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毒女人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漢語作家哪怕能堅持一丁點的自由,要所身處的社會承認你内心那份自由寫作,卻難極了。
你的聲音通過不了你的文字傳遞到你想傳遞的人耳旁,你的思想和情感跟你的文字遭遇相似,變成一堆除你之外誰也不會在乎的東西。
我們常常自慰地告訴自己,我是在為那些願讀自己的作品的人寫作,那些人将是我的親人,我最可愛的朋友。
但事與願違,我們的文字得不到這樣的友誼。
那麼,就讓自己安于承受這種被抛棄的局面,一個漢語作家,沒能生活在本土,卻得面臨吃飯穿衣房租生病等等具體的生存問題,本土作家解決這些問題要方便得多,哪怕三親六戚靠不了,也可找朋友,借借錢便把難關度過了,一句話,那是你的國家。
而海外作家除了需面臨的這些存活問題,還得對異域文化采取毫不敵視的态度,這個人不僅站在邊緣的邊緣,而且還必須自我樂觀。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這點,遠離自己的文化,無論是自願的或是被迫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帶摧毀性的,甚至是緻命的挫傷。
托馬斯曼字字句句計較德文書的出版,而對其它文版本不在乎,我想,這就好比一個進入暮年的人,行将别世的人,看重一生中唯一有過的一次快樂體驗,是一緻的。
顧城最終未能逃過遺忘和失去讀者孤獨的追擊,在新西蘭嘻皮士居于的貌似自由的小島上,與他構想成童話的自由擦肩而過,他的寫作即使到了組詩〖鬼進城〗一種張狂揮灑自如的狀态,但這自如的狀态不過是他虛拟的文字的氣勢,甚至借〖英兒〗人為安排一種發洩,他也未進入真正的自由寫作。
我們隻要輕輕地閉上眼睛,就可看到他作品後面不便公開的怨艾,在他的叙述時就被扼殺。
他無法自由處置别人的生死,隻能自由處置自己的生命。
我不得不對自己說: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有那麼少數,并且是優秀的作家,最終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結局,與其說是絕望,不如說是最後堅持選擇權。
是的,無論我們做什麼,都可歸于是我們自已選定的。
這麼說,道理十足。
自由打着漂亮的幌子,教我們自欺欺人,我們有了這假飾的自由,寫着經過精心裝扮的自由的文字,與自己的内心打着哈哈,跳着一輪又一輪漂亮的假面舞。
女作家天生憑感覺寫作,即使極少數女作家有豐富的技巧和經驗,感覺這一因素在任何女作家的創作中也占了相當重的比例。
感覺是接近自由的,但是依靠着這近距離的優先,我們獲得了寫作的自由嗎?沒有。
雖然我們可以寫非“正常”之的感情,異性的,同性的,超自然的,我們仍被圈于一個框或籠子裡。
可笑的是這框或籠子,在許多時候并沒有一個明确的規定,而是幾十年來,幾千年來,咱們古老文化潛移默化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印痕,是僞善的道德巨大的投影。
是的,當我決心結束自己肉體生命,誰可攔得住我?當我決心寫部藝術上自己滿意而賣不出去的小說,誰能剝奪我這個選擇?讀者?出版商?批評家?我必須維護我的最後一個選擇。
我忘掉他們,我就得到了解脫。
你的聲音通過不了你的文字傳遞到你想傳遞的人耳旁,你的思想和情感跟你的文字遭遇相似,變成一堆除你之外誰也不會在乎的東西。
我們常常自慰地告訴自己,我是在為那些願讀自己的作品的人寫作,那些人将是我的親人,我最可愛的朋友。
但事與願違,我們的文字得不到這樣的友誼。
那麼,就讓自己安于承受這種被抛棄的局面,一個漢語作家,沒能生活在本土,卻得面臨吃飯穿衣房租生病等等具體的生存問題,本土作家解決這些問題要方便得多,哪怕三親六戚靠不了,也可找朋友,借借錢便把難關度過了,一句話,那是你的國家。
而海外作家除了需面臨的這些存活問題,還得對異域文化采取毫不敵視的态度,這個人不僅站在邊緣的邊緣,而且還必須自我樂觀。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這點,遠離自己的文化,無論是自願的或是被迫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帶摧毀性的,甚至是緻命的挫傷。
托馬斯曼字字句句計較德文書的出版,而對其它文版本不在乎,我想,這就好比一個進入暮年的人,行将别世的人,看重一生中唯一有過的一次快樂體驗,是一緻的。
顧城最終未能逃過遺忘和失去讀者孤獨的追擊,在新西蘭嘻皮士居于的貌似自由的小島上,與他構想成童話的自由擦肩而過,他的寫作即使到了組詩〖鬼進城〗一種張狂揮灑自如的狀态,但這自如的狀态不過是他虛拟的文字的氣勢,甚至借〖英兒〗人為安排一種發洩,他也未進入真正的自由寫作。
我們隻要輕輕地閉上眼睛,就可看到他作品後面不便公開的怨艾,在他的叙述時就被扼殺。
他無法自由處置别人的生死,隻能自由處置自己的生命。
我不得不對自己說: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有那麼少數,并且是優秀的作家,最終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結局,與其說是絕望,不如說是最後堅持選擇權。
是的,無論我們做什麼,都可歸于是我們自已選定的。
這麼說,道理十足。
自由打着漂亮的幌子,教我們自欺欺人,我們有了這假飾的自由,寫着經過精心裝扮的自由的文字,與自己的内心打着哈哈,跳着一輪又一輪漂亮的假面舞。
女作家天生憑感覺寫作,即使極少數女作家有豐富的技巧和經驗,感覺這一因素在任何女作家的創作中也占了相當重的比例。
感覺是接近自由的,但是依靠着這近距離的優先,我們獲得了寫作的自由嗎?沒有。
雖然我們可以寫非“正常”之的感情,異性的,同性的,超自然的,我們仍被圈于一個框或籠子裡。
可笑的是這框或籠子,在許多時候并沒有一個明确的規定,而是幾十年來,幾千年來,咱們古老文化潛移默化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印痕,是僞善的道德巨大的投影。
是的,當我決心結束自己肉體生命,誰可攔得住我?當我決心寫部藝術上自己滿意而賣不出去的小說,誰能剝奪我這個選擇?讀者?出版商?批評家?我必須維護我的最後一個選擇。
我忘掉他們,我就得到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