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九日),張名振、阮進、王朝先合兵讨黃斌卿,誅之。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王駐舟山。
太保沈宸荃以疾請罷。
劉沂春還閩。
以前吏部尚書張肯堂為東閣大學士、李向中為兵部尚書、朱永佑為工部尚書兼吏部侍郎、孫延齡為戶部尚書。
召佥都禦史張煌言為兵部右侍郎、李長祥為兵部左侍郎;擢給事中徐孚遠為左佥都禦史、禦史王翊為右佥都禦史:皆結寨浙東,朝行在也。
十一月,遣澄波将軍阮美乞師日本國;不得請而返。
我大清順治七年(庚寅、一六五○)春正月乙卯朔,王在舟山,稱監國五年。
歧陽王後李錫祚暨弟錫貢航海來朝,命佐阮進軍守螺頭門。
秋九月,周瑞、周鶴芝以樓船三百餘艘分屯溫之三盤為犄角。
四明山寨破,兵部右侍郎王翊以其衆入海,侍郎馮京第為叛将王升所殺。
大皎山寨破,禦史張夢錫死之。
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我大清順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春二月己卯朔(監國六年正月),王在舟山。
閏二月(明二月)乙卯(初八日),張名振殺平西伯王朝先;其部将張濟明走降于我大清,舟山虛實盡洩,我總督陳錦始決計大舉矣。
秋七月,降将張天祿出崇安分水關,馬進寶出台州海門,陳錦總督全師出定海;禦史沈履祥督饷台州,被執死。
舟山聞警,王會諸将議堵禦之策:阮進獨當蛟關,張名振督總兵張晉爵、葉有成、馬龍、英義将軍阮美、阮骥遏南師,張煌言、阮駿率總兵顧忠、羅蘊章、鮑國祥、阮骍、鄭麟、都督佥事李英傑斷北洋,都督佥事任麟為監督;留定西中軍金允彥巡城,主事邱元吉、安洋将軍劉世勳、中鎮馬泰三标營守城。
已王攜世子欲登舟,名振不得已,奉王搗吳淞,以牽制我師;張肯堂以兵六千留守舟山。
八月辛酉(十六日),我大清兵試舟海口;肯堂令阮進以三舟突陣,奪樓船一、戰艦十餘,獲十一人縱之還。
丙寅(二十一日),大霧彌漫,咫尺莫睹。
頃之,我大清兵悉抵螺頭門,守陴者方覺。
進還師,遇之橫水洋,以火球擲敵舟;風反轉擊,進面爛焉。
李錫祚救之,亦被創。
師熸力竭,同投水死。
安洋将軍劉世勳、左都督張名揚統精兵五百、義勇數千背城奮戰,殺傷過當。
會城中火藥盡,中軍金允彥、主事邱元吉跳城降;城中脔其子,而呼名振還救。
我大清兵聞之,攻益急。
九月乙亥朔,夜半,星隕如雨。
明日午刻,諸軍力竭,城遂陷。
世勳巷戰,叢箭死。
歧陽李錫貢短兵巷戰,馬蹶被執,不屈死。
名揚(即名振弟)抱母範,自焚死。
太傅吏部尚書、留守大學士張肯堂,阖門二十餘人及其門下士禮部主事蘇兆人、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锺巒、工部尚書朱永佑、通政使鄭遵儉、給事中董志甯、郎中朱養時、主事林瑛、江用楫、董元、李開國、顧珍、顧宗堯、顧所正、戴仲明、參謀顧明楫、諸生林世英俱死之。
錦衣衛指揮王朝相護王妃張氏、貴嫔張氏、義陽王妃杜氏投諸井,以巨石覆之;乃自刎。
太監劉潮等從死者十有八人。
事後,大清兵相謂曰:『我軍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陰、泾縣合舟山而三耳』! 名振之還救也,會師火燒門,離城六十裡,候潮長進發;突見城中煙焰蔽天,知不可救,乃解維去。
尋與大學士沈宸荃、兵部左侍郎張煌言扈王再入閩,次廈門;從官有侍郎曹從龍、太常卿任廷貴、太仆卿沈文光、副使馬星、俞圖南、少司馬蔡登昌、任穎眉、主事傅啟芳、錢肅遴、陳荩卿、張斌、葉時茂、林泌、侍讀崔相、中書邱子章、賜蟒玉侍郎張沖符、行人張吉生、張伯玉、總兵張子先、錦衣衛楊燦、内官陳進忠、劉玉、張晉、李國輔、劉文俊等數十人。
朱成功以宗人府宗正禮見王,贽千金、紬緞百端;安插從官,饋月饩;後有谮王于成功者,成功禮儀漸疏。
癸巳(一六五三)三月,王自去監國号。
甲午(一六五四),移南澳。
己亥(一六五九)秋,永曆帝手敕命王仍監國,而成功不欲,遷王澎湖;尋悔之,迎歸金門,供給如初。
洎至永曆帝就俘,成功亦卒,閩南遺臣猶欲再奉王監國,贻書張煌言、鄭經謀會師大舉;會台灣多事,不果。
壬寅(一六六二)冬十一月辛卯,王殂于台灣;諸舊臣禮葬之。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王駐舟山。
太保沈宸荃以疾請罷。
劉沂春還閩。
以前吏部尚書張肯堂為東閣大學士、李向中為兵部尚書、朱永佑為工部尚書兼吏部侍郎、孫延齡為戶部尚書。
召佥都禦史張煌言為兵部右侍郎、李長祥為兵部左侍郎;擢給事中徐孚遠為左佥都禦史、禦史王翊為右佥都禦史:皆結寨浙東,朝行在也。
十一月,遣澄波将軍阮美乞師日本國;不得請而返。
我大清順治七年(庚寅、一六五○)春正月乙卯朔,王在舟山,稱監國五年。
歧陽王後李錫祚暨弟錫貢航海來朝,命佐阮進軍守螺頭門。
秋九月,周瑞、周鶴芝以樓船三百餘艘分屯溫之三盤為犄角。
四明山寨破,兵部右侍郎王翊以其衆入海,侍郎馮京第為叛将王升所殺。
大皎山寨破,禦史張夢錫死之。
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我大清順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春二月己卯朔(監國六年正月),王在舟山。
閏二月(明二月)乙卯(初八日),張名振殺平西伯王朝先;其部将張濟明走降于我大清,舟山虛實盡洩,我總督陳錦始決計大舉矣。
秋七月,降将張天祿出崇安分水關,馬進寶出台州海門,陳錦總督全師出定海;禦史沈履祥督饷台州,被執死。
舟山聞警,王會諸将議堵禦之策:阮進獨當蛟關,張名振督總兵張晉爵、葉有成、馬龍、英義将軍阮美、阮骥遏南師,張煌言、阮駿率總兵顧忠、羅蘊章、鮑國祥、阮骍、鄭麟、都督佥事李英傑斷北洋,都督佥事任麟為監督;留定西中軍金允彥巡城,主事邱元吉、安洋将軍劉世勳、中鎮馬泰三标營守城。
已王攜世子欲登舟,名振不得已,奉王搗吳淞,以牽制我師;張肯堂以兵六千留守舟山。
八月辛酉(十六日),我大清兵試舟海口;肯堂令阮進以三舟突陣,奪樓船一、戰艦十餘,獲十一人縱之還。
丙寅(二十一日),大霧彌漫,咫尺莫睹。
頃之,我大清兵悉抵螺頭門,守陴者方覺。
進還師,遇之橫水洋,以火球擲敵舟;風反轉擊,進面爛焉。
李錫祚救之,亦被創。
師熸力竭,同投水死。
安洋将軍劉世勳、左都督張名揚統精兵五百、義勇數千背城奮戰,殺傷過當。
會城中火藥盡,中軍金允彥、主事邱元吉跳城降;城中脔其子,而呼名振還救。
我大清兵聞之,攻益急。
九月乙亥朔,夜半,星隕如雨。
明日午刻,諸軍力竭,城遂陷。
世勳巷戰,叢箭死。
歧陽李錫貢短兵巷戰,馬蹶被執,不屈死。
名揚(即名振弟)抱母範,自焚死。
太傅吏部尚書、留守大學士張肯堂,阖門二十餘人及其門下士禮部主事蘇兆人、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锺巒、工部尚書朱永佑、通政使鄭遵儉、給事中董志甯、郎中朱養時、主事林瑛、江用楫、董元、李開國、顧珍、顧宗堯、顧所正、戴仲明、參謀顧明楫、諸生林世英俱死之。
錦衣衛指揮王朝相護王妃張氏、貴嫔張氏、義陽王妃杜氏投諸井,以巨石覆之;乃自刎。
太監劉潮等從死者十有八人。
事後,大清兵相謂曰:『我軍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陰、泾縣合舟山而三耳』! 名振之還救也,會師火燒門,離城六十裡,候潮長進發;突見城中煙焰蔽天,知不可救,乃解維去。
尋與大學士沈宸荃、兵部左侍郎張煌言扈王再入閩,次廈門;從官有侍郎曹從龍、太常卿任廷貴、太仆卿沈文光、副使馬星、俞圖南、少司馬蔡登昌、任穎眉、主事傅啟芳、錢肅遴、陳荩卿、張斌、葉時茂、林泌、侍讀崔相、中書邱子章、賜蟒玉侍郎張沖符、行人張吉生、張伯玉、總兵張子先、錦衣衛楊燦、内官陳進忠、劉玉、張晉、李國輔、劉文俊等數十人。
朱成功以宗人府宗正禮見王,贽千金、紬緞百端;安插從官,饋月饩;後有谮王于成功者,成功禮儀漸疏。
癸巳(一六五三)三月,王自去監國号。
甲午(一六五四),移南澳。
己亥(一六五九)秋,永曆帝手敕命王仍監國,而成功不欲,遷王澎湖;尋悔之,迎歸金門,供給如初。
洎至永曆帝就俘,成功亦卒,閩南遺臣猶欲再奉王監國,贻書張煌言、鄭經謀會師大舉;會台灣多事,不果。
壬寅(一六六二)冬十一月辛卯,王殂于台灣;諸舊臣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