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卷中 德宗自複京阙,持生事,一郡一鎮,有兵必姑息之,惟渾令公奏事不過,辄私喜曰:“上必不疑我也。

    ” 郭汾陽再妝長安,任中書令,二十四考,勳業福履,人臣第一。

    韋太尉臯鎮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節度,擒論莽熱以獻,大招附西南夷,任太尉,封南康王,亦其次也。

     韋太尉在西川,凡事設教。

    軍士将吏婚嫁,則以熟彩衣給其夫氏,以銀泥衣給其女氏,又各給錢一萬,死葬稱是,訓練稱是。

    内附者富瞻之,遠來者将迎之。

    極其聚斂,坐有餘力,以故軍府浸盛,而黎氓重困。

    及晚年為月進,終緻劉辟之亂,天下譏之。

     高貞公郢,為中書舍人九年,家無制草。

    或問曰:“前輩皆有《制集》,公獨焚之,何也?”答曰:“王言不可存于私室。

    ” 貞元中,楊氏、穆氏兄弟,人物氣概,不相上下。

    或言,楊氏兄弟賓客皆同,穆氏兄弟賓客各殊,以此為優劣。

     穆氏兄弟四人,贊、質、員、賞。

    時人謂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言粹而少用;賞為乳腐,言最凡固也。

     許孟容為給事中,宦者有以台座誘之者,拒而絕之,雖不大拜,亦不為患。

     德宗幸金銮院,問學士鄭餘慶曰:“近日有衣作否?”餘慶對曰:“無之。

    ”乃賜百缣,令作寒服。

     劉太真為陳少遊行狀,比之齊桓、晉文,物議嚣騰。

    後坐貢院任情,責及前事,乃貶信州刺史。

     閻寀為吉州刺史,表請入道,賜名“遺榮”,隸桃源觀,朝端盛賦詩以贈之。

    戎昱詩雲:“廬陵太守近隳官,月帔初朝五帝壇。

    ” 國子司業韋聿,臯之兄也,中朝以為戲弄。

    嘗有人言“九宮休咎”。

    聿曰:“我家白方,常在西南二十年矣。

    ” 權相為舍人,以聞望自處,嘗語同僚曰:“未嘗以科第為資。

    ”鄭雲逵戲曰:“更有一人。

    ”遽問:“誰?”答曰:“韋聿者也。

    ”滿座絕倒。

     鄭雲逵與王彥伯鄰居,嘗有客來求醫,誤造雲逵門。

    雲逵之,延入與診候曰:“熱風頗甚。

    ”客又請藥方。

    雲逵曰:“某是給事中,若覓國醫王彥伯,東鄰是也。

    ”客驚走而出。

    自是京城有乖宜者,皆曰“熱風”。

    或雲即劉俛也。

     進士何儒亮,自外州至,訪其従叔,誤造郎中趙需宅。

    白雲:“同房。

    ”會冬至,需家緻宴揮霍。

    需曰既是同房,便令引入就宴。

    姊妹妻女并在座焉。

    儒亮食畢徐出,需細審之,乃何氏子也。

    需大笑,儒亮歲餘不敢出,京師自是呼為“何需郎中”。

     竟陵僧有于水濱得嬰兒者,育為弟子,稍長,自筮,得《蹇》之《漸》,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乃令姓陸名羽,字鴻漸。

    羽有文學,多意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

    鞏縣陶者多為甕偶人,号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羽于江湖稱“竟陵子”,于南越稱“桑苎翁”。

    與顔魯公厚善,及玄真子張志和為友。

    羽少事竟陵禅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禅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其略雲:“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

    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貞元末卒。

     吳人顧況,詞句清絕,雜之以诙諧,尤多輕薄。

    為著作郎,傲毀朝列,貶死江南。

     崔膺性狂率,張建封美其才,引以為客。

    随建封行營,夜中大呼驚軍,軍士皆怒,欲食其肉,建封藏之。

    明日置宴,其監軍使曰:“某與尚書約,彼此不得相違。

    ”建封曰:“諾。

    ”監軍曰:“某有請,請崔膺。

    ”建封曰:“如約。

    ”逡巡,建封複曰:“某有請。

    ”監軍曰:“惟。

    ”卻請崔膺。

    合座皆笑,然後得免。

     江淮客劉圓,嘗谒江州刺史崔沆,稱“前拾遺”。

    沆引坐,徐勸曰:“谏官不可自稱,司直、評事可矣。

    ”須臾,他客至,圓抑揚曰:“大理評事劉圓。

    ”沆甚奇之。

     韋應物為蘇州刺史,有屬官因建中亂,得國工康昆侖琵琶,至是送官,表奏入内。

     江淮賈人,積米以待踴貴,圖畫為人,持錢一千,買米一鬥,以懸于市。

    揚子留後徐粲杖殺之。

     德宗非時召吳湊為京兆尹,便令赴上。

    湊疾驅諸客,至府已列筵畢。

    ?蛭試唬孩何速?”吏對曰:“兩市日有禮席,舉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成立辦也。

    ” 劉澭拔涿州,兵數千歸朝,法令齊整,雞犬無遺。

    授行秦州刺史,理普潤,軍中不置更漏,不設音樂,士卒疾者,策杖問之,死者哭之。

    時人疑其奸雄,後拜節度而卒。

     李惠登,自軍校授随州刺史,自言:“吾二名,惟識惠字,不識登字。

    ”為理清儉,不求人。

    兵革之後,阖境大化。

    近代循吏,無如惠登者。

     國子監諸館生,洿雜無良。

    陽城為司業,以道德訓喻,有遺親三年者,勉之歸觐,由是生徒稍變。

     自天寶五年置廣文館,至今堂宇未起,材木堆積,者或盜用之。

     李實為司農卿,督責官稅。

    蕭祐居喪,輸不及期,實怒召至,租車亦至,故得不罪。

    會有賜與,當為謝狀,嘗秉筆者有故,實急乃曰:“召衣齊衰者。

    ”祐至,立為草狀。

    實大喜,延英面薦。

    德宗聞居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