀訖。

    樂止,謁者引薦俎官以下,降自阼階復位。

    諸大祝取蕭黍稷,擩於脂,燔於爐炭,還尊所。

    謁者引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升詣翼祖室尊所北向立,執禮曰:」引進使引王世子,行初獻禮。

    「引進使引王世子,升自阼階,詣翼祖室尊所西向立,登歌作壽安之樂,烈文之舞作。

    執尊者擧羃,進幣瓚爵官酌醴齊,從官二人以爵受酒。

    引進使引王世子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請跪搢笏,從官以爵授進幣瓚爵官,進幣瓚爵官奉爵跪進,引進使贊請執爵獻爵,以爵授奠幣瓚爵官,奠于神位前。

    從官以副爵授進幣瓚爵官,進幣瓚爵官捧爵跪進,引進使贊請執爵獻爵,以爵授奠幣瓚爵官,奠于王後神位前,引進使贊請執笏俯伏興小退北向跪。

    樂止,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樂作,引進使贊請俯伏興平身,引王世子出戶,樂止,詣次室酌獻竝如上儀。

    曲終樂止,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皆降復位。

    引進使引王世子出戶,降自阼階復位。

    文舞退,武舞進。

    軒架作舒安之樂。

    舞者立定,樂止。

     亞終獻:初,王世子將復位,執禮曰:」行亞獻禮。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水帨手訖,贊執笏,引詣翼祖室尊所西向立,軒架作壽安之樂,昭武之舞作,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俯伏興平身,引出,以次爵獻竝如上儀訖,樂止,引降復位。

    亞獻官獻將畢,執禮曰:」行終獻禮。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初,終獻官旣升,贊引引七祀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訖,執笏詣尊所,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酌受酒。

    獻官詣神位前西向跪搢勿,執事者授爵獻官,執爵獻爵奠爵,以次奠訖,執笏俯伏興平身,就司命神位前西向跪。

    祝就獻官之左,北向跪讀祝文訖,獻官俯伏興平身,贊引引復位。

    初,七祀獻官將詣洗位,贊引引配享功臣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訖,執笏詣尊所,執尊擧羃酌酒,執事者以酌受酒。

    獻官詣神位前東向立搢笏,執事者授爵,獻官執爵奠爵,以次奠訖執笏,贊引引復位。

     飮福:初,終獻官旣復位,謁者引進幣瓚爵官薦俎官,升自阼階,詣飮福位北向跪。

    大祝詣翼祖室尊所,以爵酌罍福酒,又大祝持俎進減神位前胙肉,執禮曰:」引進使引王世子詣飮福位。

    「引進使引王世子詣飮福位西向立,大祝以爵授進幣瓚爵官,進幣瓚爵官捧爵北向跪進。

    引進使贊請跪搢笏受爵飮訖,進幣瓚爵官受虛爵,以授大祝,大祝受復於玷。

    大祝以俎授薦俎官,薦俎官捧俎北向跪進,引進使贊請受俎,王世子受俎,以授從官,從官捧俎,降自阼階出門,進幣瓚爵官薦俎官降復位。

    引進使贊請執笏俯伏興平身,引降復位。

    贊請四拜,王世子四拜。

    執禮曰:」衆官四拜。

    「在位者皆四拜。

    樂一成止,執禮曰:」望瘞。

    「引進使引王世子詣望瘞位北向立,執禮帥贊者詣望瘞位西向立,諸大祝取黍稷飯,藉用白茅,束之以篚,取祝版及幣,降自西階,置於坎。

    執禮曰:」可瘞。

    「置土半坎,宗廟令監視。

    引進使前白禮畢,引進使引王世子出門還齋室,謁者贊引各引亞獻官以下以次出。

    執禮帥贊者還本位,贊引引監察及諸執事,俱復懸北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

    「監察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贊引以次引出。

    雅樂令帥工人二舞出。

    宗廟令大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懸北拜位四拜而出。

    七祀獻官詣西門外七祀瘞坎之南北向立,執事者置祝版於瘞坎訖退。

    典祀官宗廟令各帥其屬徹禮饌,宮闈令闔戶以降,乃退復位。

    王世子還齋室小留。

    亞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還齋所,住一刻頃。

    有司陳鹵簿於齋坊南門外如來儀,僉知通禮跪白外辦,王世子出次,亞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各至外門外。

    王世子乘馬,亞獻官以下乘馬,至闕門外下馬。

    僉知通禮引王世子入就殿庭版位,奉禮郞引亞獻官以下入就,異位重行四拜訖退。

    」 11月25日 ○辛巳,賜都承旨趙瑞康、同副承旨成奉祖各段子一匹、紅綃一匹,仍謂曰:「予之病,雖雲不久,至冬至宴,其勢匪輕,予以爲稍愈者,欲使安心宴飮也。

    今乃速愈,得無喜慶?爾等之盡誠嘗藥,職分當爲,今賜爾等者,非以報答也。

    喜慶之餘,賜賚臣子,亦固當然,爾等受予所賜縫衣穿着,其勿謝恩。

    」 ○以友直爲宜春君,李孟軫慶昌府尹。

    友直,安平大君瑢之子也。

     ○鹹吉道都事馳啓:「金所應巨率十人,自甲山至平安道江界,尋訪新地,不得而來,復請來春更尋,然所言不實,非徒來往有弊,且緻站馬疲困。

    請金所應巨,毋令再尋,依前降內傳,於明春,令解野人言語者更尋。

    」從之。

     11月26日 ○壬午,西部中部學堂生徒李良卿等一十餘人往寶燈寺,縛僧徒奪佛經及緜布,下義禁府鞫之;以敎授官不能糾察,竝令推鞫。

     ○司諫院上疏曰: 設險守國,雖保民之良策,使民以時,亦聖人之格言。

    所謂時者,非直謂農時也,亦謂利不利時也。

    是故雖有保民之策,必得其時,然後事乃合宜,而民不怨也。

    近者大臣獻議,欲築平安道沿邊行城,以本道因雨失農,不可役其民,將忠淸上道軍八千名、黃海道八千名,於明春,官給糧餉,以築其城。

    殿下以忠淸道距平安道尤爲遼邈,資糧行役之弊,誠可憐恤,命停發其民,仍以黃海道軍八千名,俾築之,愛民之德、保民之慮,可謂兩全矣。

    臣等竊念平安一道,旣以失農,不可役其民,則其救荒之策,在所當先,豈可費本道之糧,食他道之民,以役其役乎?況我國家東西兩界,長江峻嶺,橫亙數百餘裡,眞所謂天作之險,苟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雖百萬之敵,莫我敢當矣,奚汲汲於築城,然後保民哉?倘曰八千人四十日食,所費甚尠,所利莫大,則臣等請有說焉。

    天道幽微,未易窺測,今年饑饉旣如此,則將來豐稔,亦未可知。

    八千人四十日之食,計無慮五千餘石,以之賑飢荒,則野無餓莩;以之餉邊兵,則兵有餘食,所利孰有大於此者乎?古人有雲:「國無十年之畜,國非其國。

    」今東西兩界所畜之粟,未審可支幾年歟?明年賑恤之費,亦未知幾石歟?邊兵之餉,旣不可闕,賑貸之粟,又不可無,城軍所食之粟,亦未審天施地生歟?臣等聞興工作以褧失業之民,是救荒之政也,未聞役樂土之民,食饑饉之民之食,以代其勞也。

    若曰:「東西二界,雖連年饑饉,將移他道之粟以支之,奚不裕之有?」,則臣等又有說焉。

    水旱兇荒,不可預料。

    苟年未順成,八蠟不通,所在之民,亦或艱食,則將救死之不贍矣,奚他道之足恤哉?臣等反復籌之,明年平安築城之役,莫若姑停之爲愈也。

    黃海道雖雲附近平安道,無甚巨弊,然比平安差優耳,未爲豐登。

    且自本道至昌城,不下半月程也。

    往役之徒,裝載不貲,所齎之糧,不無中絶,赴役之後,徒仰官須。

    間有患病,見代往來者絡繹,則官亦未必救濟,況本道之民,不能自養,將於何而丐乞歟?勢必有顚諸丘壑而不得其生者矣。

    國家沿邊防戍,倍增於舊,保民之慮,算無遺策,長城之築,雖待豐稔之時,猶未晩也。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夫豈迂遠而孟子雲爾?此臣等所以敢攄愚抱,以瀆天聰而不已者也。

    伏望殿下察天時之順否,念民生之可哀,俯循臣等之至情,姑停是役。

     上不允曰:「予嘉爾等之言,但大事不可輕易可否也。

    」左正言李徽啓曰:「平安一道,饑饉滋甚,築城之民,雖官給糧餉,然往來之時,官亦未能救恤,其民雖有私齎物貨,將何所買賣哉?臣等期於得請,敢瀆天聰。

    」上曰:「可否,當臨時區處。

    」 11月27日 ○癸未,上謂承政院曰:「地之說,虛誕難信,然其來已久,不得已用之,不可無也。

    比年,人各異論,莫適所從,可得質問於欽天監乎?使赴京使臣隨宜質問,且求《克擇通書》以來。

    」 ○傳旨兵曹: 人言廣州禦院、富平玉院等處有溫井,明年二三月,以附近各官船軍三百名,限二十日掘鑿試之。

     ○兵曹啓:「諸色工匠,以一時賞功,差西班軍職,混於朝班,深爲未便。

    謹按《唐書》《選擧志》:『凡工巧造食音聲,不過本色局。

    』請於司饔合四番,司直十二內革四人,於七品司正八加四,八品副司正八又加八,正九品給事十二加設八,從九品副給事十二又加十二。

    各其本番司饔等遷轉遞兒及各色掌等遞兒則仍前都目之數,其餘各品之闕,以工匠及雜技等,臨時賞職。

    」從之。

     ○禮曹啓王世子代行宗廟祭後飮福節次曰:「王世子釋祭服,以時服出坐幕次,向西設無足平床褥席。

    亞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亦以時服詣幕次行禮如常儀。

    禮畢後,二品以上,近西分坐左右;三品以下,於二品之後,稍卻異位重行;六品以上設方席;參外,隻設單席序坐。

    飮福饌品,王世子九果卓,二品以上七果卓,三品以下五果卓。

    湯水三度,酒行五爵。

    」 ○傳旨忠淸道觀察使: 欲於明年浴于溫陽,凡供億雜物,以本道各官常貢之物,量數支待,毋使民間騷擾有弊。

     ○傳旨司憲府曰: 藩國事大之禮,關係甚重,凡諸禁令,已曾受敎。

    然赴京之人,不願大體,冒法濫行,誠爲可慮。

    其未盡條件,磨勘以啓。

     司憲府議啓曰:「一,本國使臣赴京者,凡事不與一行人僉議,隻以臆見告禮部及朝官等處,或緻誤錯,非惟有乖大體,因此兩國之間,生變可慮。

    今後入朝者,凡有告稟事,須與使及從事官等可否商確,僉議一定,然後告稟施行。

     一,赴京人齎去布數及雜物挾帶人論罪之法,載在《續典》,通事等謀利爲要,冒法濫行,以辱使命,檢察官亦不能檢擧。

    今後使及檢察官私持雜物,各自呈單子于承政院,使及檢察官互相齎去,其餘人私持雜物,檢察官受其主手本,發行前點考監封,其路次該用之物及食物外,與使同封;使之物件,檢察官獨封。

    越江時及沿途,不時點考,及到京師,更加點檢,方許買賣後,某人以某物買某物,點考開寫,一如前項監封出來。

    又於回還沿途,一一點考,及還,具報政府,如有冒法事,下攸司論罪。

    其中潛通上國人,冒濫情迹見著者,以盤詰奸細律,重論痛懲,以防姦詐。

     一,從事官等赴京時,無時出入,與中國人交通,或濫行買賣,或漏洩事機,關係至重。

    今後或因私事,或因公務有出入事,則使及檢察官處,辭緣告課,然後方許出入。

     一,從事官等,與中國人或交相戲謔,或轉相爭鬪,非徒失禮辱命,生釁可慮,今後檢察官嚴行考察。

     一,赴京人等宴食餕餘及賞賜物件,見利爲要,公然交易,貽笑朝廷,可恥之甚。

    自今賞賜,以本色持來餕餘之物,勿令交易。

     一,不法事件,檢察官不能考察,隨其輕重,依律論罪,懶慢尤甚者,以制書有違律杖一百,永不敍用;匿不以聞者,以上書詐不以實律杖一百徒三年,永不敍用;知情通同者,論以盤詰姦細律,置諸重典。

     一,使爲一行之長,其任匪輕,一行內有不法事,則不幷治罪,未便。

    今後或不能考察,或匿不告擧,或知情通同,各以所犯輕重,推覈科罪。

     一,無書狀官之行則無由考察。

    今後雖無書狀行次,以監察一人,於從事官口傳入送,以爲恒式。

    檢察官之任,所係匪輕,文臣監察,議政府擇定。

    若無其人,亦令政府臨時選揀,授監察差遣。

    」從之。

     11月28日 ○甲申,陳慰使慶昌府尹李孟畛、進香使漢城府尹金世敏如京師,百官以素服拜表。

    表曰: 坤儀正位,敎隆三朝。

    仙馭賓天,哀遍四海。

    伏惟皇帝陛下俯就中制,小抑聖情。

     進香文曰: 至哉坤德!克配乾剛。

    式嚴內治,母臨萬邦。

    篤生神聖,慈訓孔彰。

    庶幾萬世,永享壽康。

    雲胡不弔,賓天斯迫?痛結六宮,悲纏八極。

    顧念小邦,叨荷恩憐。

    及玆聞訃,驚悼尤偏。

    爰遣賤價,遙陳菲薄。

    仰惟懿靈,俯垂歆格。

     ○知中樞院事金孟誠上言曰: 臣性本庸踈,以先父微勞,屢蒙聖恩,位至正二品,叨竊厚祿,以臣小器,固已渝分。

    今秋又遇風疾,就職惟艱,且生年甲寅,方屆緻仕之日,伏望憐臣衰病,解臣職事。

     不允。

     11月30日 ○丙戌,視事。

    上謂承旨等曰:「前此儒生群遊山寺,歐打僧人,予繫義禁府推劾,儒生皆指予爲崇佛,予豈崇佛而枉罪儒生哉?國君聞人犯罪,則當辨是非。

    儒生之道,當存心養性,以闢邪說,豈以歐打僧人爲闢異端哉?敎官亦不能敎誨,痛行禁止,予謂殊無意謂。

    爾等將是意,曉諭大臣。

    」 ○傳旨義禁府: 儒生敎官,竝皆保放推鞫。

     ○掌令鄭而漢啓:「今見全羅道監司裵桓上言及行臺推劾文案,裵桓爲忠淸監司時,羅州人洪仁建來告:『逃奴匿於康津縣金倫家。

    』桓通書全羅道監司,移牒本縣,以與仁建對訟,事未訖,移任全羅監司,初入羅州,首招仁建對訟,又巡至康津,招金倫謂曰:『何以使喚吾奴也?』又招其官守令,說奴婢根腳,而使之推劾。

    嫌其自己之事,使縣事金利貞於各人供招,刪去己名,改書亡兄裵權。

    利貞怵於監司之令,不考文契,勒令金倫取招卽決,枉懲役價。

    夫監司乃一方統察,而所失若此,縱使行公,將何顔面巡察州縣哉!且決訟明允,守令七事所載,利貞至於如此,豈可以臨民哉?前日傳旨曰:『裵桓之罪,遞代後推劾。

    』若待遞任,則今當冬月冱寒之時,仁建不可久滯於獄。

    且所犯匪輕,不可以保放,請罷裵桓、金利貞職事推劾。

    」又啓曰:「前日傳敎:『赴京使臣行次,各官贈與食物,勿令考察。

    』臣等已曾移牒檢祭官。

    然臣等聞各官於赴京行次,所贈多少不同,若多贈之,則必有轉輸之弊矣,於本國路次,固爲不可,於中朝之路則弊必又多焉。

    其齎去食物,亦皆詳定。

    」上曰:「大臣有議雲:『監司,重任也,不可以一人之單辭輕易貶之。

    』予可其議,姑勿罷職。

    予將以此二事下政府議之。

    」 ○刑曹啓:「鹹吉道北靑囚強盜姜仇知、忠淸道忠州囚白丁吾乙未殺人,請皆依律處斬。

    」從之。

     十二月 12月1日 ○丁亥朔,禦勤政殿受朝。

    宗貞盛所遣三甫羅、沙伊文等二人隨班獻土物。

    吾都裡都萬戶童風隻等三人、吾郞哈副萬戶林乙軒等四人隨班辭,賜衣服笠靴。

     ○上謂承政院曰:「置正尹謙于宗簿寺,使之讀書,禁其出入,其寢處之所,須令溫煖,且謹朝夕之奉。

    」 ○鹹吉道都節制使馳啓:「童倉遣指揮童阿裡等四人,凡察遣指揮亡乃等三人來謂曰:『某等不忘貴國恩德,將欲親朝,但今雪深路遠,難於駄載,未得進土宜,待吾親朝齎土宜以獻。

    』得此。

    所遣童阿裡、亡乃等遣詣京都,其餘偕來者,率多不錄書契,皆留之旅館,待之優厚。

    臣竊意右人等背國厚恩,逃竄而去。

    今遣人者,安知非佯爲歸順,實欲招諭存留野人耶?請拘留一二人,以杜陰計。

    且其留館者,何以處之?」議諸大臣。

    領議政黃喜、右議政申槪、左贊成河演、左參贊皇甫仁、右參贊李叔畤、禮曹判書金宗瑞議曰:「存留野人,若欲逃徙,雖留此一二人,何益哉?且彼以歸順奉書來朝,執留之,甚不合於理,徒增其怨而已。

    且未上京者,拘留於館,則不唯支待之難,彼必生怨,或防後日歸順之心,莫如依舊例待之,外示寬仁,托以他辭,數遣人覘其情實,或示兵威,或加撫恤,內嚴禁約,使不得動搖爲便。

    」遂以此傳旨都節制使。

     12月2日 ○戊子,左參贊皇甫仁啓:「鹹吉道甲山郡,近無賊變,故自惠山口子至茂昌郡古未平江邊,居民布野,往耕江外之田者頗多,將來賊變,不可不慮。

    請於來春,令本道都節制使都鎭撫往甲山郡,審賊路要害處,伐木防塞,量設木柵,夏則柵內聚居農作,使甲山千戶及鎭撫守護,冬則依舊例於惠山、三水、石堡入保,江外之田,量賊路緊緩禁耕。

    」且曰:「燔煮取池巷浦,距惠山口子二十餘裡,其守護亦令備悉布置。

    」從之。

     12月3日 ○己醜,議政府議啓:「全羅道監司裵桓、知康津縣事金利貞,罷職推鞫爲便。

    」從之。

     ○禮曹啓:「一岐州上萬戶都仇羅,本強賊也。

    今親來朝,請賜米豆二十石及衣笠靴。

    」從之。

     12月4日 ○庚寅,左贊成河演、禮曹判書金宗瑞啓:「今唐人與倭人同舟而來,今若解送上國,則上國必知與倭交通之狀,無乃有後患乎?且此唐人不知漢語,專類倭人,其繼母妻子,俱在倭國,支派不明,請勿解送。

    」上曰:「太宗時,亦有如此之人,大臣皆請勿解送,太宗特命解送。

    今雖不解送,後若數有如此之人,則上國必知之矣。

    予欲決意解送,其與議政府更議以聞。

    」竟遣還對馬島。

     12月5日 ○辛卯,罷順平君群生職。

     ○傳旨吏兵曹: 銓選及褒貶,關係機密。

    用人,重事,今者除目未下之前,除授官爵,暗相傳通,以至用人之際,議論言辭及褒貶等第,亦且漏洩,人無不知,實爲不可。

    自今以後,銓選之時及褒貶考閱之際,上下廳謹密施行,如前不謹,以緻漏洩者,窮推痛懲。

     12月7日 ○癸巳,以樸仲林僉知中樞院事、全羅道觀察使,愼幾司諫院左司諫大夫,李思哲知司諫院事。

     ○掌令鄭而漢啓:「集賢殿博士李芮嘗爲宗簿直長,與仁壽府判官柳孝聯相詰,今獨劾孝聯,供招不同。

    芮雖經筵官,然秩卑,且謝前也,請與孝聯一處置對。

    」上曰:「經筵官無置對舊例,且非私罪,當以證左爲定。

    」 ○禮曹啓王世子代行祭受香祝節次曰:「舁擔至勤政門外,亞獻官以下於勤政殿門外,在東序立。

    王世子受香祝於思政殿,由閤門出,內侍傳捧,由月廊正階勤政簷階上,降自正階,出勤政門外,安香祝於舁擔。

    王世子隨之,由東門出。

    舁擔上路,亞獻官以下躬身,過後平身,侍衛如常。

     一,還香節次:飮福訖,從官捧香封安於舁擔,舁擔上路,王世子隨之。

    亞獻官以下及宗廟署官序立於道東躬身,舁擔過後平身,侍衛如常。

    舁擔至勤政門外,內侍捧香封由中門入至階下,承旨傳捧以入。

     一,王世子飮福時,陽傘差備一、翊衛司二、詹事院書筵官各一,帳幕內侍從,其餘各就幕次,隨宜設酒饌。

    」 ○忽剌溫虧知介加籠介復遣仇赤羅,齎書契來。

    其書曰:「曾遣第二子亡家與仇赤羅,進獻土物,國家聽人虛言,指爲沙籠介之子而拘留,小人姓名與衛名各異,極爲悶悶。

    與諸虧知介及伊親衞指揮毛都吾、於虛衛指揮羅伊昆、渭水邊居住甫堂介等會議,修送書契。

    且伊時衛也時,竝見留其妻子,亦爲至悶。

    今回來波下多,得病深重,未得還送,以指揮多車吾代送,願加護持。

     上以其書議諸大臣。

    黃喜、申槪、河演、皇甫仁、金宗瑞等議曰:」今因加籠介之請,放還亡家、也時爲便。

    但禮曹慰宴加籠介所遣人時,與浪得裡蔔反復對論,使彼詳知李滿住管下人所告,然後亡家、也時,移處北平館,及其禮曹餞宴時,是幷餞亡家、也時,仍諭曰:『當初拘留之意無他,以其冒名而來,欺誑大國耳。

    豈宜墮其術中,以遂姦計乎?是用拘留,以待辨明。

    』又反復開諭曰:『若誠心歸順,則雖紗籠介親來,或其子弟來朝,當以厚禮待之,必無疑也。

    安有拘執之理?今汝等雖言加籠介之子,實無明證,眞僞難辨。

    惟以汝等諸種請還,故放遣。

    』如此開諭。

    衣服賞賜,依他忽剌溫例施行爲便。

    「從之,但不使浪得裡蔔對論。

     12月8日 ○甲午,親傳臘享香祝。

     ○右正言李徽啓:「守令褒貶,是國家重事,今水原、果川兩邑守令考居下,而不見代。

    如是則將恐守令無所勸懲,而監司殿最,亦爲無用矣。

    」上曰:「人主虛論之事,何以更啓?予曾欲覈監司而不果,今貶兩邑守令,甚者孰不以爲讓寧之事乎?」徽更啓曰:「守令之任,所係非輕,政績一有不合於七事,則監司貶之。

    幸今讓寧支對之事,適當殿最之時耳,安知見貶不出於政績之失乎?宜從監司褒貶。

    」上曰:「兩邑守令,曾已連居上等者也。

    以此觀之則其人賢否,可知矣,今見貶,非讓寧之事而何?爾勿復言。

    」 12月9日 ○乙未,王世子代行臘享于宗廟。

     12月10日 ○丙申,掌令鄭而漢啓:「臣等伏見傳旨,若曰:『褒貶等第,人品議論,除授官爵,除目未下之前,竝皆漏洩,有礙大體。

    』臣等以爲用人,重事,纔啓褒貶狀,而已知殿最之等第;除目未下,而已知除授之爵;言雖秘密,而得聞議論之辭,是皆吏曹官吏洩之也,罪莫大焉。

    請加推問。

    」不允。

    而漢又啓曰:「監司守令,勿令差遣所居之道,慮有弊也。

    鄭次恭,慶尙道晉州人也。

    今爲其道都事,有違立法之意,請勿遣。

    」上曰:「將議諸政府。

    」而漢又啓曰:「近日考各司勤慢,各司官吏仕進之後,移病者居多。

    臣等尋考其由,今年都歷之後,病日雖多,不計於來歲都歷,故各司官吏怠於仕進,誠爲不可。

    乞每年都歷後仕日,竝計於來歲都歷,以爲恒式,則人皆勤仕,不廢職事。

    」從之。

     ○司憲府啓:「司直李繼和、金禮蒙、禮曹佐郞樸積善、承文院博士張季淑、敦寧府副丞洪逸童、司正尹子雲以講肄官,累年講習漢語,故不用心,略無實効,罪當杖八十。

    」從之。

     12月11日 ○丁酉,禦勤政殿受朝。

    忽剌溫加籠介所遣仇赤羅等九人隨班獻土物。

     ○禮曹啓:「賊萬戶早田、宮內四郞俱以強賊,今親來朝,請給早田米豆三十石及衣笠靴,宮內四郞米豆二十石衣笠靴。

    」從之。

     12月12日 ○戊戌,謝恩使通事李興德先來啓雲:「崔士康齎捧樸美準請勑諭而來。

    」 ○鹹吉道都事羅洪緖辭,引見曰:「觀察使鄭甲孫拜辭時,予以不像,未得引見。

    然甲孫久爲近侍,備悉予意,又其父曩爲本道監司,道內之事,亦詳知之,奚待予意而後措置乎?然本道年險,汝往諭予言,共盡乃職,無有餓莩。

    且前此守令緩於義倉收納,故別立親法,今聞守令因此刻迫於民,民甚苦之。

    爾等更加斟酌,以便公私。

    」 ○召刑曹判書柳季聞、參判尹炯、參議權克和謂曰:「金緻廉、韓凡等擅往遼東,命本曹照律,今已閱月,尙未啓達。

    予所知者尙如此,予所不知而留滯者,不知有幾人乎?」仍命就私第,遂傳旨司憲府推劾以聞。

     12月13日 ○己亥,召領議政黃喜、右議政申槪、左贊成河演、左參贊皇甫仁、禮曹判書金宗瑞、中樞院副使金聽等謂曰:「國家再請樸表隆、樸美等,朝廷隻還樸美。

    今又欲請表隆,何如?其議以聞。

    幷議準請樸美謝恩與否。

    」演、仁、宗瑞、聽等議曰:「朝廷旣以表隆爲漫散軍,逃往汝國,今旣不許,雖更請之,決不蒙允,不若不請之爲愈也。

    且樸美旣是本國之人,再請而後許之,安可謝乎?」喜、槪議曰:「表隆之爲我國人,彰彰明甚。

    朝廷托以漫散軍而不肯準請,然今若遽止而不請,有違前日再請之意。

    況平安道沿邊人民逃往遼東者,不止此人?舍此不推,無以遏後來逃往者之心,不可不請。

    且樸美等雖我國人,朝廷初以爲漫散軍,再請而還之,安可不謝?。

    」上善喜等議曰:「樸美之還,不可不謝。

    但表隆,朝廷以爲漫散軍,若小有幹涉而強請不已,或絲毫不直,則非細故也。

    果若兩相所言,爲我國人灼然無疑,則當期於得請也。

    」上又謂曰:「李興德又啓雲:『達賊方興,沿途作耗,朝廷遣摠兵官曹義等,將八千餘騎,至連山。

    義等曰:「今達賊作耗,凡察誘之也。

    朝廷發兵討之,汝國亦發兵而夾攻之何如?」金何答曰:「凡察之情,老大人已知之。

    」』予惟金何粗習漢語,出入京師,乃其職也。

    國家亦不得不信任之,然曩者齎滿住罪目,違國家指揮,一失也。

    今何齎去事目內,若中國人如此問之,當答曰:『不敢請耳,小邦之願也。

    』曹義問之,何不能以此答之?二失也。

    此特枚擧耳,不稱予意之事,不知其幾也。

    卽馳人于陳慰等使,若又有如此問之者,當以事目答之,何如?且達賊方興,士康之還,必有戒心。

    選壯勇藥匠二人,齎火藥迎來,何如?」僉曰:「上敎允當。

    」卽命通事姜文寶,率藥匠以行。

    上又謂喜等曰:「正尹謙,罔有悛心,當黜于外,置之何處?」僉曰:「可置之金化縣。

    」上曰:「姑收告身,以待改過。

    」 ○命改差慶尙道都事鄭次恭,從憲府請也。

     12月15日 ○辛醜,右獻納尹士昀啓:「水原府使、果川縣監,於監司殿最,俱居下等,特命勿遞。

    臣等以爲褒貶,大事也,乞從監司殿最。

    」上曰:「二人之貶,雖童稚之人,皆知厚待讓寧之故也。

    」遂不聽。

     12月16日 ○壬寅,禦勤政門受朝。

    宗貞盛所遣三甫羅多羅等二人、宗彥七所遣時知羅沙文等二人、忽剌溫敎化等六人、吾郞哈指揮吐時等七人隨班獻土物。

     ○視事。

     ○上議遣日本國通信使可否於議政府,黃喜曰:「可遣。

    」申槪曰:「不可遣。

    」上從喜議,命吏曹,擇可爲通信使者。

     12月17日 ○癸卯,永同縣監樸旅、延豐縣監李雲蒙、鴻山縣監張安良辭,引見曰:「守令非徒簿書,愛民乃其職也。

    予聞義倉斂散,守令憚其法嚴,刻迫於民者頗多。

    爾等體予至懷,往盡乃職。

    且貢法,乃夏禹之良法,予欲試驗,今聞貢法所入於官者多,而所利於民者少,民皆厭之。

    爾等深察便否以聞。

    」 ○持平李永肩啓:「京外官陞黜,一從監司提調褒貶,今不罷黜水原府使安起、果川縣監崔永淳,臣等恐法廢而弊生矣。

    」上謂都承旨趙瑞康曰:「爾知予意,盡說無遺。

    」瑞康謂永肩曰:「吏曹請罷之。

    」上曰:「水原、果川,自赴任以後,考每居上,而今之居下,乃讓寧事也。

    人臣見宗親厚慰之,禮也。

    且讓寧非他宗親之比,故旣饋之,卽報于監司,何有罪焉?」吏曹更啓曰:「守令之事非一,焉知非他事之失錯而居下乎?」上曰:「是卿等曲爲巧言,期於得請,非所與對人君之言也。

    焉有每居上而一朝卽爲居下乎?且人君灼知而陷於人臣之所言,何以維持國家乎?幾於六期,且有功績,一朝以讓寧之事貶黜,則豈合於人情天理乎?」永肩更啓:「褒貶之法,非始於當世,自古迄今,行之已久,將恐黜陟之法從此毀矣。

    今命遞差後乃擧用,則臣等謂法不廢而恩亦行矣。

    」不允。

     ○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孝誠馳啓:「今承傳旨,慶源屯田便否,臣反復思之,新設之邑,非唯境連虜地,雜處野人,變在朝夕,宜多畜糧餉,今官庫所儲與民間所備,竝皆不足。

    前節制使李世衡請置屯田,儲備糧餉,甚合時宜。

    請抽慶興、慶源、穩城、鍾城、會寧次正軍及富居縣守城雜色軍共五十人,輪次耕懇,其耘鋤收穫,又以北靑騎船軍六十人。

    如其不足,則抄北靑以北各官所居各司奴婢,除身貢,依籍田農軍例,輪番役之。

    農器則以吉州以南各官會計付雜物,隨宜貿易。

    又以公廉勤謹人,擇定監考,全掌諸事,令慶源節制使監掌考察,仍依且耕且戰之法,官無事之日,遠斥候,謹烽火,愼煙臺間渫,守其要害。

    又領餘軍,以助不足何如?」下議政府議之。

    黃喜、皇甫仁、李叔畤議曰:「置屯田備糧餉,合乎時宜,雖雲良策,古之屯田,以防禦士卒,當有事時則行兵且戰,當無事則休兵且耕,非役以他人,故弊不及於民也。

    今之屯田,以次正軍及各司奴婢,輪番耕穫,其齎糧往來之苦、自家廢農之弊,誠不少矣。

    莫若待其新徙邊民安生樂業然後更議施行。

    」申槪、河演議曰:「今當邊方糧餉不敷之時,屯田之策,不可不慮,願令試驗。

    然不可役以騎船軍及北靑以北各司奴婢也,姑役以旁近之官各司奴婢與無軍役之人,以試便否爲便。

    」上遂傳旨本道觀察使鄭甲孫曰:「予惟黃喜等之議,似爲得策。

    雖然若旁近各官,或有入番人吏日守及各差備人可以量數刷出供役者,則有可行之理矣,不然則不若不爲之爲愈也。

    卿其廣行訪問,商搉便否以啓。

    」 12月19日 ○乙巳,掌令李謙之啓:「今命罷順平君群生之職,臣等未知其由,卽問諸宗簿,答以不知。

    臣等以爲宗簿,職掌宗親,凡幹宗親之事,皆得知之,今乃不知,實爲不可。

    乞群生所犯之罪,使所掌之司得以知之。

    」上曰:「予已區處,不須知之。

    」謙之更啓曰:「上敎允當,然付諸宗簿,明正其罪,則群生深自創艾,諸宗親亦皆懲戒,群生亦釋其疑。

    」上曰:「非爾等所知也。

    」謙之又啓:「人主不能親巡郡縣,乃遣監司分憂而使專黜陟焉,故不問監司褒貶之得失,一從其褒貶而用舍之。

    雖賢能者,一日犯可貶之事,則監司貶之,不可不從其褒貶而陞黜也。

    今不罷安起、崔永淳,臣等以爲不可。

    」上曰:「非關係之事,爾勿復言。

    」謙之又啓:「鍾城節制使金厚,考亦居下,而不貶黜,臣等未知其由。

    」上曰:「金厚於監司殿最,雖居下等,而都節制使啓:『金厚特有武才,可鎭邊城。

    』都節制之言,不可不從,故仍之。

    」 ○強盜三人於徃心驛路上,擊傷行人,盡奪財物,命義禁府刑曹漢城府掩捕之。

     ○傳旨刑曹: 侍衛軍遞番之時,盜賊興行,多盜侍衛軍之馬。

    其掩捕禁防之術,磨勘以啓。

     ○以敏爲元尹,曺滉僉知中樞院事,尹沔司諫院左正言。

     ○議政府據禮曹呈啓:「赴京使臣之行,必授以事目而遣之者,本欲與中朝人言話之際,要須詳明,庶不辱命。

    今赴京者,不問其可問之事,或中朝人有問,亦與事目之意乖反答之,此是不服膺遺忘所緻。

    請自今使臣先自熟讀背誦,令書狀通事及以講隷官司譯院員充差從事官者,亦令背誦,路次旅館,無時試講,嚴加糾察,及其回還,試講度數、問答事件,開寫啓聞,如或遲錯,以制書有違律論。

    」從之。

     12月20日 ○丙午,王世子及大君諸君獻壽于思政殿,賜宴于集賢殿春秋館及《治平要覽》撰集官。

     12月21日 ○丁未,日本國僧光軏求詩,命文臣製贈之。

     ○刑曹啓:「忠淸道公州囚安祿殺人,請依律處斬。

    全羅道南平囚波豆殺人,請依律處絞。

    」從之。

     12月22日 ○戌申,初,有張氏者告其子楊孟糾不孝,司憲府劾之。

    至是,召持平李宗謙問狀,宗謙啓曰:「臣等問張氏,張氏答雲:『孟糾若不孝,則女當告狀于憲府,何用告于漢城府?前日所告,實虛事也。

    』」上曰:「其母之言如此,何可罪孟糾?」宗謙更啓曰:「竊料孟糾實不孝,故張氏不得已發狀,及見孟糾服招當死,故圖免孟糾之死耳。

    然其母又言未嘗不孝,則不宜加不孝之罪。

    但孟糾前日僞造母狀,朦朧上達,下欺其母,上欺天聰,宜治其罪。

    」上曰:「予觀張氏所告不一,孟糾不孝與否,難以的知。

    然其母亦曰:『未嘗不孝。

    』予亦以爲不可加以不孝之罪,朦朧之罪,固當按律施行,予將議于政府。

    」卽命政府議之。

    時又有忠義衛韓承祖母告承祖不孝,憲府劾之,上問宗謙曰:「韓承祖之母,初告其子不孝,今變辭雲:『非不孝。

    』是必間有從臾以導之者,推劾何如?」宗謙啓曰:「其母雲:『承祖愛妓妾,不勤仕官,故欲其改過而告之,實非不孝也。

    』今不可推劾其導之者。

    」上曰:「前後變辭,窮推其情以聞。

    」 ○知祥原郡事鄭抱、開寧縣監姜子愼辭,引見曰:「貢法之立,欲便於民也。

    然恐民以予爲聚斂,爾等知之。

    且義倉徵納,不可太迫,不可太緩。

    迫之則民怨,緩之則倉廩虛,爾未須從寬緩,勿務刻迫。

    」 ○上謂承政院曰:「楊孟糾之事,何以處之?」都承旨趙瑞康、右承旨趙克寬、左副承旨金銚等啓曰:「孟糾雖不孝其母,今言未嘗不孝,不可加以不孝之罪。

    」克寬仍啓曰:「臣嘗爲水原府使,有崔山者告其子都緻不孝於我,觀山辭氣,似因讃訴而發。

    臣欲試眞情,答曰:『不孝之罪當斬。

    』山變色不言,卽呼壯吏四五人,縛都緻佯斬之。

    吏持劍入,山驚起,以身蔽子曰:『唯一獨子,今奈何斬之?』哭泣失聲,臣問其故,對曰:『今朝都緻與其妹相歐,妹訴于予,欲治其不和之罪,實非不孝於我也。

    』臣笑而釋之,山叩頭而退。

    凡母子之間,聽其讒訴者或有之。

    」右承旨姜碩德、同副承旨成奉祖啓曰:「憲府親問之時,張氏言孟糾不孝之狀甚悉,及孟糾當死,張氏不忍言,此圖救其死。

    然孟糾之不孝明矣,宜治其罪。

    」左承旨李承孫曰:「使孟糾雖無不孝之迹,迫於母之言誣服,且當治罪。

    況孟糾不孝之情迹已著乎?勿受張氏之言,宜加不孝之罪。

    」上曰:「孟糾母子之間事,亦可疑。

    爾等其審聽右承旨之言。

    」 ○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孝誠馳啓:「吾都裡之逃移可疑者,皆於旁近居住同類人及酋長取保授之,然其心難測。

    請童倉、凡察所遣人所往本土間逃竄可疑者,明年春,隨宜送京,臨農時還家何如?」上議諸大臣。

    黃喜、申槪、河演、皇甫仁、金宗瑞議曰:「存留者,若有移徙之心,則明年二月內,不葺家舍,不治菜田,移徙之迹必見矣。

    令邊將因他事數數使人窺覘情狀,多方撫恤,以結其心;托以田獵,耀兵示威,以挫姦計,此則陰折移徙之心之一策也。

    凡察所遣童阿裡、童倉待遣亡乃等五人,今已館待,其留旅館者,以其未得上京,或懷忿怨。

    今移牒本道,歲後發程,徐徐上送,使監護官語亡乃等曰:『汝等伴人之留館者,竝不來京,似爲未便。

    國家將欲厚待,已曾移牒本道,令速上送,待其上來,一時回還爲可。

    』如此開諭久留,則一月之程,彼往此來,自然淹延,幾盡二三月,而後還歸矣。

    若爾則存留吾都裡去留形迹著見,而易爲禁遏。

    且農月已迫,則彼人遷徙之謀,沮喪矣,此亦拘留之一策也。

    姑以此試之,徐觀其勢便。

    」上從之,遂以此意傳旨孝誠。

     12月23日 ○己酉,傳旨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孝誠: 諸種野人以書契有無、族屬強弱,分揀送京,已曾立法,今不論事體,隨請隨送,驛路凋廢,且支待之弊不少。

    自今關係事體人外,毋得上送,善辭開諭,從宜贈物,厚待還送,勿使含憤。

     12月24日 ○庚戌,仁順府尹李明德以病且年七十請緻仕,傳旨吏曹: 大臣以年滿七十辭職者頗多,有違大體。

    自今令本司書某人年滿七十,呈于本曹,本曹啓聞施行。

     ○知郭山郡事金自達辭,引見曰:「平安道異於下三道,當寬和以治,不宜刻迫。

    且今年兇歉尤甚,救荒及防禦諸事,爾其盡心。

    」 ○還給卞孝文告身。

    以孝文爲日本國通信使,故命給之。

     12月25日 ○辛亥,謝恩使右贊成崔士康齎勅回自京師,王世子率百官出迎于慕華館。

    勅曰: 前遼東摠兵鎭守官奏:「東寧衛故軍樸都幹儞妻任氏等自王國逃回言:『遺下男樸嵩伊等在彼。

    』」已諭王挨究遣還。

    繼得王奏:「樸嵩伊,係本國人。

    」及奏任氏同軍丁樸美等逃來遼東等因,復令摠兵鎭守官再三審實。

    任氏等原係東寧衞軍,以前因土人漫散逃往王國附籍。

    今念鄕土,同彼處軍丁樸美、下家口甘不裡等逃回,遺下男樸嵩伊等在彼是的,特勅摠兵鎭守官,將甘不裡等五口,附王差來使臣領回。

    其樸嵩伊等五口,王宜遣還遼東都司,給親完住,庶彼此不失其所,故諭。

     ○右議政申槪上箋曰: 乾坤大德,曲遂群生。

    犬馬殘骸,願安微分。

    玆殫悃愊,敢瀆高明。

    伏念臣學未知方,才非適用。

    幸遘亨嘉之會,驟蒙甄拔之私。

    仕歷四朝,顧乏涓埃之效;位至右揆,殊無黼黻之功。

    滿溢恒自疾於心胸,呻吟殆不絶於日夜。

    手足頑痺,幾至顚蹶;精神昏耗,而動多健忘。

    粵自前秋以來,又罹偏風之証。

    雖勤砭餌,冞劇沈緜。

    非惟諸疾之交攻,加以稀年之已屆。

    豈容防賢而固寵?宜亟引年以乞身。

    伏望憐臣知止之懷,諒臣遠恥之志,特降兪命,俾解繁機。

     不允。

     ○上以楊孟糾之事議于政府。

    申槪議曰:「不宜加不孝之罪。

    」皇甫仁、李叔畤議曰:「宜加不孝之罪。

    」上曰:「其母初告其子不孝,後雲未嘗不孝,其不可輕議。

    」卽召掌令鄭而漢,問孟糾前後供辭不孝之目,而漢啓曰:「孟糾不孝,十有六事而已。

    現推者十事,其餘時未畢推。

    然情現事白,從近歸一矣。

    」上曰:「不孝之事,須親告乃坐,今孟糾之母告狀于憲府雲:『勿令治罪。

    』勿治何如?」而漢啓曰:「初孟糾之母錄不孝之狀,告于漢城府,非親告而何?後其母又告狀于本府,乞勿劾,卽拿其母,問其情由,答曰:『此狀非我之情,乃孟糾所爲也。

    』孟糾之惡益甚,不孝之罪,不知則已矣,知而不治其罪,則如孟糾者將効此而起矣。

    須據法痛懲,以正綱常。

    」上反復詰問者至再,欲置而勿劾,而漢啓曰:「如此之人,王法所不赦。

    」 ○知靑松郡事樸昭辭,引見曰:「義倉,本爲民也。

    其懲納之際,勿務刻迫。

    」 12月26日 ○壬子,禦勤政門受朝。

    宗彥次郞所遣加知老時羅甫等二人、對馬島都萬戶六郞等五人、宗貞盛所遣羅伊照等四人、吾郞哈大頭麿等七人、骨看虧知介指揮伊頂介等七人、吾郞哈都司婁時可等四人、指揮好心波等三人、骨看指揮沙其大等七人、骨看虧知介非升加等三人隨班獻土物。

     ○召繕工提調樸從愚、李思儉及星原君李正寧,議營別宮于後苑,仍命相基于簡儀臺之東,遂移臺於其北。

     ○召禮曹判書金宗瑞謂曰:「今對馬島倭早田欲受爵,其心誠僞難知,然高麗之季、我國之初,島倭橫逆,欲縻以官爵,不可得也。

    今自來求官,何以處之?卿其往召早田,從容問之,察其誠僞以聞。

    」宗瑞啓曰:「臣將此事,商量已久。

    臣亦以爲高麗之末、本朝之初,諸島賊倭侵擾邊鄙,未有紀極,雖欲縻以好爵,何可得也?今來求官,前古未有。

    通事尹仁甫亦謂臣曰:『藤次郞、早田,島中賊魁,皆來獻琛,且欲拜官,高枕肆志而南邊不足愈也。

    』臣亦欲以爲聲敎所緻,私切喜賀。

    前日藤次郞求官,臣詰之曰:『我國之制,侍衛者許授官爵,爾可侍衛乎?』次郞曰:『渡海而來,難以侍衛。

    』臣語之曰:『若然則不可聞於上。

    』次郞曰:『不敢強請。

    』今早田亦求官,其意難知,臣當退而詳問,仍語曰:『爾雖求官,勢難上達。

    』彼心欲拜爵,誠切於中,則必見辭色,情僞可知也。

    」上曰:「卿言可矣。

    卿可召其人,饋酒而詳問之。

    」 ○持平李永肩啓:「曩者朝參之日,西班各品就班喧嘩,臣等推問以啓,特命勿論。

    然臣等以爲朝廷之內,宜極肅靜,況就班列,客人所共見聞,相褧喧嘩,大爲不敬,須治其罪,以戒其後。

    」上曰:「爾等之言是矣。

    本國之人,多好喧嘩,至在予側,有咳唾者,有厲聲者,皆甚無禮。

    但衆人喧嘩,不能的知何人,恐濫及無罪,故予每赦之。

    爾將推考之文更啓,予將更思之。

    」 12月27日 ○癸醜,夜禦思政殿,觀儺戱。

     12月29日 ○乙卯,遣同知中樞院事金乙玄,如京師謝恩,王世子率百官拜表。

    表曰: 欽蒙勅諭,發還本土逃去人甘不裡等五名,臣與一國臣民不勝感激。

    伏以睿恩覃及,庸篤懷柔。

    明詔載頒,祗增感佩。

    對揚彌謹,兢悚實深。

    伏念臣猥將孱資,叨守弊服。

    心專奉上,惟知述職之勤;才乏經邦,未有安民之惠。

    玆緻編戶之逃竄,敢冒崇威而奏陳。

    旋蒙允兪之音,冞切喜懼之懇。

    玆蓋伏遇皇帝陞下至仁字小,大度包荒。

    合四海以爲家,無匹夫之失所。

    遂令遐裔,獲被洪私。

    臣謹當于藩于宣,永爲漢輔;曰康曰壽,恒祝箕疇。

     方物表曰: 天眷實深,俯從愚懇。

    土宜雖薄,聊備謝儀。

    謹備黃細苧布白細苧布各二十匹、黑細麻布五十匹、黃花席滿花方席雜彩花席各十張、人蔘五味子松子各一百觔。

    右件物等,産自遐陬,製非良匠。

    庶表中情之信,豈充內府之須? 皇太後中宮禮物,各白細苧布十匹、紅細苧布十匹、黑細麻布三十匹。

     ○禦思政殿,觀儺戱。

     12月30日 ○丙辰,右議政申槪上言: 平安道江邊人民,近因入堡,生理艱窘,又其族親,多在遼東,故或有逃移者。

    所在守令邊將等於人民名數及生裡之狀,不能周知,雖有逃移,茫然不知,甚爲未便。

    若固土着,衆所推服,有恒産有智略人,各以附近分管,其所管民戶之數,明白置簿,使之周知人口名數,問其疾苦,輒告于官,常加完恤。

    如有不得已出入事,必告所管人,傳報其官,以爲恒式。

    有能考察,累年無一逃移者,驗其實跡,隨宜褒賞;不能考察,以緻逃移者,計其口數,依律重論,責令一一刷還。

    其所管人職名及管內戶數,都節制使及觀察使移文兵曹,以憑考察何何如? 下兵曹,與議政府同議以啓。

    僉議啓曰:「令其道觀察使同今去體察使皇甫仁議啓,然後更議施行。

    」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