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巡撫金奏折三條 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
關燈
小
中
大
編者按:本奏折中重複抄錄了雍正對王國棟審案無能的大段批評。
王國棟也自知職位不穩,所以又抓緊審訊陳帝西,才算使陳帝西承認謠言出于自己之口,但又說是聽路人所言,是否真實,則難以知道。
王國棟未來得及禀報,又接到将陳帝西押解進京的通知。
在這封奏折上報不久,王國棟即被免職。
【原文】 臣王國棟謹奏,為遵旨複訊事。
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準兵部火牌,遞到怡親王等奉上谕:“湖南巡撫王國棟奏稱,曾靜在京供出陳象侯、何立忠轉述陳帝西傳說流言一案。
審訊陳象侯、何立忠,供出何獻圖。
據何獻圖供,得之陳帝西。
及究問陳帝西,陳帝西又供出得之張繼堯,以何獻圖為證。
刑訊張繼堯、何獻圖,皆呼冤不認。
又陳帝西供出抄錄孔明碑文,曾與何知來、何純忠看過。
提審茫無确據,顯系陳帝西捏造。
既經衆證明白,難容狡賴。
應否将陳帝西解京,一并拟結等語。
“從前令爾等寄信與王國棟,令其将何立忠、陳象侯、陳帝西等,細訊所傳之語本于何處。
如伊等不肯承認,可委曲開導。
爾等不過傳說之人,但将傳自何處,得自何人說出,則爾等皆系無罪之人,何苦為人隐諱,以身試法?如此勸谕,猶不實供,則用刑訊,刑訊猶不承認,則解京與曾靜對質。
今該撫訊問陳象侯、何立忠二人,俱稱聞自何獻圖,得之陳帝西。
何獻圖供亦相等。
又究陳帝西,則供谏議碑文,系張繼堯說的。
是陳帝西已經自認傳說流言,與曾靜所供無異。
更無再與曾靜對質之處,何必又請将陳帝西解京?至陳帝西所供之張繼堯及何知來、何純忠等,該撫既稱刑訊,張繼堯呼冤不認,何知來等家中并無抄錄碑文,顯屬陳帝西捏造。
“則該撫應将陳帝西委曲開導,令其悔悟感激,則自必将傳言之實,由何處何人招出。
乃王國棟既不将陳帝西詳悉曉谕,使之感悟,吐露實情,而但将扳出之張繼堯加以刑鞠,不知王國棟出自何心?況陳帝西将孔明碑文爛熟胸中,随口背出,此決非陳帝西臨時造作之語,其言必有所本。
即此,可以推求其他流言之所自來。
而王國棟先用嚴刑,訊究誣扳之人,刑訊不得,遂請将陳帝西解京,以卸彼地方之責。
” 【譯文】 臣王國棟謹奏,為遵照聖谕對犯人進行再次審訊事。
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接到兵部火牌快馬傳遞到怡親王等轉達皇上谕旨:“湖南巡撫王國棟奏報稱:‘曾靜在京招供出來的陳象侯、何立忠轉述陳帝西傳播流言一案。
經審訊陳象侯和何立忠,又供出了何獻圖。
又據何獻圖供稱:是從陳帝西那裡聽來的。
等到追問陳帝西,他又供出是從張繼堯那裡聽到的,并說何獻圖可作證人。
經用刑嚴審張繼堯和何獻圖,他們都呼冤枉而不承認。
另外,陳帝西供出了抄錄孔明碑文,曾經讓何知來、何純忠看過。
經提審後,茫然沒有一點确實根據,顯然是陳帝西捏造的,既然已經衆人證明,實難容許他狡賴。
現在是不是應該把陳帝西押解進京,以便一并結案定罪’等話。
” “從前朕曾命令你們寄信給王國棟,讓他把何立忠、陳象侯、陳帝西等人詳細審訊,其所傳流言,究竟來源于何處?如果他們不肯承認,可以委婉開導,說他們不過是傳言的人,隻要把從哪裡聽到的,從何人口中聽到的,說出來,那麼你們便都是沒有罪的人,何苦為别人隐瞞,而至甘犯國法。
這樣勸告,如仍不肯實說,就用刑審問,用刑仍不能使他們承認,則解送京師來和曾靜對質。
現在該巡撫審訊陳象侯、何立忠二人,都說是聽何獻圖說的,何獻圖則是聽陳帝西說的;何獻圖的供詞也和上二人供詞相符,又審問陳帝西,則供稱上谏本和碑文二件事,都是張繼堯說的。
這證明陳帝西已經自認傳說過流言,和曾靜所供沒有不同,便沒有必要再和曾靜對質了,何必又請求把陳帝西解送京師呢?至于陳帝西所供出的張繼堯,以及何知來、何純忠等人,該巡撫既然說經過刑訊,張繼堯呼冤不承認,何知來等人家中并沒有抄錄的碑文,顯然是陳帝西捏造的謊言。
” “那麼該巡撫就應對陳帝西委婉開導,讓他悔悟感激,則必然會把傳言的真實情況,從什麼地方什麼人那裡聽來的,招供出來。
可是王國棟既不對陳帝西詳細開導,使他感悟而說出實話,而反把扳出的張繼堯加以刑訊,不知道王國棟是怎樣想的。
況且陳帝西能把孔明碑文爛熟的記在心裡,随口背誦出來,這決不是陳帝西臨時編造出來的,他說的這些必然有來源,就從這一點上來推論,其他流言必然有它的出處來源。
而王國棟先用嚴刑,審訊被陳帝西誣扳的人,審訊不出什麼來,便請求把陳帝西押解進京,以推卸他地方官的責任。
” 【原文】 “從前杭奕祿在湖廣時,既不能詳悉推求,是以特降旨令王國棟查訖。
而王國棟又複草率,希圖完結如此。
有憑有據之事,尚不肯細心推究,以盡根株,設地方有疑難之事,則将作何辦理?王國棟殘為溺職。
着王國棟再行詳訊,務必追出傳言之人,則此事方可歸着。
“又前令王國棟将雍正五年五、六月間,衡州路上解過犯官留心察訪,王國棟亦未複奏。
令其一并确查,具奏等因到臣,欽此。
” 臣于文闱竣後,複傳陳帝西,幾經詢問,供吐遊移。
臣恐該犯鄉愚畏罪,适劉之珩
王國棟也自知職位不穩,所以又抓緊審訊陳帝西,才算使陳帝西承認謠言出于自己之口,但又說是聽路人所言,是否真實,則難以知道。
王國棟未來得及禀報,又接到将陳帝西押解進京的通知。
在這封奏折上報不久,王國棟即被免職。
【原文】 臣王國棟謹奏,為遵旨複訊事。
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準兵部火牌,遞到怡親王等奉上谕:“湖南巡撫王國棟奏稱,曾靜在京供出陳象侯、何立忠轉述陳帝西傳說流言一案。
審訊陳象侯、何立忠,供出何獻圖。
據何獻圖供,得之陳帝西。
及究問陳帝西,陳帝西又供出得之張繼堯,以何獻圖為證。
刑訊張繼堯、何獻圖,皆呼冤不認。
又陳帝西供出抄錄孔明碑文,曾與何知來、何純忠看過。
提審茫無确據,顯系陳帝西捏造。
既經衆證明白,難容狡賴。
應否将陳帝西解京,一并拟結等語。
“從前令爾等寄信與王國棟,令其将何立忠、陳象侯、陳帝西等,細訊所傳之語本于何處。
如伊等不肯承認,可委曲開導。
爾等不過傳說之人,但将傳自何處,得自何人說出,則爾等皆系無罪之人,何苦為人隐諱,以身試法?如此勸谕,猶不實供,則用刑訊,刑訊猶不承認,則解京與曾靜對質。
今該撫訊問陳象侯、何立忠二人,俱稱聞自何獻圖,得之陳帝西。
何獻圖供亦相等。
又究陳帝西,則供谏議碑文,系張繼堯說的。
是陳帝西已經自認傳說流言,與曾靜所供無異。
更無再與曾靜對質之處,何必又請将陳帝西解京?至陳帝西所供之張繼堯及何知來、何純忠等,該撫既稱刑訊,張繼堯呼冤不認,何知來等家中并無抄錄碑文,顯屬陳帝西捏造。
“則該撫應将陳帝西委曲開導,令其悔悟感激,則自必将傳言之實,由何處何人招出。
乃王國棟既不将陳帝西詳悉曉谕,使之感悟,吐露實情,而但将扳出之張繼堯加以刑鞠,不知王國棟出自何心?況陳帝西将孔明碑文爛熟胸中,随口背出,此決非陳帝西臨時造作之語,其言必有所本。
即此,可以推求其他流言之所自來。
而王國棟先用嚴刑,訊究誣扳之人,刑訊不得,遂請将陳帝西解京,以卸彼地方之責。
” 【譯文】 臣王國棟謹奏,為遵照聖谕對犯人進行再次審訊事。
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接到兵部火牌快馬傳遞到怡親王等轉達皇上谕旨:“湖南巡撫王國棟奏報稱:‘曾靜在京招供出來的陳象侯、何立忠轉述陳帝西傳播流言一案。
經審訊陳象侯和何立忠,又供出了何獻圖。
又據何獻圖供稱:是從陳帝西那裡聽來的。
等到追問陳帝西,他又供出是從張繼堯那裡聽到的,并說何獻圖可作證人。
經用刑嚴審張繼堯和何獻圖,他們都呼冤枉而不承認。
另外,陳帝西供出了抄錄孔明碑文,曾經讓何知來、何純忠看過。
經提審後,茫然沒有一點确實根據,顯然是陳帝西捏造的,既然已經衆人證明,實難容許他狡賴。
現在是不是應該把陳帝西押解進京,以便一并結案定罪’等話。
” “從前朕曾命令你們寄信給王國棟,讓他把何立忠、陳象侯、陳帝西等人詳細審訊,其所傳流言,究竟來源于何處?如果他們不肯承認,可以委婉開導,說他們不過是傳言的人,隻要把從哪裡聽到的,從何人口中聽到的,說出來,那麼你們便都是沒有罪的人,何苦為别人隐瞞,而至甘犯國法。
這樣勸告,如仍不肯實說,就用刑審問,用刑仍不能使他們承認,則解送京師來和曾靜對質。
現在該巡撫審訊陳象侯、何立忠二人,都說是聽何獻圖說的,何獻圖則是聽陳帝西說的;何獻圖的供詞也和上二人供詞相符,又審問陳帝西,則供稱上谏本和碑文二件事,都是張繼堯說的。
這證明陳帝西已經自認傳說過流言,和曾靜所供沒有不同,便沒有必要再和曾靜對質了,何必又請求把陳帝西解送京師呢?至于陳帝西所供出的張繼堯,以及何知來、何純忠等人,該巡撫既然說經過刑訊,張繼堯呼冤不承認,何知來等人家中并沒有抄錄的碑文,顯然是陳帝西捏造的謊言。
” “那麼該巡撫就應對陳帝西委婉開導,讓他悔悟感激,則必然會把傳言的真實情況,從什麼地方什麼人那裡聽來的,招供出來。
可是王國棟既不對陳帝西詳細開導,使他感悟而說出實話,而反把扳出的張繼堯加以刑訊,不知道王國棟是怎樣想的。
況且陳帝西能把孔明碑文爛熟的記在心裡,随口背誦出來,這決不是陳帝西臨時編造出來的,他說的這些必然有來源,就從這一點上來推論,其他流言必然有它的出處來源。
而王國棟先用嚴刑,審訊被陳帝西誣扳的人,審訊不出什麼來,便請求把陳帝西押解進京,以推卸他地方官的責任。
” 【原文】 “從前杭奕祿在湖廣時,既不能詳悉推求,是以特降旨令王國棟查訖。
而王國棟又複草率,希圖完結如此。
有憑有據之事,尚不肯細心推究,以盡根株,設地方有疑難之事,則将作何辦理?王國棟殘為溺職。
着王國棟再行詳訊,務必追出傳言之人,則此事方可歸着。
“又前令王國棟将雍正五年五、六月間,衡州路上解過犯官留心察訪,王國棟亦未複奏。
令其一并确查,具奏等因到臣,欽此。
” 臣于文闱竣後,複傳陳帝西,幾經詢問,供吐遊移。
臣恐該犯鄉愚畏罪,适劉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