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八

關燈
鄖陽山中為道士;究莫得而詳也。

     林浤字澹若,閩人。

    性任俠,于詩畫、六壬、遁甲之學靡不究心。

    甲申(一六四四)以武舉入都,上請纓疏;部議格不行。

    未逾月而北都亡,歸以歧黃術隐于市。

     曾燦恒字惟闇,侯官人;南都禦史熙丙孫。

    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行選舉法,與弟祖訓同列上薦。

    閩亡,不仕。

    我閩中大吏将征之,乃裹糧遊吳越,暮或徑宿林谷下;自署曰「江湖散民」。

    着有「即庵詩稿」四卷、「遊草」二卷。

     楊維熊字乃武,侯官人。

    講學于鳌江幕浦三十年,足迹不至城市。

    着有「周禮、管子詳解」、「尚書要言」。

     陳發曾字世承,侯官諸生;家鄰城西荔水莊。

    亂後,兀坐小樓,憑欄吟嘯;凡勝國之臣,鹹紀述之。

    又有蔡又新者字在新,亦侯官諸生。

    亂後,葺茅高隐。

    二人詩文皆不傳。

     陳名賓字際五,長樂廪生。

    知縣夏允彜雅重之,贈以詩。

    亂後,與子鳴瑜、鳴琪築室松坪,偕隐焉。

    着有「理學真僞論」、「書經講述」。

     何其偉字梧子,福清人;中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

    明亡,隐居教授,足迹不入城市;自稱「逋民」。

    着有「濤園别集」。

     又,王赓,福甯人。

    好言天文,隐居教授。

    鄭芝龍兩征以金,卻不受。

    着有「易序」及「秦川四詠詩」。

     鄭郊字牧仲,莆田諸生。

    博學能文;黃道周嘗稱之曰:『鄭牧仲一日千裡,未易才也』!鼎革後,遯迹壺山之南泉;遂号「南泉居士」。

    弟郏字奚仲,亦諸生;與郊齊名。

    偕隐終身。

    又有鄭邵者字勉仲,與同邑劉堯章字陶九者俱卻聘隐山林以終;蓋亦郊兄弟行也。

     同時,林炅字孟炅,仙遊人;尚書蘭友從子也。

    博極群書,而不與試。

    嘗割股愈親疾。

    有問及尚書當時事者,辄悲涕不置對;因自号曰默齋。

     朱國漢字為章,建甯人。

    少孤,事母以孝聞。

    甲申(一六四四),聞變狂走;登故越王台址,北向恸哭。

    焚素業,挾赀遊吳、越、燕、趙、荊、豫,與傭儈共甘苦。

    所至遇古忠臣、名賢祠廟墟墓,歌詩憑吊;有騷人之遺意。

    與同邑丁之賢,有「綏安二布衣詩鈔」;蕭山毛奇齡為之序雲。

     之賢字德舉。

    崇祯時,挾策入都,欲獻書阙下言兵事;不果。

    北都陷,念家有老母,脫身南下。

    有王将軍者,建牙汀州,招緻幕下,複稍稍資給之。

    贈以婢,生一子;僦屋城東桃花溪上以卒。

     阮文錫字疇生,同安人;功臣某之後也。

    世居海上。

    幼孤,泛海學賈以養母。

    母殁,躬負土石,與父合葬鹭門。

     甲申(一六四四)國變,文錫方弱冠,慨然謝舉子業;師事峽江曾櫻,傳心性之學。

    又講習風雅,旁及道藏、釋典、兵法、醫蔔、方伎之書,靡不淹貫。

    出覽名山大川,北抵東華,托處十餘年。

    後乃逃于釋氏,名超全;以教授生徒自給。

    論者謂是鄭所南、謝臯羽之流。

    着有「夕陽寮存稿」。

    年八十餘,卒。

     林霍字子濩,号滄湄;亦同安人。

    好等韻之學;問詩于盧若騰、徐孚遠。

    自丙戌(一六四六)秋,往來虎溪、鶴嶺間。

    與紀許國稱莫逆交,欲師事之;許國曰:『某不敢擁臯比,如黃魯直之于子瞻、少遊足矣』!相期許如此。

    稱遺民終身;着有「雙聲譜」、「續閩書」、「滄湄文集」、「鷗亭詩草」。

    又,同邑莊潛字伏之,紀文疇弟子;與紀許國、林霍扁舟放歌。

    嘗編纂弘光逸事,繼以詩歌,名為「石函錄」;許國為之序。

     洪承畯,南安諸生;我太傅承疇之季弟也。

    工詩文。

    善草書,蜿蜒遒縱;時人目為龍蛇字。

    我朝授以官,屢辭不赴;承疇不能強也。

    又,陳顯谟,晉江諸生;與同邑進士黃道■〈日上永下〉善。

    北都陷,道■〈日上永下〉投水死;顯谟入文廟自經,遇救不死。

    乃終身杜門謝客。

     葉後诏,廈門諸生。

    甲申(一六四四),以歲貢入京;遇國變,歸。

    以詩酒自娛,與徐孚遠、鄭郊輩為方外七友,後渡台灣。

    着「鹣草」、「五經講義」行世。

     張士橢,惠安人。

    八歲為諸生,中崇祯癸酉(一六三三)副榜。

    閩事敗,避難浯、廈、漳、澄間。

    晚渡台灣,杜門以書史自娛;辟榖三年,惟食菜果。

    卒年九十九。

     徐伯案字虞卿、弟仲吉字德公,漳州鎮海衛人;通政一榛子也。

    一榛與東林顧憲成遊,三疏诋湯賓尹;故诃黨人者,必及一榛。

    天啟中,引疾歸。

    未幾,缇騎四出,一榛家居有戒心;伯案色養,以孝聞。

    珰敗,一榛已先卒;新建徐世溥緻書伯案曰:『昔歐、蘇以黨人踬,不用叔黨叔弼,僅文墨守父訓。

    範文正之字,乃能承父志耳。

    今在虞卿矣』! 黃道周逮诏獄,廷杖;申救者皆獲罪。

    仲吉以太學生上書謂:『道周一生學問,隻知君親;雖言嘗過戆,而志實忠純。

    昔唐宗不殺魏征,漢武優容汲黯;皇上遠法堯、舜,奈何出漢、唐主下』!崇祯帝大怒,予杖下獄。

    問者究主使;仲吉曰:『此豈容人主使!可剖吾肝呈至尊,以明道周之無罪』。

    竟遣戍。

    然語微聞于帝,頗心動。

     壬午(一六四二),伯案舉于鄉;而仲吉亦自戍所釋歸。

    甲申(一六四四)變聞,兄弟謀舉勤王師;當事者不之許。

    及隆武帝駐跸天興,授仲吉禦史;并征伯案,謝不往。

    語弟曰:『上不駐足荊南動四方勤王之師,乃退守閩中羁旅溫铎之手,幹符、廣明之事不遠矣;吾何望哉』! 閩事敗,仲吉祝發于廈門,郁郁嘔血卒。

    伯案乃栖止文山之陽,搜羅舊聞,詳具君臣行事本末,以推見治亂所由;其大者:「留史」、「授命錄」。

    「留史」者,言遼事;「授命錄」,則兩都殉節之臣。

    其略曰:『崇祯甲申(一六四四),乾坤崩裂,天子殉國;一時朝紳魚貫稽首,出就寇廷。

    蓋自石勒、侯景而降,祿山、朱泚而上,未有辱于斯者!在内決志者二十餘人,在外死綏者四人。

    嗚呼!國家二百七十年,歲具馬币聘名士;所以蓄士大夫者,道甚隆。

    遜志而後,僅見此數君子邪!乙酉(一六四五)之變,天子棄其母、大臣棄其君,吏棄其疆、民棄其發;乾坤一大變也。

    竟此寂寂,無為唐之舞馬諸伶揶揄地下乎!劉、黃諸公,向中朝所指為黨人者;不忍視其國之亡,嘯狡童之歌、作辨亡之論也。

    皎哉!與日月争光矣。

    若夫處于牆陰,不挂朝籍,柴市、止水差肩齊驅;是亦貴于臯禹、壽于彭铿也』。

    既而裡門被屠,所著書悉毀于火。

    又迫遷界之令,流寓吳興;嘗太息謂其子曰:『吾父子、兄弟以文章起家,思以節義挽回天下。

    吾痛夫家國之禍,其始也以封疆為起釁之地,其終也以封疆為報後之私;其始也議戰、戰不足而議守,其終也守不足而議款。

    其始也閹官礦稅而釀戎禍,常侍漸且典兵;其終也戎寇交讧而用宦官,軍容遂陵邊帥。

    其始也朱穆發疽于侯覽,魯公争坐于朝恩;其終也子弟悉合乎黃巾,禁鑰竟開于綠帻。

    其始也以一隅騷天下,召募加派,歲彌以甚;其終也騷天下而亂天下,膚剝複潰,大命以傾。

    夫宦官,小人陰類也,相因而至。

    「易」重垢複,「春秋」嚴夷夏;詳哉!其言之矣。

    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吾于光、熹以來,是非終始瞭若觀火;今悉毀于兵。

    他日舉三十年事疑以傳疑,舜篡、尹誅,幾何不為東野之語、汲之冢也,悲夫』!晚客死浦城。

    門人問後事,無一語;但曰:『隻此便是太極』。

    端坐而逝。

    甯化李世熊為表其墓焉。

     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

    風神秀整,跣足岸帻,旁若無人。

    壬寅(一六六二),王師克廈門,偕盧若騰、郭貞一渡台灣,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人稱「李菩薩」雲。

    又,洪思字阿士,亦龍溪人。

    年十三,随父遊黃道周之門;容止甚饬,道周器之。

    道周既殁,逃于敬身山,不入城市;詩歌自放。

    時買舟過江東,登邺山撫道周墓,哭而去。

     王仍辂字載卿,漳浦人;侍郎志道之孫。

    丙戌(一六四六)閩亡後,逃于丹山,從張士楷遊。

    每登山巅,望遠海,涕累累下。

    貴人某者,姑丈人行也;餌以千金,不顧。

    敝衣冠,率妻子入珠溪萬山中。

    暮年還舊址,置一笠為亭,四面編蘆障之;竟老其中。

    程之正号亦奇,亦漳浦廪生;端方不苟。

    鼎革後,赴文廟拜辭衣巾,徜徉山水以終老焉。

     黃骧陛字陟甫,漳浦人;大學士道周之從子行也。

    天資醇笃,讀書數百遍乃成誦;誦即焚之,終身不忘。

    與同裡林蘭友為莫逆交。

    舉天啟甲子(一六二四)鄉試。

    北都陷,與蘭友抗賊南旋。

    久之入海,偕徐孚遠諸人放浪憑吊以卒。

    從弟寅陛字弼甫,為邑諸生;兄弟相師友。

    骧陛入海,寅陛亦祝發隐于楓亭之程厝鄉,号「楓溪退士」。

     林邁佳字子笃,诏安人。

    潛心力學,從薛欽宇、黃道周遊。

    着「環中一貫圖說」,究論天人事物之蘊;薛以「一庵子」呼之。

    晚歲以學行舉,栖隐不出。

    又,陳國腆字非石,海澄人。

    崇祯中貢士;未殿試,歸隐漳上蒼園,不履城市。

    大吏舉薦,皆峻辭免。

     邱義字明大,甯化諸生。

    少慧敏,辄折其塾師。

    既師族諸生邱根;根偕之谒其師同邑李世熊,世熊奇之,引為忘年交。

    隆武帝建号設科,義謂世熊曰:『此時以八比進身,譬操蘆葦代犁鋤,墾辟無日矣』。

    閩敗,我大清命學使者試汀;父強之就試。

    義文入「宗廟邱墟,鼎社遷改;荼毒攢心,無天可訴」等語,盛觸忌諱;免責除名。

     先是,乙酉(一六四五)歲,田仰兵潰,掠甯化,義妻謝氏罵賊死。

    順治間,邑令鄒某将請旌于朝;義力卻之。

    父故嗜飲,家益落,義能曲承之;善事後母,以撫輯諸弟。

    子四人,皆課讀經史,顧不許其應試;曰:『讀書所以立身,試則鬻身。

    吾雖貧,不鬻其子也』。

    嘗題壁曰:『久懸松膽辭春媚,獨愛梅花感雪恩』。

    年未五十而卒。

     小腆紀傳 卷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