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遠近從遊者雲集。
凡開講于無錫、江陰、宜興間,晝夜不息。
忽靜中雪涕如雨,搥胸自詈曰:『不孝,汝此行為何事,竟喋喋于此?尚為有人心乎!雖得見諸賢遺籍,何益』!申旦不寝,即戒行。
毘陵學者固留之,不可。
時祠事已畢,還宿襄城祠下。
夜分,鬼聲大作;蓋嘗祝于父,願以同死國殇魂同返關中故也。
襄城令為設祭,上立督師汪喬年、監紀孫兆祿主,以可從為配;下列長筵,遍及當時之殉國者。
容伏地大哭,觀者亦哭。
于是立碑于冢曰「義林」;取其冢土西歸告母墓,附之齒冢中,更持服如初喪。
既而制府以隐逸薦;容辭以書曰:『仆少失學問,又無他技能;徒抱臯魚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蹤哉!古人學真行實,輕于一出,尚受謗于當時,困辱其身;況如仆者,而使之應對殿廷?明公此舉,必當為我曲成!如必不獲所請,即當以死繼之;斷不惜此餘生以為大典之辱』!牍凡八上,更辭以病;得旨:『俟病愈,敦促至京』。
自是,大吏歲時問起居;遂稱廢疾,長卧不起。
戊午(一六七八),部臣以海内真儒薦。
時鴻詞科薦章遍海内,而容獨有「昌明絕學」之目;官司勸行益急,檄縣守之。
不獲已,舁床詣行省。
布政使而下,親至榻前慫恿之;容乃絕粒,水漿不入口者六日。
大吏猶強之,突出佩刀自刺。
于是諸官屬駭絕,始得予假療治。
已複歎曰:『此事恐不死不止。
所謂「生我名者殺我身」,不幸有此!皆生平學道不純、洗心不密,不能自晦所緻』!戒其子曰:『我日抱隐痛,自期永栖垩室;平生心迹,惟在「垩室錄感」一書。
萬一見逼,死宜粗衣、白棺,以是書殉。
厝室中三年後葬,毋受吊;使我泉下重有憾』!自是,當道亦不複敦迫。
荊扉反鐍,弗與世通;惟吳中顧炎武至,則具雞黍盡驩。
越年,天子西巡狩,令督臣傳旨引見,容以廢疾辭;禦書「關中大儒」四字以顔其廬。
容年四十以前,着有「十三經糾缪」、「二十一史糾缪」及「象數」諸書;既以為近口耳之學,不複示人。
晚歲遷居富平,四方之士不遠而至。
當是時,北方孫奇逢、南方黃宗羲暨容稱海内三大儒;惟容起自孤根,一無憑借,尤為人所莫及。
子二:慎言、慎行。
慎言以門戶故,出補諸生,終未嘗與科舉之役;陝學使者以選拔貢之太學,卒不赴。
兄弟皆克守父志雲。
王夫之,衡陽人;字而農,号姜齋。
中歲稱一瓢道人,更名壺;晚仍舊名。
父朝聘,受學于衡陽宿儒伍定相;夫之與兄介之能大其業,而夫之尤奇偉。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兄弟同舉于鄉。
獻賊陷衡州,脅諸名士以僞官;兄弟走匿。
賊絷朝聘為質,夫之自引刀刺其肢體,舁往易父;父子俱得脫。
兩都繼陷,走桂林依瞿式耜,薦授行人司行人;轉徙楚、粵、滇、黔間。
後以母病,間道歸。
緬甸既覆,益自晦;匿常甯猺峒,變姓名為猺人。
已築土室于湘西之石船山,杜門著書。
所學深博無涯涘;作「蒙注」,往複辯論,歸咎于象山、姚江者甚峻。
康熙時,吳逆僭号于衡州,僞僚有以「勸進表」屬者;辭曰:『某亡國遺臣,欠一死耳;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逃之山中。
久之,卒。
自題其墓曰:「明遺臣王夫之之墓」;又自銘曰:「抱劉越石之孤忠,而命無從緻;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幸全歸于茲邱,固銜恤以永世』。
蓋滄桑黍離之戚,至死不忘。
所著書有「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尚書稗疏」、「毛詩稗疏」、「毛詩考異」、「春秋稗疏」、「尚書引義」、「春秋家說」(見「四庫書目」),蓋七十餘種雲。
介之字石子;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與弟夫之同舉于鄉。
築室衡、永萬山中,鳏居不娶,鹑衣草食終其身。
着有「易本義質」、「春秋傳質」、「詩序參」、「春秋家說補」、「詩經尊序」、「春秋四傳質」(見「四庫書目」)。
年八十一,卒。
唐端笏字須竹,衡陽諸生。
性至孝;父母有疾,侍醫藥終夜不解帶。
親終,附身、附棺,纖毫不苟。
以此見賞于王夫之。
嘗得「白沙集」、「定山集」、「傳習錄」,讀之而嗜。
迎夫之住馺閣岩為指示淵流,夫之示以「近思錄内外編」、「周易内外傳」諸書。
夫之殁,築室山中以終。
所著有「慚說」、「悔說」。
劉惟贊字子參,祁陽人;崇祯己卯(一六三九)舉人。
獻賊之亂,與衡州同知鄭逢元督義勇,殲賊魁。
國變後,屢以中書征,不就;隐居西舂之石門庵。
自王夫之諸人外,莫能見也。
陳五鼎字耳臣,攸人。
以貢生,官耒陽教谕。
性狷介。
亂後山居,與王夫之一通音問而已。
孫雙瑴字子雙,華容人;遼東巡撫悫之弟也。
著述甚富,采秦漢以前逸書曰「樊微」、漢晉間箋疏曰「線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曰「阙微」,集「尚書」十一種、「春秋」十一種、「易」八種、「禮」、「樂」、「詩」三種、「論語」四種、「孝經」九種、「河圖」十種、「洛書」五種之谶緯曰「删微」:統名之「古微書」。
着「唐紀」七十卷,以正新、舊「唐書」之蹐駁者。
今均佚,惟「删微」獨存。
「四庫書提要」稱『其書使學者生千百年後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有功經籍不少』雲。
同裡有嚴首升者,與悫兄弟同撰「漢唐宋後三代史」,亦不傳。
朱鶴齡字長孺,吳江諸生。
甲申(一六四四)後,自号愚庵,絕意仕進;與顧炎武及同裡陳啟源相友善。
以朱子掊擊「小序」太過,乃集諸家說疏通序義為「毛詩通義」;以蔡氏「釋書」未精,撰「尚書埤傳」;以胡氏說「春秋」多偏見鑿說,乃合唐、宋以來諸儒之解,撰「春秋集說」;又以杜氏注「左傳」未盡合、俗儒又以林注亂之,撰「讀左日鈔」。
又撰「禹貢長箋」,旁引曲證,多所創獲。
又着「愚庵詩文集」。
其書「元裕之集」後雲:『裕之于元,既踐其土、茹其毛,即無反詈之理。
乃今之诋讪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诳國人;非徒悖也,其愚亦甚矣』!其言蓋指當時居心反複之輩雲。
年七十餘,卒。
啟源字長發,着「毛詩稽古編」;自記謂:『閱時十四載,稿凡三易乃成』。
引據赅博、疏證詳明,為唐以前專門之學(補)。
凡開講于無錫、江陰、宜興間,晝夜不息。
忽靜中雪涕如雨,搥胸自詈曰:『不孝,汝此行為何事,竟喋喋于此?尚為有人心乎!雖得見諸賢遺籍,何益』!申旦不寝,即戒行。
毘陵學者固留之,不可。
時祠事已畢,還宿襄城祠下。
夜分,鬼聲大作;蓋嘗祝于父,願以同死國殇魂同返關中故也。
襄城令為設祭,上立督師汪喬年、監紀孫兆祿主,以可從為配;下列長筵,遍及當時之殉國者。
容伏地大哭,觀者亦哭。
于是立碑于冢曰「義林」;取其冢土西歸告母墓,附之齒冢中,更持服如初喪。
既而制府以隐逸薦;容辭以書曰:『仆少失學問,又無他技能;徒抱臯魚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蹤哉!古人學真行實,輕于一出,尚受謗于當時,困辱其身;況如仆者,而使之應對殿廷?明公此舉,必當為我曲成!如必不獲所請,即當以死繼之;斷不惜此餘生以為大典之辱』!牍凡八上,更辭以病;得旨:『俟病愈,敦促至京』。
自是,大吏歲時問起居;遂稱廢疾,長卧不起。
戊午(一六七八),部臣以海内真儒薦。
時鴻詞科薦章遍海内,而容獨有「昌明絕學」之目;官司勸行益急,檄縣守之。
不獲已,舁床詣行省。
布政使而下,親至榻前慫恿之;容乃絕粒,水漿不入口者六日。
大吏猶強之,突出佩刀自刺。
于是諸官屬駭絕,始得予假療治。
已複歎曰:『此事恐不死不止。
所謂「生我名者殺我身」,不幸有此!皆生平學道不純、洗心不密,不能自晦所緻』!戒其子曰:『我日抱隐痛,自期永栖垩室;平生心迹,惟在「垩室錄感」一書。
萬一見逼,死宜粗衣、白棺,以是書殉。
厝室中三年後葬,毋受吊;使我泉下重有憾』!自是,當道亦不複敦迫。
荊扉反鐍,弗與世通;惟吳中顧炎武至,則具雞黍盡驩。
越年,天子西巡狩,令督臣傳旨引見,容以廢疾辭;禦書「關中大儒」四字以顔其廬。
容年四十以前,着有「十三經糾缪」、「二十一史糾缪」及「象數」諸書;既以為近口耳之學,不複示人。
晚歲遷居富平,四方之士不遠而至。
當是時,北方孫奇逢、南方黃宗羲暨容稱海内三大儒;惟容起自孤根,一無憑借,尤為人所莫及。
子二:慎言、慎行。
慎言以門戶故,出補諸生,終未嘗與科舉之役;陝學使者以選拔貢之太學,卒不赴。
兄弟皆克守父志雲。
王夫之,衡陽人;字而農,号姜齋。
中歲稱一瓢道人,更名壺;晚仍舊名。
父朝聘,受學于衡陽宿儒伍定相;夫之與兄介之能大其業,而夫之尤奇偉。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兄弟同舉于鄉。
獻賊陷衡州,脅諸名士以僞官;兄弟走匿。
賊絷朝聘為質,夫之自引刀刺其肢體,舁往易父;父子俱得脫。
兩都繼陷,走桂林依瞿式耜,薦授行人司行人;轉徙楚、粵、滇、黔間。
後以母病,間道歸。
緬甸既覆,益自晦;匿常甯猺峒,變姓名為猺人。
已築土室于湘西之石船山,杜門著書。
所學深博無涯涘;作「蒙注」,往複辯論,歸咎于象山、姚江者甚峻。
康熙時,吳逆僭号于衡州,僞僚有以「勸進表」屬者;辭曰:『某亡國遺臣,欠一死耳;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逃之山中。
久之,卒。
自題其墓曰:「明遺臣王夫之之墓」;又自銘曰:「抱劉越石之孤忠,而命無從緻;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幸全歸于茲邱,固銜恤以永世』。
蓋滄桑黍離之戚,至死不忘。
所著書有「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尚書稗疏」、「毛詩稗疏」、「毛詩考異」、「春秋稗疏」、「尚書引義」、「春秋家說」(見「四庫書目」),蓋七十餘種雲。
介之字石子;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與弟夫之同舉于鄉。
築室衡、永萬山中,鳏居不娶,鹑衣草食終其身。
着有「易本義質」、「春秋傳質」、「詩序參」、「春秋家說補」、「詩經尊序」、「春秋四傳質」(見「四庫書目」)。
年八十一,卒。
唐端笏字須竹,衡陽諸生。
性至孝;父母有疾,侍醫藥終夜不解帶。
親終,附身、附棺,纖毫不苟。
以此見賞于王夫之。
嘗得「白沙集」、「定山集」、「傳習錄」,讀之而嗜。
迎夫之住馺閣岩為指示淵流,夫之示以「近思錄内外編」、「周易内外傳」諸書。
夫之殁,築室山中以終。
所著有「慚說」、「悔說」。
劉惟贊字子參,祁陽人;崇祯己卯(一六三九)舉人。
獻賊之亂,與衡州同知鄭逢元督義勇,殲賊魁。
國變後,屢以中書征,不就;隐居西舂之石門庵。
自王夫之諸人外,莫能見也。
陳五鼎字耳臣,攸人。
以貢生,官耒陽教谕。
性狷介。
亂後山居,與王夫之一通音問而已。
孫雙瑴字子雙,華容人;遼東巡撫悫之弟也。
著述甚富,采秦漢以前逸書曰「樊微」、漢晉間箋疏曰「線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曰「阙微」,集「尚書」十一種、「春秋」十一種、「易」八種、「禮」、「樂」、「詩」三種、「論語」四種、「孝經」九種、「河圖」十種、「洛書」五種之谶緯曰「删微」:統名之「古微書」。
着「唐紀」七十卷,以正新、舊「唐書」之蹐駁者。
今均佚,惟「删微」獨存。
「四庫書提要」稱『其書使學者生千百年後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有功經籍不少』雲。
同裡有嚴首升者,與悫兄弟同撰「漢唐宋後三代史」,亦不傳。
朱鶴齡字長孺,吳江諸生。
甲申(一六四四)後,自号愚庵,絕意仕進;與顧炎武及同裡陳啟源相友善。
以朱子掊擊「小序」太過,乃集諸家說疏通序義為「毛詩通義」;以蔡氏「釋書」未精,撰「尚書埤傳」;以胡氏說「春秋」多偏見鑿說,乃合唐、宋以來諸儒之解,撰「春秋集說」;又以杜氏注「左傳」未盡合、俗儒又以林注亂之,撰「讀左日鈔」。
又撰「禹貢長箋」,旁引曲證,多所創獲。
又着「愚庵詩文集」。
其書「元裕之集」後雲:『裕之于元,既踐其土、茹其毛,即無反詈之理。
乃今之诋讪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诳國人;非徒悖也,其愚亦甚矣』!其言蓋指當時居心反複之輩雲。
年七十餘,卒。
啟源字長發,着「毛詩稽古編」;自記謂:『閱時十四載,稿凡三易乃成』。
引據赅博、疏證詳明,為唐以前專門之學(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