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七

關燈
潘赓锺,壬午舉人;馮澄世,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俱泉郡人。

    赓锺字道宣、澄世字亨臣(事詳「延平春秋」)。

     王忠孝字長孺,号愧兩;惠安人。

    崇祯戊辰(一六二八)進士,授戶部主事。

    轉蘇州饷,忤内監鄭希诏,缇騎逮治。

    故事:缇騎所至,不餍欲,則楚毒随之。

    忠孝不能具一餐,校以其廉且冤之;京師相傳為異事。

    入獄,詞不撓,廷杖、遣戍;禦史王志道疏救,得釋。

    弘光時,授紹興知府。

    隆武帝擢光祿寺少卿,遷左副都禦史。

    閩亡,依朱成功于廈門。

    永曆帝命以兵部左侍郎兼太常寺卿,疏辭不許;道阻不能赴。

    王師克廈門,複徙台灣,卒。

     張正聲字長正,惠安人;蔡國光字士觀,金門人:同中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

    正聲以推官曆升職方郎中;國光以巨鹿知縣召對稱旨,擢禮科給事中。

    北都之變,皆被賊拷掠,乘間南歸;正聲散财起義,不克。

    先後渡海入廈門以終。

     劉子葵,惠安人。

    惠安義師之役,子葵襄其事;官索之急,削發入廈門為僧。

    複谒永曆帝于肇慶,擢龍川知縣。

    總兵黃應傑叛,子葵扼關,使不得北向;惠屬諸邑賴以全。

    标将某讒之巡撫;子葵曰:『吾為國耳,豈戀一官哉』!即日解組去,與王簡伯遯潮之深山。

    久之,複至廈門。

    簡伯,撫州人;子葵之樹幟龍川也,簡伯以兵部職方奉命過其邑。

    河源師潰,自刎不殊,乃與子葵往來閩、粵間;将之桂林,途遇寇死。

     陸昆亨,不知何許人;官錦衣衙。

    扈隆武帝西行;汀州之變,奔廈門為僧,年八十有奇。

     黃事忠字臣以,不知何許人;官兵部職方司。

    嘗崎岖閩、粵,起義兵。

    母妻被殺,避居廈門。

    戊戌(一六五八)冬,偕禦史徐孚遠、都督張自新奉使赴滇;失道安南,與國王争禮。

    後西旋,不知所終。

     沈光文字文開,号斯庵,鄞人;以明經入貢。

    乙酉(一六四五),豫畫江之師,魯監國授太常博士;已從至長垣,進工部郎。

    軍潰,扈監國不及,走肇慶;永曆帝擢太常寺卿。

     辛卯(一六五一),兩粵再覆,由潮陽至金門。

    我閩督李率泰招之;焚其書、返其币。

    将航海,居泉之海口;風失維,飄至台灣。

    時台灣猶為荷蘭地,從之受一廛。

    及延平王朱成功至,知光文故在,喜甚;以客禮見,緻饩、撥田宅贍之。

    成功卒,子經嗣立,頗改父政;諷以詩,幾得禍。

    因逸至羅漢門為僧,授徒自給;不足,則濟以醫。

    歎曰:『吾二十年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祗欲完發以見先帝;而卒不克,其命也夫』!癸醜(一六六一),台灣初附,我總督姚啟聖贻書曰:『管甯無恙邪』?尋卒于諸羅。

    光文居台三十年,蓋及見延平三世之盛衰雲。

    所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

     姚翼明字興公,浙江人;官兵科給事中。

    明亡,起義海昌;事敗,遁。

    已從魯監國乘槎至廈門,僦居東嶽廟;爨火屢空,充然自得。

    旋入洪濟寺為僧。

    着有「南行草」。

     程應璠,浙江人;陳瑞龍,湖廣人:并以武進士曆官都督。

    浮海至廈門,與徐孚遠諸人遊;紀許國詩雲:『勳追盛世麒麟閣,人是深山布褐翁』。

    瑞龍卒于廈。

     萬年英字靜齋,黃州人;官台州通判。

    隆武帝登極诏至,魯諸臣不用命;年英獨言:『此時不宜異議』!上聞而嘉之,擢兵部主事。

    閩亡,遁迹廈門;永曆帝召授故官。

    癸巳(一六五三),複奉命至島,與徐孚遠、紀文疇遊。

    後不知所終。

     辜朝薦字在公,潮州人。

    崇祯戊辰(一六二八)進士,授安慶推官,晉兵科給事中;與郭之奇、羅黃傑、黃奇遇号為四駿。

    明亡,依朱成功于金、廈。

    後渡台灣,卒(或曰朝薦在粵與何吾驺争事權,有隙。

    丙戌(一六四五),李成棟以王師入廣州,實朝薦導之;既成棟歸明,朝薦懼事洩,走歸島雲)。

     謝元忭字途野,潮州人;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永曆時,官兵科給事中。

    後祝發于廈門為僧。

     任穎眉,不知何處人。

    魯監國時,以職方郎中監督師熊汝霖軍,從監國航海。

    定西侯張名振嘗舟過昌國衛,守城兵以炮擊之,中名振卧床;名振大怒曰:『叛軍無禮乃爾邪』!襲破之;擄城中婦女二百八十有奇,将賞給南田軍士。

    穎眉自舟山至,具以告;穎眉力争之,竟日與名振大競,僚佐勸止之。

    明晨,名振迎入帳,抗論如前,乃禮謝之;婦女得放還。

    辛卯(一六五一)八月舟山陷,突圍得脫;從監國,終于廈門。

     任廷貴,不知何處人;以大常寺卿從魯監國于舟山。

    辛卯(一六五一)八月,王師逼舟山,監國航海;廷貴又從焉。

    自廈門奉命北上,舟覆北茭洋,以僧遯;贻絕命詩曰:『還将不二證西歸,未遂黃冠即衲衣;力任四千餘載重,癡擔六十七年非。

    翩翩野鶴随雲适,點點寒梅鬥雪霏;夢破瞿然成大覺,澄潭明月自相依』。

     陳駿音,不知何許人;黃道周弟子。

    隆武時,官中書舍人。

    道周師次明堂裡,自忖必敗,出所著書畀駿音間道持歸。

    偶客邸火,燼焉;每語及,辄哭。

    閩亡,依鄭氏于廈門,授吏官都事。

    鄭經之與耿精忠敗盟也,駿音謂:『隳兩國之好、失同雠之義,緻前門拒虎者恢心薙發,悔何可追!今惟遣将倍道出邵武、攻南台,親統六師臨江督戰,庶可冀成效。

    若優遊歲月,恐禍不遠矣』!馮錫範诋為老悖,出為銅山安撫司。

    鄭氏亡,駿音遁粵之韓江;年八十餘,卒。

     又有齊價人、洪七峰、駱亦至、吳亦庵、劉玉龍五人者,其詳不可聞;明季遺老之避地台、廈兩島者也。

    亦至着有「島史」。

    亦庵,江右人,嘗官兵部;寓居醉仙岩以終。

     楊永言字岑立,昆明人。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官昆山知縣。

    嘗應南都诏,薦諸生顧炎武于朝。

    會王師南下,永言棄官逃;已複與炎武及參将陳宏勳、諸生歸莊、吳其沆等起兵拒守。

    事敗,入黃浦依吳志葵。

    志葵敗,祝發為僧,名懶雲,入中峰;旋入金華。

    晚卒于滇。

     張應星,雲南恩貢生。

    習谶緯,工劍術。

    官知州,以軍功擢部郎。

    隆武建号,赍诏賜沐天波;過汀州,歸化知縣華廷獻留之宴。

    忽報峒賊将至;應星曰:『我雖過客,而眷屬在城,義無退避;禍福與君共之』!集紳士,瀝血神前。

    登陴,望賊陣曰:『此名赤腳城,如馬足裹鐵,履山坂如平地;吾識此符咒』。

    破之,立解。

    賊造天車如方栅,容四十餘人;數人推而前,高與城齊。

    應星以沖木破之,相持數晝夜,城賴以全。